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玲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應用信息技術是整個社會發(fā)展的趨勢。教學信息化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大力促進中小學教學信息化已成為我國教育界發(fā)展的潮流。作為一線教師,應當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的趨勢,把握現代化信息技術,并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中,有助于教師整合優(yōu)化教學資源,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專業(yè)水平,能彌補陳舊教學中的不足,提高教學效率。
目前,許多教育機構與教育工作者,都在探討信息技術手段如何服務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他們注意到信息技術手段引入小學數學教學中,對以往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內容結構、教育評價等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學生都深切的感受到了這一革命性的變化。
本文結合實際工作情況,總結信息技術手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優(yōu)點與缺點,并探討有效運用信息技術來整體優(yōu)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策略。
一、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優(yōu)勢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有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我們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教學中,要最大發(fā)揮這些優(yōu)勢。
1.激發(fā)小學生學習數學興趣
小學生因為年齡幼小,對圖文聲像綜合展示的學習內容,特別是存在著人機互動的學習更加感興趣,從而樂于主動參與到融合了信息技術的數學學習中,促使小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心情中吸收新知識。
2.把抽象的教學內容轉化為具體形式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雖然大部分內容在課本都有具體而生動的圖形,但是受小學生的知識面窄所制約,他們對一些偏抽象的內容比較難理解。此時, 我們使用信息技術融合就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材料, 讓學生輕松掌握傳統(tǒng)教學方式難以表達的知識點。
3.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
運用信息技術融合小學數學教學,能使教學內容文、圖、聲、像并存, 又能多層次、多角度地呈現教學內容, 從而促進小學生的想象力發(fā)展和抽象思維的發(fā)展, 提高學生的思維素質。
4.促使教師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提高業(yè)務水平
現代教育和新課程改革,都是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基礎,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教師需要從觀念上更新與理解信息技術教育的全部內涵,要擁有良好的信息技術操作技能?,F代課改要求教師,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信息技術為手段,積極在教學工作中的有效應用信息技術,實現教師自身教學水平全面發(fā)展。
二、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弊端
事物都有雙重性,應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也不可避免有著一些缺點。作為教師需要認真對待這些缺點,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教學時,盡可能在教學中避開這些缺陷。
1.追求形式,濫用信息技術
有的教師認為,在教學中掌握了信息技術手段,誤認為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越多越好,甚至認為,教學中不采用信息技術手段教學就是思想保守、觀念陳舊、就是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濫用信息技術教學,反而降低教學效率。例如,在北師大版一年級《生活中的數》的教學中,數花生數豆子這些教學內容,用多媒體圖片來顯示花生豆子的數量,讓學生數,完全沒有把真正的豆子與花生分發(fā)給學生自己親自數效果好。
2.過分依賴信息技術,造成學生數學素養(yǎng)下降
一節(jié)課內,有的教師過分依賴信息技術手段,減少學生自己動手模擬數學應用情境,造成學生對數學的解題讀題能力下降。如果頻繁使用信息技術手段,極容易分散學生注意力。例如在一些課堂中,有的老師把上課的精力放在了電腦上,忙于點擊鼠標。一會兒是文字;一會兒是圖片;再過一會兒又有音樂聲起,學生只看著老師忙上忙下地人機對話,而忽視了師生的情感、知識交流,不僅達不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效率,反而造成學生的聽課疲倦,達不到新課改的要求。
三、有效運用信息技術整合課堂教學采取的對策
1.分析學情與教學內容實際情況,適當使用
運用信息技術整合課堂教學的目的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既要有利于老師的教,更要有利于學生的學。所以,我們在使用信息技術教學時首先要考慮教學價值。
例如,這個知識點是否有使用信息技術的必要,如果依靠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就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沒有必要去花費大量的精力去信息技術教學。又例如,大部分信息技術手段可以簡化,去掉花俏的動態(tài)圖畫與音樂,把學生的注意力回到教學內容上。
2.正確處理信息技術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間的關系
傳統(tǒng)教學存在很多弊端,教學手段的單一,課堂教學容量小,課堂效率低等 。而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興起,則正好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但是信息技術教學方式下,人機交互使得電腦成為隔在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一道障礙。不利于教師在課堂上發(fā)揮主導作用,也不利于師生情感的交流。
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首先,要注意控制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重視學生的思考和參與;其次,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作用,避免“滿堂灌”;最后,對于重點公式、定理、規(guī)律等,都要有適當板書,加深學生記憶印象。只有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才能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實效,保證信息技術使用的科學性
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手段教學時,要從教學的實際出發(fā),設計的信息技術手段要有“科學性、高效性、目的性、藝術性”的原則,既要抓住教學的重點、難點,又要兼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不能簡單地拼湊各種雜亂無章的素材。要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直觀性、交互作性,促使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素養(yǎng)訓練,不能將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變成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灌輸。預先估計師生在教與學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使計算機可以隨時提供解決的線索,對無法預計的問題與困難,應給出正確答案引導。
總之,現代教育正逐步應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擺脫傳統(tǒng)教學模式,提出大力發(fā)展素質教育,提倡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創(chuàng)新能力及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在熟悉掌握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基礎上,明確信息技術教學的弊端與優(yōu)勢,盡量做到揚長避短,不斷在課堂教學中實踐與完善應用,從而整體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