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紀華
摘 要:想要確保在汽車駕駛過程中做到安全行車、不引發(fā)或是少出現(xiàn)事故,就必須要求駕駛員自身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較高水平的駕駛技術,以及靈敏性和準確性的機械故障判斷技能。而本文將在客觀闡述容易造成汽車駕駛安全問題的一系列因素和安全駕駛的特征表現(xiàn)基礎上,探討日后安全駕駛的可靠性訓練方法,希望能夠引起較多汽車駕駛員的深切關注。
關鍵詞:汽車;安全駕駛;影響因素;特征表現(xiàn);訓練方法
1 引言
隨著民眾生活質量不斷飆升,涉及汽車保有量開始急速增加,同步狀況下也引發(fā)愈來愈多的交通事故。須知汽車行駛過程中,涉及現(xiàn)場交通安全性和駕駛員自身素質緊密關聯(lián),而這部分素質具體可以細化為生理、心理、技能、思想道德、科技和法律等素質。至于哪些因素經常會導致汽車駕駛的安全問題,又當如何訓練駕駛員來進行預防,相關細節(jié)會在后續(xù)深入性延展。
2 容易造成汽車駕駛安全問題的有關因素
2.1 駕駛員自身的性格特征
所謂性格,實際上就是人特有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包括思維、感覺、行為等往往因人而異;而性格會直接決定行為,汽車駕駛作為現(xiàn)代公民行為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安全性自然也會受到駕駛員性格影響,包括駕駛員的易怒、沖動、感覺追求等人格傾向在內,往往是造成駕駛安全問題的關鍵性因素。這里強調的感覺追求,主要反映的是駕駛員對刺激感的追求,如若駕駛員行車過程中過分追求速度,就會出現(xiàn)高速駕駛行為,其間完全將超速、追尾等危機拋諸腦后,反而認定這是技術高超的直接性表現(xiàn)。由此可以看出,駕駛員性格的差異,造成他們在安全駕駛方面不同的認知結果,一旦說這部分認知存在誤差,就很容易造成嚴重的交通事故。
2.2 駕駛員對于風險的認識
想要熟練性和安全性駕駛,必須經歷深層次的認識和實踐歷程,主要原因就是在此期間駕駛員可以發(fā)現(xiàn)一切容易導致駕駛安全問題的因素,隨后結合豐富的實踐經驗進行有關危險預測和杜絕。事實上,許多駕駛員都習慣于憑借現(xiàn)場判斷和決策途徑來控制自身行為,其中危險的判斷結果是決定其操作行為的首要因素。所以說,許多駕駛員都會多關注周邊交通環(huán)境的變化,以確保準確性體驗與預測各類潛在風險,當這部分預測變量發(fā)生變化時,駕駛員操作行為也會同步進行針對性調整,而風險知覺和汽車安全駕駛是維持正比例關系的,當駕駛員風險判斷準確度越高,駕駛過程就會更加安全一些。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風險認知和預測當中也會摻雜著較多的人格、感情因素,一旦說駕駛員過于擔憂和顧慮風險的產生,加上對于車輛性能、道路情況等不夠熟悉,造成安全問題的幾率也會大幅度增加。之所以駕齡長的駕駛員能夠靈活適應各類環(huán)境變化,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在以往駕駛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能夠確保客觀性認知有關風險隱患和準確性分析環(huán)境變化,隨后作出正確性操作并安全長期安全駕駛。
2.3 環(huán)境的變化
交通環(huán)境通常指動態(tài)化的外部環(huán)境,其對于汽車駕駛安全性的影響最為深刻。
2.3.1 時間的壓力
在時間壓力影響下,駕駛員的行為和行車速度也會發(fā)生明顯的變化,同步造成違章的幾率十分之大。主要原因就是在時間壓力控制下,駕駛員對刺激感覺的追求就會變得異常迫切,沒有關注到路上的限速標志,隨后便產生違章記錄。
2.3.2 交通的堵塞
交通堵塞現(xiàn)象在城市交通中頻繁產生,在此期間,駕駛員的情緒會變得更加暴躁一些,攻擊性也更強一些。特別是在城市早晚高峰階段,伴隨著時間壓力的增加,更容易產生危險駕駛行為,隨后造成不同的安全問題。
2.3.3 社會環(huán)境
人的行為最容易受到社會環(huán)境影響,特別是現(xiàn)代社會大眾,他們在執(zhí)行任何行為時,都會感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壓力,當中最為關鍵的標準莫過于道德規(guī)范,這就使得許多人集中關注團體的行為目標,特殊情況下選擇克制個體行為以服從社會團隊的行為標準。而交通規(guī)范則屬于社會整體行為規(guī)范的一種,因此其自然會控制駕駛員的思維習慣,這反映出社會環(huán)境的確屬于影響安全駕駛的必要因素。
2.3.4 文化環(huán)境
社會個體行為注重反映出一定水平的文化素養(yǎng),因此文化因素自然也影響著安全駕駛,因為各個國家和區(qū)域的文化不盡相同,所以各地駕駛員表現(xiàn)出的駕駛行為也各異。對于我國來說,文化素養(yǎng)如何,會直接決定駕駛員對違規(guī)行為預測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也就是說,只有具備高層次的文化素養(yǎng),才會令駕駛員全面關注和預防各類風險,確保不會出現(xiàn)違規(guī)行為并且盡量躲避周邊產生的危險,借此帶動安全駕駛水平的提升。
