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華
(宜賓市珙縣中醫(yī)院,四川 宜賓 644500)
周圍型肺癌指的是從呼吸性細支氣管至三級支氣管之間的病變,其中最常見的是腺癌,該病早期癥狀不明顯,待癥狀顯著經(jīng)檢查基本為晚期[1]。該病發(fā)病原因有吸煙、職業(yè)與環(huán)境接觸、電離輻射、既往肺部慢性感染、大氣污染以及家族遺傳等,其癥狀有發(fā)熱、胸痛,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CT技術在臨床上應用逐漸廣泛。本文中對我院收治的52例早期周圍型肺癌患者進行CT技術診斷,報告如下。
本次早期周圍型肺癌的患者數(shù)量為52例,選取時間在2016年5月~2019年3月,其中有34例男性和18例女性,年齡為25~75歲,平均年齡為(46.8±2.5)歲,其中23例為腺癌、17例為鱗癌、8例為細支氣管肺泡癌以及4例低分化癌。納入標準:52例患者經(jīng)穿刺活檢或手術病理均證實為早期周圍型肺癌,經(jīng)倫理委員會同意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精神異常、凝血障礙等患者。
所有患者給予常規(guī)胸部CT平掃,掃描范圍在肺尖至腎上腺水平,設置管電壓為130 kv,管電流可自動調(diào)節(jié),螺距為0.8:1,準直器寬度為0.6 mm,重建層厚為5 mm。之后給予增強掃描,將圖像輸入工作站進行曲面重組(CPR)、多平面重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容積再現(xiàn)(VR)對病灶進行觀察與分析。
采用軟件SPSS 19.0處理數(shù)據(jù),進行%與(±s)表示,給予x2與t檢驗,若是組間有差異性,則P<0.05。
52例患者經(jīng)CT診斷均為肺內(nèi)孤立性結節(jié),病灶直徑為5~20 mm,平均直徑為(13.5±2.6)mm,其中實性型有39例(75.0%),含氣型為13例(25.0%),其病變位置為肺外周,其征象有34例為深分葉征或淺分葉征,31例為毛刺征,18例為血管集束征,17例為胸膜凹陷征,9例為空氣氣管征與空泡征。此外沙粒樣鈣化的7例。增強掃描后病灶均為中重度強化,可見有縱膈淋巴結腫大的18例。
表1 早期周圍型肺癌的診斷結果
肺癌患者近年來逐漸增加,確診后約為15%患者需要進行切除手術,其5年生存率較低,一般為11%,其預后效果較差,這與早期診斷有著一定的相關性,尤其是早期周圍型肺癌,及時診斷可有效延長生存時間,滿足患者的治療要求[2]。早期周圍型肺癌病灶為分葉狀,密度不均勻,病灶小時其密度為類圓形或分葉狀,病灶多在肺野外帶,邊緣可見毛刺征,為齒狀病變或者暈征,可見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以及血管穿通征,良性腫瘤為淺分葉情況,如炎性腫瘤或結核等。短毛刺CT平掃為暈圈狀或者毛刷狀,可采用薄層掃描進行清晰顯示。血管集束征采用常規(guī)CT掃描容易漏診,給予薄層掃描進行清晰顯示。胸膜凹陷征為三角型或者喇叭狀,肺尖及橫膈為條形影,液體積聚在胸膜凹入位置,常見于腺癌或細支氣管肺泡癌??张菡魃僖姡话阍趷盒越Y節(jié),少數(shù)邊緣部位為點狀低密度影,隨著腫瘤逐漸增大空泡征會逐漸減少。細支氣管充氣征病灶可見長短不一且細管狀低密度影,常見肺泡細胞癌,檢查時需要結合其他征象進行綜合性診斷和分析[3]。良性病變的征象有中心彌漫性鈣化、爆米花狀鈣化、中心致密性鈣化以及同心圓形鈣化,肺癌的典型鈣化為細小點狀鈣化,若鈣化逐漸減少呈砂礫狀,其惡性情況越嚴重。早期周圍型肺癌在臨床上采用CT增強掃描診斷,大部分病灶CT診斷的診斷值無增加,癥狀為包膜樣強化,極少為周圍及廣泛的強化,可有效鑒別惡性結節(jié)與結核瘤。高度強化結節(jié)灶進行薄層掃描可見高密度點條征,考慮為周圍型肺癌,其周邊部位出現(xiàn)點狀、弧條狀、短條狀的高密度影、邊緣清晰[4]。肺癌侵犯縱膈可進行CT診斷,使其清晰顯示,若縱膈內(nèi)脂肪組織較少,需要注射造影劑增強掃描,提高其密度差異性,有效診斷疾病。本次研究結果顯示52例患者經(jīng)CT診斷均為肺內(nèi)孤立性結節(jié),病灶直徑為5~20 mm,平均直徑為(13.5±2.6)mm,其中實性型有39例,含氣型為13例,其病變位置為肺外周,其征象有34例為深分葉征或淺分葉征,31例為毛刺征,18例為血管集束征,17例為胸膜凹陷征,9例為空氣氣管征與空泡征。此外沙粒樣鈣化的7例。增強掃描后病灶均為中重度強化,可見有縱膈淋巴結腫大的18例。
綜上所述,早期周圍型肺癌患者應用CT診斷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性,可有效區(qū)別其他疾病,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的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