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宏鮮
當前,農村落后地區(qū)、邊遠山區(qū)的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跟縣市學校相比,差距仍然突出。分析其因,主要因為農村學校各種學習條件、環(huán)境較差,缺少足夠的教學資源及設施,學生家長低素質,低文化,留守兒童眾多,是寄養(yǎng)或隔代撫養(yǎng)。毋庸置疑,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質量的外部因素,也是客觀原因,但不是主要的因素。隨便走進農村學校語文課堂,不難發(fā)現(xiàn),“填鴨式”“滿堂灌”陳舊教學手段依然存在,“課堂效果低”影響到教學質量的提高。
如何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根據目前我縣農村小學的現(xiàn)狀,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和做法。
一、課前預習,講究方法
充分了解班級學生,深入挖掘學生潛力,是語文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加強課前預習指導,至關重要,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步驟。
(一)做好課前預習任務,是課堂出效果最關鍵的一步
課前布置預習的任務盡量要求學生自覺主動去完成,40分鐘課堂就會出效果,課堂氛圍也會顯得輕松活躍。語文教師首先得精心設計好學生預習的范圍,規(guī)劃好預習提綱,至于學習重點、難點同樣安排,要讓學生嘗試發(fā)覺。讓學生有路可走,有方向可尋。有了學習任務,有了問題導向,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預習課文,邊讀邊思考,印象更深刻,記憶更牢固。
(二)利用互聯(lián)網,多渠道試著學習生字生詞
預習時,先讓學生掃除生字生詞障礙,不僅要會讀會寫,而且要弄懂意思,并想想怎么運用。如果實在弄不懂,要讓學生會在生字生詞旁邊做上記號,等到上課時與同學們一起討論或者問問老師。俗言到:“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其次,利用上網或工具書尋找資料,查文中的生字、新詞,查課文的背景資料,解除疑問,對于學生加深理解課文的幫助非同小可。
(三)嘗試“學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師在布置預習任務時,除了要求學生大體理解課文內容,抄寫重點詞句外,重要的是讓學生去質疑,問個“為什么?”如《坐井觀天》一課,初讀后學生會想這篇課文在講什么內容,再讀后會思考課文的重點部分是什么?(為能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埋下伏筆。)第三次讀后又會理解到:作者的寫作用意,主要是告誡我們不要像井底之蛙,坐在井里看天,這樣眼界相當狹窄,學識更加膚淺;像這樣發(fā)現(xiàn)問題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激趣的過程,思考的過程,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四)教給學生預習方法是至關重要的
“圈、點、批、注”是教師在引導學生預習常用的方法,通俗一點就是閱讀時在課文中做些不同的記號,區(qū)別開來。平時常用的記號,如用重點號(¨)表示關鍵的詞語;問號(?)表示對句子或觀點的質疑;破折號㈠表示比較重要的內容;曲線(~)表示特別重要的內容等等?!安粍庸P墨不讀書”“讀文而無評注,既偶能窺其微妙,日后終于茫然,古評注不已也?!边@些先人的古訓恰恰為我們語文教學中的“評點法”提供了理論依據。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理解能力,得讓學生與課文溶為一體,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要學會對書“圈、點、批、注”的技巧。
二、指導學生聽課的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言到:“先生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同樣的老師上課,好多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知識明顯低下,通過觀察,主要原因就是大部分學生都沒能很好掌握聽課的方法,更未能在課后及時去加以琢磨與反思,所得知識就很膚淺,記不牢固。從學生學習成績上可以體現(xiàn)出來,然而單個學生學習成績好或差,根本原因就是學生個人能從課堂上獲得知識多與少。解決辦法,課堂上要專注,用心去聽清課堂學習內容,開動腦筋,勤學好問,主動參與探討,強化記憶,同時勤做課堂筆記。
三、指導學生課后及時復習,溫故知新
為了消除知識遺忘,強化記憶,就得加強課后復習。
(一)防止知識遺忘,及時課后復習
認識和了解學習規(guī)律,特別是記憶遺忘規(guī)律,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fā)現(xiàn):遺忘在學習之后就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并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漸緩慢,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后,如不抓緊復習,就只剩下原來的四份之一。所以,任何時候教師都要提醒交待學生學了之后要及時回顧、反思、鞏固,并做好復習工作。
(二)結合課本,強化練習,加深了解
當回顧聯(lián)想課堂內容完畢后,同時再利用閑暇工夫對當天老師所講的內容進行溫習,結合書本,回憶老師講課內容再多看一兩遍,對回想不起來的內容、印象含糊的或重點、難點部分動手抄一抄,讀一讀。認為內容重要的或沒根本不理解的部分做個標號或空白處寫點心得隨筆,方便以后再學習時找尋。
(三)整理筆記,查閱資料,增長見識
平時在課堂上聽課因為時間有限,內容又多,加上要邊聽邊記筆記,根本無法完整、準確無誤地記錄下來,為此,及時做好課后溫習,對課堂筆記再次加以修改、加以增補說明。
(四)及時完成課后練習題
對于課后練習要高度重視,堅定不動搖,不打折扣地認真去做,且要真正會做,這樣有利于鞏固和加深對知識的了解,讓學生養(yǎng)成應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良好習慣。
隨著城鎮(zhèn)化不斷地推進,農村孩子父母常年背井離鄉(xiāng)外出打工,缺少對孩子的看管與應盡的“教育”,孩子成長道路多少受到影響,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平時又缺乏交流、溝通。沒能盡到“監(jiān)管”職責,任由留守兒童“自然成長”,加上監(jiān)護人大多數(shù)為隔代(爺爺、奶奶等),他們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在對孩子身心健康發(fā)展早期教育方面顯得力不從心,農村留守孩子大多的“監(jiān)護人”只能做到“看”,未做到“管與教”。基于這樣的現(xiàn)狀,農村小學語文質量的提高就是要向“40分鐘要質量”,教師更要關注學生的“學”,加強對學習方法的引導,教會學生學會預習、學會聽課、學會復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讓她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當前農村語文課堂耗時多、效率低的現(xiàn)狀將會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