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仿治
一
天還沒亮,住村東頭的西門珍珠就跑到隔壁敲門了:“東郭嫂子,起了嗎?”東郭嫂子還來不及回答,倒敲醒了正在做夢的東郭興旺,他嘟噥著問媳婦那么早起來要去干嗎,東郭嫂子說,昨晚與西門姑娘約好了,去冀州呢。“那么遠(yuǎn),去冀州干嗎?”“你不知道,現(xiàn)在那大山已被移走,去冀州不遠(yuǎn)了,才十八里地呢。聽說冀州的牛肉香著呢,去買一點來嘗嘗,也給你下酒呀。”東郭興旺聽著舒服,又倒頭睡下做夢去了。
東郭嫂子和西門姑娘騎著驢子出去,到了村口,看見出村的人絡(luò)繹不絕。那拉大車的壯漢,是東郭嫂子的表弟,他告訴東郭嫂子,車上拉的是自家地里收的紅薯,去河陽賣呢,“聽說那邊價錢好,多跑些路,也值?!币姾脦讉€姑娘也去逛冀州,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西門姑娘就有點后悔了:自己明明有一條彩石項鏈,卻忘了帶!
東郭嫂子和西門姑娘在冀州逛了兩個時辰,除了牛肉和鯉魚,西門珍珠又給自己買了一條珍珠項練,那可比彩石項練光鮮多了!再說,也配上了自己的名字。兩人走進一個叫“勿忘我”的鋪子吃飯,見那碗中一個個小包包,珍珠姑娘好奇地叫起來:東郭嫂子,這是什么呀?見多識廣的東郭嫂子,看著這碗中物一時竟也說不出名堂。掌柜的過來問了:“兩位客官哪里來的呀,沒吃過餛飩?”“餛飩?”西門姑娘念著這名字說,“俺村里從來沒看到過,俺從愚公村來呢!”掌柜一聽是愚公村來的,像碰到了熟人,臉上笑開了花。西門姑娘說,你知道俺村?掌柜說,現(xiàn)在天下誰不知道愚公村呀?他給兩人各盛了一大碗餛飩,還執(zhí)意不肯收錢,說,以后上冀州就來這里吃飯!東郭嫂子和西門姑娘也微笑地歡迎掌柜有空時去愚公村走走。
從餛飩鋪出來,意外地碰到了小腳的寡婦京城氏和她才七歲的兒子京城信兒。東郭嫂子問:你們娘倆也來逛街?京城氏說:“我是來這里為兒子報名的?!痹瓉?,京城氏覺得讓自己的兒子只在村里那才識三百個字的老先生的私塾學(xué)《三字經(jīng)》,太不夠了,現(xiàn)在沒了大山的阻塞,出入方便了,就帶著兒子到冀州的重點小學(xué)報上了名。西門珍珠稱贊說,您真有見識,今后小京城一定會很有出息。京城氏又興高采烈地說,當(dāng)學(xué)校領(lǐng)導(dǎo)獲知咱娘兒倆就是從遠(yuǎn)近聞名的愚公村來的“孀妻弱子”,特別是那么小的孩子也曾“跳往助之,叩石墾壤”,為移山作出了重大貢獻,覺得可以給廣大學(xué)生樹立一個艱苦奮斗的榜樣,因此不但破例讓不是本地戶口的小京城報上了名,還給予他以書學(xué)費全免的優(yōu)惠呢。說著,京城氏對兒子說,以后娘每天送你去上學(xué)。小京城一歪腦袋說,不,你走路太慢了!我要一個人走著去,不就是一個時辰的路嗎?
