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暉
摘 要 古詩詞是漢語言學習的經(jīng)典語文材料,是培養(yǎng)漢語語感重要的有效材料。根據(jù)語感的特點及語感形成的機制,結合語文教學對語感培養(yǎng)及古詩詞教學的要求,在古詩詞中的語感培養(yǎng)可通過“感知、感受、感悟”三個層次去實現(xiàn)。
關鍵詞 語感 古詩詞 感知 感受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7.030
Language?Sense?Training?in?Ancient?Poetry?Recitation
LIN?Hui
(College?of?Humanities,?Guangzhou?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006)
Abstract Ancient?poetry?is?a?classic?language?material?for?Chinese?language?learning?and?an?important?and?effective?material?for?the?cultivation?of?Chinese?language?sense.?According?to?the?features?of?language?sense?and?the?formation?mechanism?of?language?sense,?combined?with?the?requirements?of?language?sense?training?and?ancient?poetry?teaching?in?Chinese?teaching,?the?language?sense?training?in?ancient?poetry?can?be?realized?through?the?three?levels?of?"perception,?feeling?and?perception".
Keywords language?sense;?poems;?perception;?feeling
語感的培養(yǎng)離不開語言材料的積累和運用,經(jīng)典材料是優(yōu)質(zhì)語言材料,經(jīng)典中的古詩詞以其鮮明的漢語言文字特點以及凝煉的語言、豐富的文化情感內(nèi)涵,成為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材料。中小學古詩詞的教學,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學生通過古詩詞學習,感受語言、積累語感,體驗情感,提高審美情趣。古詩詞應用方面的要求較低。所以,中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語感培養(yǎng)與閱讀、寫作教學中的語感培養(yǎng)不完全相同。
已有的語感培養(yǎng)研究成果中,在古詩詞中培養(yǎng)語感是大家比較認同的觀點,但較多的研究主要在強調(diào)通過誦讀培養(yǎng)語感,實際上,誦讀只是培養(yǎng)語感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要真正地通過古詩詞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應了解語感形成的機制,根據(jù)其特點采取相應的方法,筆者認為,古詩詞中的語感培養(yǎng)可通過“感知·感受·感悟”三個層次去達成:“感知”是學生對語言的第一層次了解;“感受”是對語言表達所形成的語義、語境的理解接受;“感悟”則是結合讀者的生活閱歷、知識儲備等對詩詞進行建構,從而領悟語言內(nèi)涵,形成自己對語言的直接判斷和接受。通過這三個層次,學生從積累語言,到形成語感,再到鞏固、提升語感,能在古詩詞的學習中有效地培養(yǎng)語感,提高語文素養(yǎng)。
1?語感的概念和特點
語感的概念,最早是由夏丏尊于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夏丏尊認為“對于文字應有靈敏的感覺。姑且名這感覺為‘語感”。[1]葉圣陶將語感定義為“對于語言文字的銳敏的感覺”,“是對于語言文字的正確的了解力”;認為語感是聽說讀寫四種語文能力中最核心的因素。
對語感的概念有許多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語言學、心理學方面,也有人從教育學、美學的角度去研究,但綜觀各種理論,都離不開夏丏尊、葉圣陶等人的基本理解。因此,本文采用夏丏尊的觀點,認為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直接感覺,在語言運用方面表現(xiàn)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一種直覺。在語文教學中,學生需要學習的是運用語言,而不是研究語言,因此,語感的培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
