王友增,葛志江,張翠清
(焦作市第五人民醫(yī)院,河南 焦作,454000)
面部受損為臨床常見,主要原因包含:面部腫瘤切除、各種外傷等。面部是五官功能的承載,其皮膚組織和口、鼻、眼等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存在相關性。倘若面部受損除卻會改變病患自身容貌之外,還有可能引起五官功能障礙等。除要達到功能修復外,開展有效的面部整形,能夠取得滿意的美容效果[1]。
局部皮瓣是修復軟組織缺損最常見技術,其效果明顯好于傳統(tǒng)的皮片移植術[2]。目前局部皮瓣被廣泛應用在面部功能修復、面部重建、器官再造以及創(chuàng)面修復等等治療之中,且取得了滿意效果。同時其也具備了較高的美學價值??杀3植』际軗p部位、形態(tài)以及功能正常。面部軟組織缺損中局部皮瓣的設計有多種類型,本文全面分析局部皮瓣在面部整形中的應用,具體如下。
選擇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接受面部整形術患者24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女患者130例,男患者110例。年齡區(qū)間為21.38~77.25歲,平均年齡為54.62±1.17歲。從創(chuàng)傷位置來看,面下1/3處共計60例,面中1/3處110例,面上1/3處共計90例。惡性腫瘤者共計74例,其他病變共計166例。從皮瓣類型來看:斧頭狀皮瓣40例、鼻唇溝皮瓣40例、改良菱形皮瓣40例、旋轉皮瓣24例、易位皮瓣60例、A-T皮瓣24例、風箏皮瓣48例。受試者自愿參加調查,在此同時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1 術前準備 患者入院之后,院內醫(yī)護人員有效評估受試者病情。在此其中包含患者面部組織受損、大小深度以及位置。同時也要檢查受試者是否存在其他類型損傷、異物殘留和深層組織受損等不良狀況。有效觀察病患創(chuàng)面污染詳情,仔細檢查受損位置是否存在與之相匹配以及足夠的皮膚修復。結合面部損傷類型,制定出有效的治療方案[3-4]。醫(yī)護人員與患者做好溝通工作。在手術之前,檢查其出凝血常規(guī)以及血常規(guī),同時也要對病患的皮膚加以清潔。術前常規(guī)消毒鋪單。結合受術者皮損位置接觸范圍情況,擇取與之相應的局部皮瓣開展面部整形修復工作。
1.2.2 設計局部皮瓣過程 結合受試者入院后的病情,設計出與之相應的皮瓣。在一般情況下,選擇皮瓣過程中,應當就近擇取臨近位置皮膚。利用這種方法更為方便手術進行[5-6]。一些患者對于面部整形有特殊要求。所以說,在進行手術過程中,應當保證疤痕的隱蔽性。所設計的切口線應盡可能爭取患者面部自然輪廓線以及皮膚皺紋。為了確保病患手術拉攏縫合順暢以及確保血運和張力不受影響,所選擇的皮瓣面積應當比患者的創(chuàng)傷面積要大,具體為10%左右[7]。而對于面部創(chuàng)傷面積較大者,并且單獨使用一個局部皮瓣無法完全覆蓋缺損面積的狀況之下,醫(yī)生可以提供借助兩個或者多個局部皮瓣手術方案完成治療。
1.2.3 手術方法 結合受術者面部皮紋走向和正常皮膚活動范疇,設計皮瓣。①斧頭狀皮瓣,適合頭面位血運密集、皮膚松弛、可以旋轉的位置。設計的皮瓣為缺損區(qū)域的1.0~1.5倍,寬度為旋轉側寬度的1/2~1/3。利用這種方式能夠全面封閉缺損位置,并且該位置的血液供應滿意。②改良型菱形皮瓣,菱形皮瓣的夾角應當和缺損邊緣呈現為45度,長度約為缺損整個周長的25%,制作的皮瓣時,應當和創(chuàng)面面積相當或者略大。③鼻唇溝皮瓣,結合皮瓣的血液供應,進而設計出軸型皮瓣或者局部皮瓣,其蒂于下方或者上方;在制作做過程中,應當帶有規(guī)格為1.0mm厚度的淺筋膜,不需要解剖血管蒂。④風箏皮瓣,其為一類由島狀皮膚和與之相連的皮下組織所組成;皮瓣的血液供應由皮瓣下方組織蒂供應,蒂內并不含有知名動脈。皮瓣的轉移能力主要取決于皮下組織的松動程度以及延伸程度。⑤A-T皮瓣,一般將其用于三角形皮膚缺損之中。比如說,設計修復發(fā)際、唇紅緣位置缺損、鼻唇溝時可以將梯形底邊設計于交界位置進行此項操作。完成手術之后瘢痕并不顯著,可以取得較為滿意的美容效果。在開展手術過程中,可以依照皮瓣的規(guī)格放置皮條完成引流,在24~48h后可以移除。包扎過程中有必要適當加壓,不要過緊或者過松。完成手術之后,不要立刻使用止血藥物,在局部接口切口即可。
依照受試者面部缺損將其分為3組。面上1/3處90例為A組,面中1/3處創(chuàng)傷110例為B組,面下1/3處60例為C組。對患者開展為期12個月的滿意度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含手術區(qū)域外形以及功能、瘢痕隱蔽程度、皮瓣質地匹配度、皮瓣顏色匹配度等等幾項。利用Link5點量表。經過患者自身打分對于手術效果加以評價,1分為非常不滿意,5分為非常滿意。對比3組受試者滿意度打分差異情況。
本組240例患者中,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滿意108例,較滿意90例,一般22例,不滿意24例。B組患者針對瘢痕隱蔽性滿意度打分顯著較低,其對于手術區(qū)域外形以及功能、質地匹配、皮瓣色澤匹配滿意度明顯較高,詳細見表1.
