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頂山市中醫(yī)醫(yī)院(467000)鄭艷艷
慢性盆腔炎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一般為慢性炎癥,臨床癥狀主要為腰骶部和腰部疼痛,這給患者患者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構成嚴重威脅[1]。本研究對中藥灌腸聯(lián)合艾灸治療盆腔炎的臨床療效進行探討,旨在提高盆腔炎臨床治療效果提供參考經驗,現(xiàn)將相關研究內容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盆腔炎患者,按照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對照組(30例)和研究組(30例)。研究組患者年齡18~50歲,平均(34.2±1.4)歲,病程時長為5個月~6年,平均(3.0±0.5)年;對照組患者年齡19~52歲,平均(34.0±1.6)歲,病程時長為8個月~5年,平均(3.2±0.3)年。不同患者一般資料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抗菌藥物治療:治療前采集患者宮頸分泌物,并根據(jù)細菌培養(yǎng)結果以及藥敏試驗結果合理選取抗菌藥物治療,1個療程為1周。研究組在此基礎上使用艾灸聯(lián)合中藥灌腸,具體內容如下:①艾灸:選取患者下腹部雙子宮、中級、關元、氣海等穴位,腰背部取腰陽關、命門以及雙腎俞穴,腰背與下腹交替施灸,每次針灸時間為30min,1個療程為7d;②中藥灌腸:中藥主要包括蒲公英30g、敗醬草30g、莪術10g、紫花地丁25g、野菊花15g、鴨跖草30g、三棱10g、藥用紅藤30g,將上述中藥用水煎煮至100ml,每天1劑,待患者月經干凈3d后予以中藥灌腸,灌腸時保持藥液溫度在39℃~41℃,7d一個療程。兩組患者均持續(xù)治療1~2個療程,艾灸和中藥灌腸在患者月經期時停止使用。
1.3 觀察指標 評價并比較不同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①顯效:經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均顯著改善,B超和婦科檢查均正常;②有效:經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均較治療前減輕,婦科檢查包塊縮小未有壓痛,B超顯示盆腔附件顯著縮??;③無效:經治療后未達到上述標準。觀察并比較不同組患者疼痛緩解率和包塊縮小或消失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研究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分別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若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3.3%和73.3%,兩者比較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患者疼痛緩解率和包塊縮小或消失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
慢性盆腔炎通常為急性盆腔炎患者體質變差或者治療不徹底,導致病程遷延不愈。研究報道,中藥灌腸具有抗炎消腫以及促進吸收等作用。但護理人員在給患者中藥灌腸時需根據(jù)患者直腸溫度調節(jié)灌腸液溫度,一般維持在38℃左右,同時灌腸時把握保留時間和灌腸時機,灌腸時宜晚間睡眠前進行。艾灸乃中醫(yī)瑰寶,通過體表穴位上燃燒艾葉,以炙火溫熱力發(fā)揮行氣活血、通經活絡和祛濕散寒的功效。而對患者行艾灸治療時,護理人員應加強患者心理疏導,詳細介紹艾灸目的、過程、優(yōu)勢和注意事項,若患者在艾灸時出現(xiàn)眼花、心慌、嘔吐等癥狀時立即停止艾灸,叮囑患者休息,艾灸完畢后,患者需注意保暖,提醒患者保持良好飲食和生活習慣,注意休息,做到勞逸結合。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3.3%和73.3%,兩者比較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患者疼痛緩解率和包塊縮小或消失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該研究結果與梁汪洋等[2]研究報道相類似。
附表 不同組患者疼痛緩解率和包塊縮小或消失率比較
綜上所述,中藥灌腸、艾灸綜合治療以及輔以護理干預不僅有助于提高盆腔炎臨床治療效果,同時還能明顯減少盆腔包塊大小以及緩解其疼痛,其值得推廣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