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楊,王守軍,宋金智
(三臺縣人民醫(yī)院(川北醫(yī)學院附屬三臺醫(yī)院),四川 三臺 621100)
小肝癌患病初期患者并無明顯特異性表現(xiàn),隨疾病發(fā)展患者可出現(xiàn)腹脹、發(fā)熱、乏力、消瘦及不同程度肝區(qū)疼痛和消化道癥狀,如未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便會導致肝功能及免疫功能受損,威脅其健康,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其生存質量。因此,臨床針對小肝癌患者因及時施以有效治療,以對其健康及生存狀態(tài)提供保障。本院就34 例小肝癌患者采用超聲引導下射頻消融術治療開展研究,旨在為明確超聲引導下射頻消融術治療小肝癌患者的有效性,報道如下。
抽取我院于2017 年8 月至2018 年9 月收治的68 例小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①患者均符合《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2017 年版)》中小肝癌疾病診斷標準;②患者經病理學及影像學等綜合診斷確診;③明確并自愿參與研究開展;④同意接受手術治療;⑤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預計生存期≤2 個月;②合并嚴重認知功能障礙;③合并手術禁忌癥;④抵觸或抗拒治療開展;⑤參與其他研究者。采用均衡分組法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各34 例。研究組男19 例,女15 例,年齡40-74 歲,平均(57.4±1.2)歲,腫瘤部位:左肝葉18 例、右肝葉16 例;參照組男20 例,女14 例,年齡41-75 歲,平均(57.3±1.3)歲,腫瘤部位:左肝葉17 例、右肝葉17 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參照組采用常規(guī)手術切除術治療,研究組采用超聲引導下射頻消融術治療,具體操作如下:術前6-8h 指導患者禁食禁水,并分別肌注鹽酸哌替啶及異丙嗪各25 mg,指導患者取平臥位,使用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測,確定穿刺點及具體病灶,給予局部麻醉,使用射頻消融電極穿刺至腫瘤部位,溫度以90℃-100℃為宜,時間控制在10-15min,手術完成后給予電凝止血,術后觀察患者病情[2]。
治療后2 個月觀察療效,包括治療總有效率、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及免疫功能IgG、IgA、IgM 水平變化,并觀察治療前后疼痛評分、舒適度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變化。治療總有效率以患者治療后病灶情況進行判定,顯效:患者經治療,臨床疼痛及不適感消失,經影像學檢查顯示,病灶消失且維持時間>4周;有效:治療后,患者疼痛及不適感有明顯改善,病灶消失腫瘤標志物有所好轉;無效:經治療,患者不適癥狀無改善且未能達到上述標準;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3]。疼痛評分以視覺模擬評分法為判定標準,0-10 分,0 分為無痛,10 分為劇痛,分值越高疼痛感越強,反之越輕。舒適度采用Kolcaba 舒適狀況量表評分進行評價,項目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環(huán)境等,總分112 分,分值越高表明越舒適。生活質量采用國際抗癌聯(lián)盟Karnofasy 評分作為評判標準,>80 分表明患者生活可自理,可進行正?;顒樱u分越高表明發(fā)生質量越好[4]。
研究數(shù)據(jù)采取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數(shù)據(jù)呈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數(shù)據(jù)呈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χ2檢驗;當P<0.05 時,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7.06%(33/34),參照組治療總有效率73.53%(25/34),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與參照組相比要高,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94%(1/34),其中切口感染1 例,參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6.47%(9/34),其中切口感染3 例、術后出血2 例、壓瘡4 例,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參照組相比要低,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745,P=0.017)[5]。
研究組免疫功能IgG、IgA、IgM 水平與參照組相比要高,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治療前,研究組和參照組疼痛評分、舒適度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疼痛評分與參照組相比要低,舒適度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與參照組相比要高,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免疫功能IgG、IgA、IgM 水平對比(±s)
表1 免疫功能IgG、IgA、IgM 水平對比(±s)
小肝癌在臨床中是指機體無明顯癥狀和體征的肝癌疾病,具有常見、易發(fā)、危害大、難發(fā)現(xiàn)等特點。故而針對小肝癌患者因及時進行診斷和檢查,一經確診立即給予其有效治療,從而對其健康提供保障。手術切除是目前臨床針對小肝癌患者實施的有效治療措施,能夠使患者獲得長期生存,但是在實際治療過程中,由于肝臟血運豐富,給予手術切除極易對機體造成創(chuàng)傷,嚴重影響其治療效果及術后恢復。射頻消融術是臨床一種新型治療措施,通過將電極導管經靜脈或動脈血管送入機體,針對病灶部位釋放射頻電流,致其死亡來達到治療效果,經超聲引導能夠有效提高療效。應用于小肝癌患者治療中,可有效通過利用電磁波對肝癌細胞進行滅殺,并聯(lián)合超聲引導對其內極性分子進行震蕩,使其在震蕩摩擦的過程中產生熱量,進一步促使治療效果得到提升。而且在治療過程中并不會對機體及其免疫功能造成較大影響,有效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促使其盡快恢復正常生活。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經治療,其免疫功能IgG、IgA、IgM 水平均控制在良好水平之內,并在改善疼痛及舒適度的同時使其生活質量得到提高,進一步證實采用超聲引導下射頻消融術治療可取得滿意臨床效果[6]。
綜上所述,在小肝癌患者中采用超聲引導下射頻消融術治療效果顯著,能夠使患者免疫功能得到改善,并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