根據(jù)以上對語感概念的理解,語感最突出的特點是其直覺性和整體性。
1.1?直覺性
語感是人們對于語言材料的一種直觀、敏銳的反應,它具有明顯的直覺性。所謂直覺“是人腦對事物、事物的本質(zhì)及其規(guī)律作出迅速的識別、敏銳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體判斷的思維過程”。[2]語感的直覺是基于人們腦海中語言材料、經(jīng)驗的積累所作出的反應。
語感的直覺性特點使學生面對語言材料時思維活躍而敏捷,使語文學習得以高效進行。
1.2?整體性
語感還具有整體性的特點。人們對于語言材料,往往不是根據(jù)局部的只言詞組來作出反應,更多的時候,是配合了語言環(huán)境、文化等因素全方位、綜合的認知和把握后,才能有效地建構文本意義。而且,知道的整體越多,了解的個體也就越多。整體性還包含了一種模糊性。
正如夏丏尊先生所說的:“在語感銳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紅色,‘田園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說不盡的意味”。[3]語感所產(chǎn)生的不只是對單獨字詞的靈敏感覺,更多的是對這類字詞所組成的意象意境的整體的獨特感受,如“柳”代表別離、分開;“月亮”代表思鄉(xiāng)、想念等。
另外,還可以從其它角度,如社會因素、文化因素、后天因素等去探究語感的特點。
可見,從語感的概念及其特點來看,語感的培養(yǎng)對于語言學習的重要性是非常明確的。
2?古詩詞教學與語感培養(yǎng)的關系
自古以來,語文教學都非常重視語感的培養(yǎng),人們在語言的學習實踐中認識到語感的重要,并以古詩詞教學作為語感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痹娧灾?,詩傳情,古詩凝練,魅力無窮,常吟古詩,可以陶醉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
通過語感的內(nèi)涵和特點,探究語感形成的機制,可更好地理解古詩詞對語感培養(yǎng)的重要意義。
語感的形成機制有多種理論和不同的看法,從語感的概念來看,“內(nèi)外驅(qū)力說”能較好地解釋語感的形成,該理論認為,“語感是一種不通過理性分析,而是依賴語境直接感知話語的能力,是由語言符號刺激引起的以表像活動、情感活動和模糊識別為主的綜合心理反應,是建立于異質(zhì)同構關系之上的認識主體與客體和諧共鳴、感應融合的心理過程。”特別是“內(nèi)外驅(qū)力說”這一學說從漢語的特點來研究漢語語感,認為“漢語特有的字詞、句調(diào)、章節(jié)及其所形成的韻律和節(jié)奏、形義結合的漢定,漢語特有的詞法、句法,特別是漢語中許多和本民族的歷史文化、社會生活、倫理感情有著千絲萬縷的詞語,都能使運用漢語的人產(chǎn)生獨特的感受?!盵4]
這里提到的漢語語感,正是古詩詞教學中最能有效培養(yǎng)的語感。古詩詞文辭凝練、意境深遠,是非常能體現(xiàn)漢語特點的語言材料,其形象性、音樂性表現(xiàn)得極為充分,這些特點既便于學生記憶,更快更好地達到大量積累語言材料的目的;另一方面,古詩詞的學習,也強調(diào)整體把握,這正與語感的直覺性、整體性特點相符合。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面對大量的優(yōu)秀語言材料,也能更好地體會漢語特點,有效地形成漢語語感。
從語感的特點和形成機制來看,語言的積累是語感形成的前提,誦讀因其調(diào)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有效地使語言在大腦中“沉淀”下來,對形成語感有著重要作用。但僅有誦讀,語感的形成只是有了基礎,未得以穩(wěn)定,因此還需要通過理解“感受”來加強對語言的感受能力,而結合自己的體驗所思所得則對語感的進一步形成和提升有著重要作用。
古詩詞誦讀更注重的是學生對于語言材料的閱讀、積累,因而,教學中應把更多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而且語感的培養(yǎng)必須由學生自主完成。因此,從學生這個學習主體的角度出發(fā),“感知—感受—感悟”是古詩詞誦讀過程中語感培養(yǎng)的三個層次。
3?古詩詞誦讀與語感培養(yǎng)的三個層次
根據(jù)中小學古詩詞誦讀的要求、目標,語感培養(yǎng)強調(diào)“感知—感受—感悟”三個層次的邏輯關系:“感知”是基礎,是為了達成“感悟”這一最高層次,而“感受”是聯(lián)結兩者的重要過程;三個層次是連貫而緊密相聯(lián)系的。