見京城氏的三寸金蓮走路那么艱難,西門珍珠就把自己的驢讓給她騎了。
東郭嫂子一行四人說說笑笑的,回到村里,已是晚飯時分。到家剛端上飯碗,東郭興旺就告訴妻子,今天村里開移山總結(jié)大會了。會議第一個議程是選村長。從移山這件事上,人們不但看到了愚公的遠(yuǎn)見卓識,還看到了他的號召力,所以全村人一致推選北山愚公為村長。但是北山大叔堅決推辭了。他說,自己本來就只會干活,當(dāng)不了領(lǐng)導(dǎo),更何況年且九十,沒這精力了。最后大家選出了年富力強又曾跑過京城的田間機父當(dāng)村長。在田間機父主持下,北山愚公被評為勞動模范。村委會號召全村人向他學(xué)習(xí)。而愚公的老伴愚婆婆卻在會上作了檢討。愚婆婆說,自己真是婦人之見,居然不知道“人心齊泰山移”這么簡單的道理,對移山大業(yè)抱懷疑態(tài)度,差點動搖了軍心,拉了勞動模范的后腿,實在是目光短淺,太不應(yīng)該了。今后一定只管家務(wù),在村里的大事上決不再發(fā)表任何意見。田間村長當(dāng)時就直率批評了愚婆婆的發(fā)言,說你怎么把自己個人的錯誤叫作婦人之見呢?婦人難道都像你嗎?人家京城氏不也是一個婦人嗎?怎么就那么有遠(yuǎn)見呢?村長又說,“今后不再發(fā)表任何意見”也是錯的,應(yīng)該發(fā)表正確的意見才是。聽到這里,東郭大嫂問老公,什么樣才叫正確意見呢?東郭興旺搔了搔頭皮說,我也不知道,也許村長知道吧。
興旺還說,河曲智叟在會上受到了嚴(yán)厲批判,說他是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東郭大嫂一聽就緊張了,說來,智叟還是她的堂舅呢。她問:“后來,后來怎樣處理呢?”興旺說:“最后村委會落實政策,認(rèn)為河曲智叟除了發(fā)表錯誤言論外,沒有做過具體的壞事,他的情況還算是人民內(nèi)部矛盾,再說他認(rèn)錯態(tài)度也好,所以不給他戴帽子,更不對他刑事處罰。”東郭大嫂提著的心放了下來。東郭興旺又說,后來村里還宣布,鑒于河曲智叟斷文識字,且年紀(jì)大、見識多,為了體現(xiàn)“給出路”政策,就安排他負(fù)責(zé)撰修村史族譜。
二
河曲智叟知道自己以前說了大錯話,覺得很是對不起村里的鄉(xiāng)親們。現(xiàn)在村里能夠不追究他,還安排工作,自是感激不盡。他懷著戴罪立功之心,在編撰村史時,首先把愚公移山的往事詳細(xì)記載在了村史中,得以流芳百世。田間村長來視察,翻看智叟寫的村史,看到他把自己的錯誤言論,特別是他那“笑而止之”的丑惡嘴臉,都毫不回避地寫在里面,便問他:“你寫這些,不怕失面子嗎?”智叟誠懇地說:“要使后代能以史為鑒,不再犯與我一樣的錯誤,我自己的面子就顧不上了?!贝彘L點著頭,很是贊許。
智叟見村長高興,就小小心心地請示:“聽說村里要廢了私塾,辦正式的小學(xué),我可以去學(xué)校里當(dāng)教師嗎?”村長瞟了他一眼,警惕地尋思,這種人就是這樣,一有機會就想順著竿子往上爬!我要提防著點,不能讓他走上講臺,不然,他的保守思想影響了下一代,可不是鬧著玩的,便婉轉(zhuǎn)地對智叟說,你這修村史的工作更重要,況且你年事已高,不能給你太多壓力。
兩座大山移走了,從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就像給密閉的房子開了一扇窗,一下子就進來了清新的空氣。頭一個好處就是村里的特產(chǎn)——剛收上的大紅棗——能大量外銷,不但當(dāng)年摘下的賣了個精光,而且許多人家連前些年積壓的也都賣完了,并賣上了很好的價錢。村里人都說,想不到外面的人那么喜歡吃紅棗。這樣幾年下來,單憑紅棗一項,愚公村家家都脫了貧,紛紛蓋起了新瓦房,還像山外的人家一樣,買進了彩電,有的人家連摩托車都有了。
但是,看看外面的村鎮(zhèn)上,都是高樓大廈、汽車進汽車出的,愚公村的人們還是覺得自己這里窮了些。“若要富,先修路”,于是,為解決出行難的問題,全村人再一次發(fā)揚愚公移山精神,大張旗鼓,籌集資金,轟轟烈烈地干起了修路工程。當(dāng)然,這次可不是叩石墾壤,箕畚運土,而是把工程承包給了外面的工程隊,全部機械化作業(yè)。很快地,從村里向東南西北四面都造通了寬闊平坦的水泥公路。