3 安全駕駛的特征表現(xiàn)
安全駕駛屬于受社會監(jiān)督、規(guī)范的一類重要性行為模式,其和駕駛員思想和行為習慣等直接掛鉤,因此往往呈現(xiàn)出明顯的人為特征。至于其相關的特征表現(xiàn)則如下所示:
3.1 身體素質和心態(tài)保持方面
安全駕駛的基礎性保障條件,就是要求駕駛員長期維持健康穩(wěn)定的身心素質,只有如此,才能夠確保駕駛員在面對任何干擾因素時都能夠從容冷靜對待,力求憑借靈敏的肢體反應來操控車輛安全性運行,避免任何不必要的沖突或是矛盾狀況產生。駕駛員要在平常努力塑造良好的身體素質、鍛煉靈敏的判斷能力,做到體力、精力長期維持在絕佳狀態(tài)時,就可以從容的適應周邊環(huán)境的變化動態(tài),確??焖俣_的應對現(xiàn)場復雜的路況,真正減少安全事故的產生;還有則是注意維持身體結構的協(xié)調關系,以確保在面對突發(fā)事件時可以正確反應并操控自如。
3.2 駕駛中信息的熟練掌握方面
駕駛途中路況如何,會深入影響駕駛員的駕駛行為,為了確保全面適應不同環(huán)境變化,駕駛員要定期做好信息更新工作,確保再次面對類似狀況時可以快速進行對應的操作,避免在盲區(qū)、交叉區(qū)或是超車過程中沒有任何防范準備,進而保障駕駛全程的安全性。至于這部分信息的掌握和處理能力,還是需要在平常訓練和學習中提升。
4 日后安全駕駛的妥善性訓練方法
作為優(yōu)秀的駕駛員,必須時刻關注和正確預防有關安全問題,想要達成這類目標,就需要預先經歷深層次的培訓和實踐,進一步提升駕駛員靈活應對外部干擾的技能,真正熟練的掌握駕車技術。
4.1 基礎性素質的全面改善
安全駕駛實際上就是駕駛行為中必須嚴格遵守的行為準則,所以必須預先透過駕駛員思想意識提升方面著手,即在平常訓練活動中警示駕駛員明確有關行為準則,滿足社會規(guī)范對于駕駛行為的最低規(guī)范標準,消除各類不正確的認識和行為,進而為日后長期安全駕駛奠定基礎。如針對駕駛員展開深層次的交通類法律法規(guī)教育,令他們日后自覺予以遵守,維持駕駛安全性。
除此之外,還應該集中性改善駕駛員的基礎性行為素質,令他們時刻關注自身和他人的安全狀況之余,明確個人應該擔負的責任。因此,駕駛過程中要著重鍛煉應對突發(fā)狀況的能力,保證在任何突發(fā)狀況產生時都可以從容冷靜對待,包括堵車、刮碰、強行等,切勿因為個人心情煩躁而喪失對安全的把握,最終勢必釀成不小的事故。
4.2 駕駛技能的熟練掌握
想要安全駕車,還應該預先熟練性掌握基礎性的駕駛技能,而這就需要在平常訓練和駕駛過程中進行專門性鍛煉。
4.2.1 熟悉車輛的基礎性能
駕駛員應該對駕駛車輛十分熟悉,包括車輛的結構尺寸、操控部件所處的位置、車輛的整體性能和制動效果等等,隨后依照個人實際狀況進行駕駛位置針對性調整,以確保行車時擁有良好的視野,能夠正確處理一系列突發(fā)狀況,減少安全隱患。
4.2.2 提升駕駛技術水平
即要求駕駛員能夠全面掌控車輛,能夠在行駛過程中合理的進行車輛制動,減少更大事故的產生。具體方式就是在平常中訓練駕駛員的心理素質,令他們做到在不同環(huán)境下冷靜應對突發(fā)狀況基礎上,配合適當?shù)闹苿臃绞絹砜刂剖鹿省?/p>
4.2.3 強化轉彎的熟練度
車輛轉彎,實際上就是調整行駛軌跡的行為流程,一旦說其間注意力不夠集中,就容易產生和對面或是后面車輛碰撞的事故。所以,平常訓練中要著重提升轉彎駕駛技術,力求快速創(chuàng)建一類良好的行為模式,能夠在轉彎的同時快速把握現(xiàn)場路況并及時發(fā)出轉彎信號,借此降低可能產生的風險,保證在突發(fā)狀況時可以予以正確操作。
5 結語
綜上所述,安全駕駛屬于一類繁瑣性的行為模式,由于駕駛過程中往往會承受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干擾,如若其間駕駛員的意識和行為沒有得到嚴密性把控,就會造成不同規(guī)模的安全事故。所以說,安全駕駛的訓練屬于由素質過渡到行為的改變過程,唯獨在訓練中實時性強化安全意識和提升駕駛技術水平,才能夠令駕駛員在日后正確預測和及時預防相關風險,令駕駛始終操控在安全的范疇以內,保障整個行駛過程的安全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黃強國.安全大于天——漫談汽車駕駛員培訓中安全意識的培養(yǎng)[J].科技風,2013,33(18):99-101.
[2]張明.汽車駕駛員培訓中安全意識的培養(yǎng)[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16(06):84-89.
[3]宋運華.汽車駕駛員培訓過程中安全意識的培養(yǎng)[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4,28(11):133-137.
[4]劉少玉.淺析汽車安全駕駛及應急處置措施研究[J].汽車與駕駛維修(維修版),2017,33(08):150-156.
[5]仇長庚.提高汽車駕駛員預防事故的能力及策略研究[J].時代汽車,2018,18(09):11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