本組研究240例面部缺損病患中,均使用局部皮瓣修復術,切口為I期愈合,皮瓣成活。術后對受試者開展為期12個月的隨訪,病患的面部手術位置較為平整,四周皮膚組織和整形部位皮膚匹配程度高,切口愈合滿意,病患表明對于面部整形效果滿意。
表1 病患皮膚缺損面積、年齡區(qū)間以及滿意度分數比較情況()
表1 病患皮膚缺損面積、年齡區(qū)間以及滿意度分數比較情況()
面部軟組織缺損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損傷類型,如果不加以修復,不但面部功能障礙,還影響患者美觀,惡化患者的人際關系。一部分患者伴有不良心理甚至輕生念頭等等[8]。當前,面部損傷修復,即要滿足病患面部功能修復,也要盡量恢復患者原有的面部容貌[9]。面部軟組織缺損的修復方法包括直接縫合、皮膚移植、皮瓣游離處理等。對于缺損區(qū)域面積較小的患者,臨床通常使用直接切除后拉攏縫合術或者局部皮瓣術進行治療。面積過大,即鄰近組織無法修復者,采用皮膚移植治療。臨床工作中,大部分患者的面部缺損不宜直接縫合,且鄰近組織完好,血運條件優(yōu),開展局部皮瓣修復最為恰當。大局部皮瓣修復能夠實現和患者受損位置四周皮膚質地顏色相匹配。并且病患在接受修復治療之后原有手術位置并不會出現明顯畸形?;颊呙娌抗δ芰己?,面部瘢痕不易被發(fā)現。這種方法有著良好的美容效果[10]。
局部皮瓣修復術操作相對簡單,在開展修復過程之中,醫(yī)生們需要對皮瓣開展個性化設計。有效掌握患者損傷區(qū)結構功能以及在操作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不良事件,操作時必須嚴格遵循無菌要求完成該項工作[11-12]。
局部皮瓣具體被分為移位、旋轉以及推進幾種形式。本文所使用的方式有下述優(yōu)點:改良型菱皮瓣以及斧頭皮能夠廣泛用于面部組織缺損位置修復,上述兩者的適應癥相似。但值得說明的是,斧頭般的體積設計和旋轉幅度明顯更大,因此其更適用于規(guī)格較大的組織缺損修復工作之中,及缺損面積直徑應當在2.0cm以上。A-T皮瓣可用于修復鼻唇溝發(fā)髻以及唇紅緣等缺損位置,可以將“T”形底邊設計在該交界位置,完成手術之后疤痕不顯著。但值得注意的是,開展皮瓣設計過程中,必須選擇于皮膚松弛位置。在開展皮瓣縫合以及推進過程中,必須保證在無張力條件下完成。所以說,其具體切口方向盡量應當和皮紋方向保持一致,在對3點位置進行縫合過程中,于每個角上進針深度都要相同,同時也要做好無張力縫合。鼻唇溝皮瓣適合于修復上唇鼻翼以及鼻唇溝區(qū)域。風箏皮下蒂皮瓣,有著選擇靈活、自由等等優(yōu)勢。尤其適用于修復鼻唇溝以及眼瞼等位置的缺損,該皮瓣能夠實現扭曲以及扭轉直接朝向缺損區(qū)域推進,其并不會影響皮瓣血運情況。
隨意皮瓣主要由肌皮動脈以及穿支動脈完成血液供應,可以與全身各個位置形成血液供應,主要依靠皮下血管網和淺筋膜內的血管網用以滋養(yǎng)。由于人體頭面部血運情況較為豐富,在進行皮瓣形成術過程中,只需帶有規(guī)格為1.0mm厚度的淺筋膜,同時也要將觀察比例,控制于1:1~1:3范圍之內,此時皮瓣能夠得以存活,本組內沒有患者由于血運障礙而發(fā)生壞死現象。
在開展皮瓣制作過程中我們應當注意:在完成皮瓣切取之后,一般都會發(fā)生收縮情況。所以說,在設計過程中,具體面積應當比創(chuàng)面高出10~%30%,以免縫合之后張力過大,進而對血運造成影響。面部的SAMS筋膜淺面組織與頭部帽狀結膜下組織間隙較為疏松,非常容易剝離。另外,其組織質地韌性相對較好,即便在縫合時存在一定張力,也不容易拉脫。所以說,開展皮瓣游離過程中,必須在以上兩個平面完成。在開展皮瓣制作過程中,邊緣要利用規(guī)格為3-0絲線和淺筋膜間斷固定數針,避免皮膚撕脫,進而對血液供應造成影響。在完成皮瓣制作之后,首先開展閉合實驗,倘若張力較高,可以將四周組織在該平面朝向外部以潛行的方式加以游離。目的在于全面緩解皮瓣縫合過程中張力影響,將其轉移到受區(qū)之后,把皮瓣尖端修成鈍角,后利用型號為5-0強生可吸收縫線,把皮瓣基底和四周組織淺筋膜縫合固定。利用型號為6-0無損傷縫合線全層縫合,后關閉創(chuàng)緣。在開展縫合工作過程中,首先應當有效閉合供應區(qū),目的在于降低皮瓣于后續(xù)縫合過程中的張力影響。
綜上所述,將局部皮瓣修復術應用到面部整形之中,能夠取得滿意效果。這種方法更為符合美容外科的原則。其能夠在根本上確保面部受損修復后的美容效果,方法簡單可行,因此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