卻說雍南那邊,先前已經(jīng)聽說朔東在打官司,他們就坐觀形勢發(fā)展,打算步朔東后塵,也好發(fā)一筆小財。想不到朔東吃了虧,他們就不作聲了。但是,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愚公村贏了朔東的官司,順便也向法院提出要雍南也歸還太行山。他們說這山本來是我們村的,拿出列子的《愚公移山》一書來,鐵證如山;如今要搬回自己的東西,自然無可非議。但雍南請了最著名的律師,也是根據(jù)列子的《愚公移山》一書,作了有力辯駁:一,當(dāng)年是你們自己要搬走此山,有愚公的話和他們后來的行動為證;二,自從上帝派神搬走了兩座山,你們從來沒有表示過反對,應(yīng)視作默認(rèn);三,就算這山本來屬于你們,但當(dāng)年你們沒有提出訴訟,目前追訴時效早已過去。三條依據(jù)條條在理,法院判愚公村敗訴。
四
打官司贏來了王屋山,愚公村董事會決定用一座山的土石造兩座新山?,F(xiàn)代化的時代,現(xiàn)代化的手段,從朔東運來的土石,通過高速公路,一天便到,又有數(shù)萬外地民工前來輸出勞務(wù),村人們眼看著兩座山的舊址上塵土飛揚,耳聽著各種機械馬達轟鳴,山體便一天比一天高。才一度寒暑易節(jié),眼前便又矗立起了方六百里、高八千仞的太行、王屋兩山。雖比原先兩山低小了不少,但到底已經(jīng)恢復(fù)了“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之勢。河曲智叟過來,指點著哪里本來有一道溪水、哪里原先有一處懸崖,又四處買來樟樹松樹橡樹,遍地種上灌木荊棘雜草,還少不了野花野果,再放養(yǎng)些野兔野雞,繁殖點山蛙山蛇,當(dāng)又一次寒暑易節(jié)之時,這里就一如當(dāng)初之太行、王屋兩山,看不出曾經(jīng)有過的滄桑變化了。老愚公拄著拐杖出來,面對著入云的高山,翹著胡子不斷搖頭,突然一陣咳嗽,孫子來扶他進屋去了。
村里已經(jīng)新貌換舊顏。為了吸引游客,村里造了上山索道,新開發(fā)了果園自助游,山腳留下了“愚公第一鍬挖土處”。根據(jù)河曲亮的意見,在山上新建了山神廟、望夫臺、射虎亭及秦始皇祭壇和太白登臨處等“古跡”,雖有不少老人反對,說造這種假景點反而不倫不類,但村長認(rèn)為什么事都應(yīng)善于創(chuàng)新,不一定要完全按老的辦。村長又請河曲智叟搜集外地有關(guān)資料,編寫了新建古跡的“民間傳說”,勒石樹碑,還把所有這些材料配合照片印成明信片在全國發(fā)行。在村旅游管理處備案后,那些做拍照生意的人圈下各景點的拍照最佳處,熱心為游客照相,每位三十元。又出租愚公衣、智叟扇、京城氏扁擔(dān)等,每件十元。
根據(jù)當(dāng)下各地旅游熱點,河曲亮又提議在半山腰修一座寺廟,在全國招標(biāo),請高僧來承包。才十三個工作日,新招聘的住持就上任了。不出三個月,寺里已經(jīng)每天香煙繚繞,售票窗口排隊如長龍;木魚聲中,燒香磕頭者絡(luò)繹不絕。又半年后,要想花幾百萬錢請高僧做一場佛事,須在三個月前預(yù)定、付款。
白花花的銀子大量流進來?,F(xiàn)在村里許多人家有了汽車,且有繞山公路通向四面八方,所以雖然這里再次“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但對有錢人沒有太大的影響,只是,那公路有點豆腐渣,才那么幾年,就已經(jīng)坑坑洼洼的,汽車開在上面,如坐搖籃。至于如東郭興旺這樣的普通人,特別是如京城氏這樣的老人,出行又麻煩了不少。好在他們既然錢少,就少有外出的心思,只在家里看電視,偶爾要去趟縣城,還是可坐公交車,在坑坑洼洼中顛簸一個多時辰就能到達。
不久,村長的子孫、智叟家的族人等越來越富,那些錢多得花不完的年輕人不再想工作了,也不必上學(xué)讀書,每天拿著手機打游戲,不亦樂乎;讀河曲智叟編的《愚公村村史》,他們覺得村里的愚公老爺爺真是愚人,而智叟老爺爺?shù)降资侵钦?!這個思想也通過來這里的游客輻射到了山外面,他們逢人便說,好好的兩座山,當(dāng)初干嗎要搬走呢?幸虧現(xiàn)在搬回來了!