3.1?在感知中積累語言,形成語感
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感知”的解釋為“客觀事物通過感覺器官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映”。古詩詞教學中的“感知”指的就是古詩詞的語言材料通過學生的視覺、聽覺在腦子里的直觀反映。
古人在語文教學中一直強調(diào)感知、積累,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兒童學習口頭語言的有效快捷方式就是“感受(聽取)語言——領悟語言(形成語感)——積累(記?。┱Z言——運用(說)語言”。[5]其實,這個過程中的“感受語言”更準確地說是“感知語言”。因為“感受”有兩個解釋,一是“受到(影響);接受”;二是“接觸外界事物得到影響;體會”。兒童在聽取語言的時候,未必是體會或接受語言的內(nèi)涵的,這與學生學習古詩詞時的狀態(tài)有相似之處。古詩詞或以凝煉的詩歌語言出現(xiàn)、或具文言特點,而反映的內(nèi)容與現(xiàn)代學生也有較大的距離感,學生在初期學習時未必能了解詩詞的意象、情感等。這個階段更主要是通過讀、背等形式“感知”詩詞語言,積累語言材料,可以“不求甚解”。
3.1.1?在誦讀中感知
古詩詞的誦讀,強調(diào)“口誦其言,心惟其義”,重視“口到、眼到、耳到、心到”。誦讀之所以成為古詩詞學習的有效方法,與這些要求有著重要關聯(lián),也就是說,在誦讀詩詞時,學生實際上上在聽讀、視讀中感知語言。
在《虞書·舜典》中明確記載:“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中國的古詩詞音調(diào)和諧,節(jié)奏分明,具有極強的音樂性特點,平仄、押韻等形式上表現(xiàn)讓學生在聽讀中感知語言的流暢舒適感,感知語言的美,對形成語感極有幫助。
漢字還具有形體美、直觀的特點,學生在視讀的過程中,反復接觸文字,也是極有效的積累方式。
當然,重在“感知”的誦讀只是學習初期的要求,隨著對古詩詞學習的深入,在感受、感悟過程中也往往要誦讀,那時候的讀要求就更高了,“是一種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耳聞其音,心通其情,意會其理的綜合閱讀活動。是從字、詞、句到段、篇,從文字到語音、語義,從表層意思到深層含義、潛在情味的全面感受知。使人在反復誦讀之中潛心涵泳,認知文字,感受聲律,體會詞語,疏通文脈,捕獲作品的藝術形象,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領略作品的韻味意境,體味作品的語言藝術,通達作品的奧妙之處,化古人的神氣為自己的神氣。久之,就會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在潛移默化中熟稔文字詞語,貫通文言的語法、修辭規(guī)律,形成靈敏的文言語感?!盵6]
3.1.2?在背誦中強化積累
記憶是心理活動得以進行的基本條件。背誦是強化積累,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途徑。
學生在背誦古詩詞的過程中,輸入和存儲了大量語言精品的信息,而這些信息積累得越多,學生對于漢語言和言語的內(nèi)化再生力就越強,衡量和評價語音、語義等語言信息的經(jīng)驗就越豐富、清晰,語感也就越強。
特別是學生正處于記憶的黃金時代,盡管對古詩詞的豐富的內(nèi)涵和感情未必理解和接受,但并不妨礙他們記憶,而隨著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閱歷的逐步增加,這些儲存的信息也會不斷地得以印證、內(nèi)化。因此,古詩詞的背誦并不需要強調(diào)理解背誦,其目的更多地是為了強化積累,為語感培養(yǎng)打下厚實的基礎。
3.2?在感受中體味語言,培養(yǎng)語感
“感受”是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詩詞,體會內(nèi)涵,接受作者表達的情感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在的積累基礎上豐富對語言材料的深入把握,逐步形成語感。古人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也是強調(diào)在足夠的感知后實現(xiàn)語義、意境的感受。
對古詩詞的感受要先從語義入手,即先理解詩詞中構成一定意義的字、詞、句等。理解詩詞的語義可注意抓人們常說的“詩眼”“詞眼”。這種理解分析的方法許多研究都作了具體的探討,在此不贅述。
