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鵬春
【內容摘要】《藤野先生》選自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屬于回憶性質散文的范疇,文中通過魯迅先生由東京至仙臺學醫(yī)幾個典型事例的獨有特征由不同角度對人物的高貴品質進行展現,閱讀過程中可以十分形象且生動的感受作者描寫的情節(jié)。文章由描寫故事情節(jié)的外在線索和蘊含作者愛國思想情感的內在線索組成并貫穿全文,兩條線索在魯迅先生筆下達成了有機交融,淋漓盡致的體現了作者豐富且深刻的思想內涵,進一步明確這篇看似零散的生活散文其中實質包含了作者濃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本文主要對《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愛國情懷的表達進行論述。
【關鍵詞】魯迅先生 愛國情懷 《藤野先生》
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是通過文字再現了魯迅先生的往事,《朝花夕拾》是當前階段家喻戶曉的一本散文集,其中有眾多片段被收錄在中小學的語文教材中,應該將其歸類為一本良師益友的散文集。其中的《藤野先生》對魯迅先生由東京到仙臺學醫(yī)的幾個生活片段進行記錄,文章中有許多豐富且真實的內容,作者筆意縱橫,看似形散神凝,作者以十分鮮明的愛國主義思想線索作為全文的主線,進而每個看似十分平淡的日常生活片段都被賦予新的活力,閃耀著屬于它的光華,給讀者帶來情感共鳴的同時也給予其深刻的思想啟迪。
《藤野先生》由名稱可以得知是對魯迅先生和藤野先生日常交往事件進行記錄,文中隨處可見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深切懷念和對其高貴品質的贊頌,所有事件的講述都圍繞這一主體展開。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是貫穿全文的情感主線,實則看似是一篇論述生活小事的松散片段,實質包含了魯迅先生的家國情懷,一明一暗兩條線索做到了有機統(tǒng)一,將文字的魅力發(fā)揮的恰到好處。
文章中的第一句是“東京也無非是這樣”,文中的第一句話作者就筆鋒直指東京。魯迅用“無非”二字來形容東京,文中的意思是只不過,表明魯迅先生在東京櫻花爛漫的上野公園里見到的中國留學生與在南京見到的并無分別,都是一副胸無救國之志的樣子,此種形象使魯迅先生十分厭惡。其不僅將象征祖訓的辮子盤起,而且扭動脖子、不學無術,聚集在一起閑逛游玩。其追求的是個人的享受,其生活現狀幾近腐朽甚至糜爛。對黑暗沉沉的祖國和正在受苦受難的通報毫無顧念,并未認識到自己頭上盤起的好比富士山一樣的辮子和厚厚的油頭是自己民族落后的標記及挨打的根本原因。這些描寫都將魯迅先生對東京的厭惡以及失望進行了直接體現,文字的背后蘊含的是其十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魯迅先生以“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雄性壯志遠渡重洋來到東京,十分急切的想要通過學習本領解救祖國的受苦同胞,進而將祖國由當前落后及挨打的黑暗局勢中進行解救。但是現在眼前的環(huán)境與作者的遠大抱負格格不入,具有非常大的反差,魯迅先生幾乎無法忍受東京這種惡濁的氣氛,由此產生了去別處看看的想法。因此才有之后魯迅先生在仙臺地區(qū)與藤野先生的相識及相處。
作者去仙臺的路上因“日暮”而思緒萬千,聯(lián)想到“故園”的黑暗狀態(tài),進而迸發(fā)出強烈的憂國思鄉(xiāng)情緒。作者在去仙臺之前曾在東京將《自題小像》贈予好友徐壽棠,其中對其“風雨如磐暗故園”的憂國情思進行了深切表達。現階段在看到此種情形又自然生出一種憂念祖國“風雨如磐”的情感。
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在水戶,此抗清志士擁有非常強烈的愛國情感和民族氣節(jié),此時魯迅先生見到它自然燃起對此位愛國人士的敬慕之感,歷史上愛國學者和此時愛國游子二者的心仿佛越發(fā)貼近,致使魯迅先生久久難以釋懷。魯迅先生十分敬慕朱舜水這位愛國學者的人格,也由此將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進行直接顯示。由此可見魯迅先生得以牢記水戶、日暮里兩處地名的直接原因是因為其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魯迅學生初至仙臺后不僅需要操心學費,還需要操心日常食宿,作者將此些“優(yōu)待”都歸結為弱國國民的心酸,在這里魯迅先生感受到了不被尊重,在此淋漓盡致的體現作者的強烈民族自尊心。當時我國處于弱勢地位,而魯迅先生則是作為一個弱國國民,致使其剛至仙臺地區(qū)時受到眾多“優(yōu)待”,生活一度十分艱苦難度,但是此種艱難的生活并未撼動魯迅先生科學救國的偉大意志??偠灾髡邔⒆约旱较膳_之后受到的各類“優(yōu)待”都總結為“物以稀為貴”,再加上對艱苦生活不以為意的描寫,都進一步將魯迅先生的愛國主義思想主線進行貫穿。
上述文字幾乎都是講述魯迅先生和藤野先生相識以前的事情,作者還“穿插”著將其在仙臺地區(qū)經歷的試卷風波和電影事件進行了敘寫,這是魯迅先生一生難易忘卻的兩件事情。上述事件與藤野先生并無直接關聯(lián)。作者只是用具有強烈嫉妒心和受狹隘民族主義及軍國主義毒害的部分青年的不良品格對藤野先生的廣闊心胸及政治無私進行襯托。
回歸本文主體,探討作者和藤野先生自相識到相處再到最后惜別中如何將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進行展現的。作者以時間為順序進行寫作,文中毫不吝嗇的表達對藤野先生的敬佩之情,并通過不同的角度側面反映出藤野先生的可貴品質。作者通過兩人初見面時藤野先生的相貌、聲調以及穿著等對其正直熱誠且毫無民族偏見的高貴品質進行頌揚。在此部分文字中作者并沒有將自己的愛國情懷進行直接描寫,如直接淺顯直白的描寫不利于將作者的深郁之情進行表露,所以作者選擇委婉的側面烘托。深入挖掘藤野先生對魯迅這個異域學生的特殊關懷以及精心培育可以得出,其實質是魯迅先生的赤子之心與愛國之情受到藤野先生的尊重與同情,魯迅先生救國救民偉大抱負和愛國思想也對藤野先生有極大的吸引力。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和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有機融合,也是文中兩條主線的統(tǒng)一。
另外,還需特別講一下魯迅先生十分懷念藤野先生,可由其裝訂、收藏講義以及懸掛先生的照片等行為進行展現。在后續(xù)作者揭露黑暗現實文章的寫作之中將此種懷念之情進行滲透,側面反映了作者當時棄醫(yī)行為的愛國之心。
【參考文獻】
[1]趙立義.魯迅散文教學問題與建議[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6(03):57-58.
[2]徐曉妍.《藤野先生》教學設計[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5(10):54-55.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隴城鎮(zhèn)張溝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