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463000)馬寧飛
河南省遂平縣人民醫(yī)院(463100)陸范
乳腺分葉狀腫瘤是一種較為少見的女性疾病,該疾病的主要特點就是腫瘤呈分葉狀[1]。目前臨床上主要通過廣泛腫塊切除術與乳腺局部腫塊切除術進行治療,兩種手術方法均能達到清除病灶的目的。本文就兩種術式的具體效果進行了探究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4例乳腺分葉狀腫瘤病患,隨機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各32例,參照組年齡26~48歲,平均(31.8±3.7)歲;病程3~5年,平均(2.4±1.3)年;腫塊直徑2~13cm,平均(5.8±4.3)cm。研究組年齡25~47歲,平均(31.6±3.5)歲;病程3~6年,平均(2.7±1.2)年;腫塊直徑2~14cm,平均(5.6±4.4)cm。兩組病患普通資料比較(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參照組行乳腺局部腫塊切除術,所有病患在局部浸潤麻醉顯效后逐層切開皮下組織,充分顯露乳腺組織直至可見乳腺腫塊,并以乳腺腫塊為中心連同鄰近少量乳腺組織一起切除,給予止血,沖洗和縫合。對切除腫塊較大者給予引流措施。研究組行廣泛腫塊切除術,常規(guī)消毒鋪巾后對所有病患行局部浸潤麻醉,顯效后逐層切開皮下組織,充分顯露乳腺組織直至可見乳腺腫塊,沿腫塊包膜一起切除腫塊,將切除腫塊送往實驗室檢測,給予止血和沖洗,應用可吸收線縫合皮下組織及切口,常規(guī)包扎并給予抗炎治療。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病患術后1年患側肢體運動能力和復發(fā)率。評價指標主要包括:患肢前屈、后伸、內旋、外展、外旋度數(shù)和摸高高度。肌力測量分為5個等級[2],1級:肌肉能顫動,但無法進行肢體活動;2級:肢體可行水平動作,但不能進行重力動作;3級:能克服重力,但無法對抗阻力;4級:無法完全克服阻力完成有關肢體動作;5級:肌力正常。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19.0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行X2檢驗,檢驗標準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患肢前屈、后伸和內旋等功能恢復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研究組肌力5級恢復率65.63%顯著高于參照組的40.63%;外展、外旋度數(shù)和摸高高度顯著高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附表。
2.2 兩組復發(fā)率比較 研究組復發(fā)率為0.0%(0例),顯著低于參照組的12.5%(4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附表 兩組患肢功能恢復情況對比(n=32)
廣泛腫塊切除術是目前治療乳腺葉狀腫瘤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非常適用于腫瘤體積較大或較小但數(shù)量較多分布密集的病患[3]。同時乳腺局部腫塊切除術可用于乳腺葉狀腫瘤治療,此術式多用于腫瘤病變較為集中的病患,并且更適用于青春期女性。兩種術式相比,前者的腫塊清除率更高,但其創(chuàng)傷性較大,同時也影響著乳房美觀。因此,在實際治療中需根據(jù)病患具情況而選擇合理的術式,通常建議首次行腫塊切除或復發(fā)病患最好選取廣泛腫塊切除術。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廣泛腫塊切除術更有利于病患術后患側肢體運動能力恢復。這表明對乳腺分葉狀腫瘤病患采用廣泛腫塊切除術可顯著提高病患預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