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芬
作文是考察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這需要研究分析小學生特點,特別是對中低級段的學生,做出合適的教學安排,循序漸進,方能取效果。在我們的《新語文程標準》中:作文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關(guān)注營造真實或模擬的情境。就此想淺談幾點自己的看法。在中低段年級的寫作教學實踐中,我認為中低段寫作應把握好以下幾方面:
一、準確把握好起步階段的目標要求,力求讓學生“樂于寫、有自信,愿分享”
努力設(shè)計適合校園生活,家庭生活和社區(qū)生活的活動話題,以真實的寫話與習作教學,激活學生的表達需求,在表達中認知體驗,努力把靜態(tài)的寫作知識融入動態(tài)的寫話與寫作實踐活動中,逐步提升兒童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二、把加強書面語言表達能力落實到每一課,每一教學板塊中
如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課后作業(yè),讓學生“想象一下,秋天的雨,還會把顏色分給誰呢?照樣子寫一寫”。《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課后也安排了小練筆:“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發(fā)現(xiàn)??!你在上學或放學路上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吧。這樣的小練筆,每個單元都有安排,可以將課后小練筆與單元習作的要求匹配安排,盡可能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縮寫對接,讀寫融合。中年級習作表達的核心要求是表達清楚,要表達清楚,也需要漸進式逐步達成,先是學會能將一個意思清楚表達,把一個地方的美、一次玩耍的快樂清楚表達出來,把其他的意思過濾掉;接著要將段落結(jié)構(gòu)表達清楚,最后再做到把印象深刻、受感動的內(nèi)容寫清楚。
三、重視作中指導,壓縮作前指導
學生明確題目要求,選好材料就動筆寫,初稿完成后在進行作中指導,作中指導會根據(jù)學生寫作實情判定寫作難點,指導時更有針對性。作前指導,即使都正確,學生沒有寫過這篇文章,沒有親身體驗,大部分學生會難以理解,更難以在習作中有效建構(gòu)。而寫作技能只有靠學生動筆實踐才能獲得,這就好比游泳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下游泳池,在游泳中學會游泳,所以一定要改進作前指導,壓縮指導時間,把更多的時間留出來讓給學生動筆寫。語文老師自己寫過下水文,,就能體會到學生寫這篇文章難點在哪里,有了切身體會,指導起來效果更好,學生也一樣,寫過這篇文章,嘗過酸甜苦辣,聽評講會更認真,更容易入耳。
四、提倡分享,在合作中共贏
在課堂上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對個人習作互讀互評,對典型習作全班共同評改,提出修改意見。修改作文有兩種做法,一是交流評點后,讓學生自己修改,二是同桌或共同體集體修改,讓學生分小組修改,每個同學都動腦筋,充分的討論,然后抽幾個小組來交流,看哪個小組修改的最好,這樣交流碰撞,學生能收獲更多有用的寫作方法,如果再增強一點競爭意識,學生修改積極性會更高。小學作文教學最需要抓的就是表達基本功,不寫錯別字,用詞準確,句子要寫通順,意思要表達清楚,格式正確,標點符號規(guī)范,這些是小學作文教學的重中之重。
總之,作文教學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僅要在教學理論中不斷探索,而且要要善于引導學生回歸生活,讓同學們在生活實踐中發(fā)現(xiàn),在生活感受中悟情,在生活亮點中拓思,于動情處揮動妙筆。引導學生充分運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多種感官仔細觀察生活,關(guān)注身邊的人、事、物,對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積極思考,尋找寫作的源頭,積累寫作的材料,從而真正做到“樂于寫、有自信、愿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