對古詩詞的意境的感受重點在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古詩詞注重形象性,畫面感較強,學習時特別強調(diào)整體把握,語義的感受往往與意境的感受是相結合的。如葉圣陶曾以讀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為例,指出這兩句詩中的關鍵詞是“直”和“圓”。他分析說,“給‘孤煙加上個‘直字,見得沒有一絲的風,當然也沒有風聲,于是更來了個靜寂的印象。給‘落日加上個‘圓字,并不是說唯有‘落日才‘圓,而是說‘落日掛在地平在線的時候,才見得‘圓。圓圓的一輪‘落日,不聲不響地襯托在‘長河的背后,這又是多么靜寂的世界啊!”[7]這里,抓住了兩個字的品味,很好地感受到大漠“曠遠,荒涼,靜寂”的意境,對詩句的感受既有語義方面的理解,更有語境的方面的,體現(xiàn)出詩詞感受的整體性。這樣的感受符合語感的整體性特點,對學生的語感培養(yǎng)有著明顯的作用。
3.3?在感悟中領悟語言,提升語感
“感悟”是指“有所感觸而領悟”。語感的培養(yǎng)是和人的語言經(jīng)驗的積累、和人的言語活動的實踐的聯(lián)系是非常直接的。感悟就是在充分的感知、感受的基礎上,結合個人的知識儲備、生活閱歷等對詩詞進行建構,從而領悟語言內(nèi)涵,形成自己對語言的直接判斷和接受。它對語感的培養(yǎng)起到提升的作用。每個人的生活體驗不同,建構的文本意義也會有差異。
“語感是類化了的個體的言語經(jīng)驗,它是由學生自己對言語對象的直接感受積淀而成的,是學生自己‘感受語言和言語的結果,而非教師‘教的結果?!盵8]《紅樓夢》中“香菱學詩”的片斷,正是形象地體現(xiàn)了詩詞學習中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對詩詞進行個體化的感悟的過程。香菱笑道:“……還有‘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這‘余字和‘上字,難為他怎么想來!我們那年上京來,那日下晚便灣住船,岸上又沒有人,只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家人家作晚飯,那個煙竟是碧青,連云直上。誰知我昨日晚上讀了這兩句,倒像我又到了那個地方去了?!痹谶@里,香菱調(diào)動了大腦中存儲的經(jīng)歷,對詩句作出個性化的解讀。換一個人,對同樣的詩句可能會有相似的理解,但其理解感悟的過程必有不同。這種個性化的感悟?qū)τ趯W習者的語感起到深層的強化、提升的作用。
建構主義認為在教學中創(chuàng)建與學習有關的真實世界的情境,提供充分的資源,有助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因此,要協(xié)助學生達到感悟,可以借助一些相關情境的設置,也可以借助已學過的相關知識,輔以分析的方法。
人的學習是一個連貫的過程,語感更是具有整體性的特點,“感知-感受-感悟”三個層次在古詩詞的學習過程中是連貫而互相緊密相聯(lián)的,“感知”強調(diào)學生對語言材料的初步認知,學生在感知中積累語言,形成語感;“感受”強調(diào)學生對古詩詞的直接體驗,學生在感受中體味語言,培養(yǎng)語感;“感悟”強調(diào)學生結合自身的知識積累、生活體驗等,從對古詩詞的感性認識,上升到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從而領悟語言,提升語感。
“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古詩詞是經(jīng)典誦讀的重要內(nèi)容,良好的語感能讓學生能夠自由地、根據(jù)自己的體驗去感悟其它經(jīng)典材料的美妙,提高自身的審美修養(yǎng)和發(fā)展思維能力;更能讓學生愛好語言的感情,在學習語文中獲取精神的愉悅。
參考文獻
[1] 杜草甬,等.夏丏尊論語文教育[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116.
[2] 董奇.論直覺思維[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1).
[3] 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267.
[4] 伊道恩,李中立.論語感及語文教學對語感形成的作用(續(xù))[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3(8).
[5] 洪鎮(zhèn)濤.是學習語言,還是研究語言[J].中學語文,1993(5).
[6] 譚桂聲.熟讀成誦,培養(yǎng)語感[J].語文學習,1997(2).
[7] 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262.
[8] 徐云知.語感和語感教學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