終于,愚公精神沒有了市場,所以那些大學(xué)和協(xié)會也越來越少請愚公作講座了,愚公老人雖然仍有著教授的職稱,但是明白自己已經(jīng)真正告老,便拿著村里給的養(yǎng)老金,住進了村敬老院。作為旅游紀(jì)念品的小冊子,《愚公移山》銷量漸少起來,終于鮮有人問津。愚公村在外界的影響基本消失,而且兩座山既然已經(jīng)搬回,也就看不出移山的好處來;至于這里的風(fēng)景本就平常、這里的古跡本就假造,自是比不上大江南北的許多有名景點,所以游客漸來漸少,那個寺院也終于門前冷落車馬稀,住持大師辭了職,開著新買的寶馬回原籍去了。
愚公村終于不再熱鬧,索道開了沒人坐,就停了下來,日子一多,有幾處出現(xiàn)了斑斑銹跡,不過,反正沒人去坐,也就沒人看見。專門為游客拍照的人,閑著沒事,就為自己和女朋友拍些好照片,但多拍也沒什么意思,就想著上網(wǎng)炒股票,因為沒經(jīng)驗,一開始就虧了不少。當(dāng)初村里部分糧田造了賓館,吃糧只得向外去買;現(xiàn)在游客沒了,賓館改作年糕作坊。做好的年糕在村內(nèi)賣不出去,運到外地賣,扣除運費,也剩不了多少利潤。名牌產(chǎn)品“愚公棗”被發(fā)現(xiàn)摻雜了外地棗,被人投訴,此后,“愚公棗”便不怎么暢銷。半年后,年糕作坊和紅棗加工廠關(guān)門,已做好的年糕分給職工充作工資。賣不出去的“愚公棗”作為村里的福利分給村民,每人二十四包。把山搬回來后,走一步一定要過繞山公路,因而運輸公司的生意曾紅火了一段時間,公路收費站也安排了好幾個女孩子。但是,旅游的人沒了,幾家工廠又關(guān)了門,運輸公司便沒了生意,把那幾輛汽車賣給了外地公司。村里本來曾計劃在山中挖隧道,現(xiàn)在算來錢有點緊,這事就先擱了下來。
慢慢地,除了村長和智叟等少數(shù)幾家,其他各戶的日子似乎有點緊,就左鄰右舍地約著外出打工去。西門珍珠運氣好,老板夸她工作能力強,調(diào)她到冀州繼續(xù)當(dāng)“勿忘我”連鎖店的店長。臨走,她把那條珍珠項鏈放在東郭嫂子的表弟那里作為信物,兩人談了那么多年,終于打算過了年就結(jié)婚。結(jié)婚后,就搬到冀州去住。
村里常停電,幾位老人連電視劇也看不痛快,想想還是前幾年好,便走到一起合計著,不如大家齊了心再次把山移掉。但是誰肯領(lǐng)這個頭呢?人們嘰嘰嘰喳喳地議論著,還是老愚公有號召力。于是派幾個人去敬老院找北山愚公,只見院內(nèi)飄動著白幡,一問,方得知愚公他老人家昨夜仙逝了,他孫子為他摩挲了好長時間,但他仍閉不住眼,仔細(xì)看,他眼角上似留有一滴淚。
原載于2018年《港城文脈》下半年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