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
【摘 要】目的:觀察穴位敷貼配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12例患者作為本次臨床觀察對象,將其平均分為兩組,按照常規(guī)治療方法進行針灸治療的56例患者為對照組,穴位敷貼配合針灸治療的56例患者命名為觀察組。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8.21%,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78.50%。結論:穴位敷貼配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的效果較好,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運動缺失等癥狀,并且用藥簡單便捷,值得臨床上深入研究和推廣使用。
【關鍵詞】穴位敷貼;針灸;中風偏癱
【中圖分類號】R24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1-0076-02
偏癱是中風患者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近年來,由于我國人民飲食結果的變化和老齡化發(fā)展,中風患者比例逐年升高,且病情逐漸向年輕化蔓延。中風早期患者經過有效的干預措施擁有痊愈的機會,而嚴重者可在短時間內死亡。因此,臨床上針對穴位敷貼配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照組56例患者,男35例,女21例,最小患者44歲,最大患者68歲,平均(56.1±3.7)歲;觀察組患者,男33例,女23例,最小患者41歲,最大患者65歲,平均(54.7±2.6)歲。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針灸治療:針灸穴位為患者病灶對側的顳三針,同時選取患者的合谷穴、曲池穴、啞門穴、四神聰、風府穴、足三里、太沖穴、三陰交;如果患者伴有言語不清癥狀,則配合選擇舌三針[1]。此外,還要根據患者的其他癥狀選擇針灸穴位:風痰阻絡患者配合選擇豐隆穴;肝陽暴亢患者配合選擇太溪穴;氣虛血瘀患者配合選擇氣海穴;痰熱腑實患者配合選擇豐隆穴和內庭穴;而對于陰虛風動的患者,則需要配合選擇風池穴和太溪穴。針灸時的進針操作:對針灸使用的針進行消毒,使用的針為30號的1.5寸和1寸毫針,針灸時的深度則需要根據患者病情輕重程度和穴位而定。所遇穴位的針灸手法為平補平瀉,以患者得氣為度,并且在得氣后留針30min。
觀察組患者采用穴位敷貼配合針灸治療:在對照組患者治療的基礎上,使用穴位敷貼進行治療。第一組穴位:肝俞、膈俞和膽俞;第二組為脾俞、心俞以及腎俞。敷貼使用的藥物成分為:莪術、三棱、冰片、大黃。敷貼的具體方法:將上述藥物研末成粉末,按照患者實際病情需求進行混合,加水將其調制成膏狀,制作成大小約為3cm×3cm、厚度約為0.3cm的丸狀[2]。實際操作方法:取以上兩組穴位,間隔使用穴位敷貼,而后應膠布固定。每天敷貼時間不超過8小時,每天1次,一個療程為15d。
1.3臨床觀察指標
本次臨床觀察指標為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即痊愈、顯效、有效以及無效??傆行蕿槿?、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3 討論
中風偏癱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半身不遂,是指患者一側的上下肢、舌肌以及面肌出現(xiàn)運動障礙,是急性腦血管疾病患者比較常見的癥狀。強度中風偏癱的患者雖然還能夠活動,但是在活動時患者的上肢表現(xiàn)出屈曲,而下肢則是伸直狀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癱瘓下肢每走一步都需要畫出個半圈;病情嚴重的患者通常需要臥床,失去自主生活的能力。中風患者病情在得到有效控制之后,患者通常會留下言語不利、半身不遂等癥狀,也就是中風偏癱。此時加強對患者的對癥治療,有利于患者恢復[3]。目前,臨床上研究穴位敷貼配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療效,主要利用穴位敷貼和針灸的方式對患者進行穴位刺激,放大經絡的效應,以此達到調整和治療中風偏癱的目的。
本次臨床觀察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8.21%,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78.50%??梢姡ㄎ环筚N配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的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雖然受到時間等因素的限制,本次臨床研究雖然還有一些不足之處,但足以證明穴位敷貼配合針灸是治療中風偏癱的有效措施,能夠有效改善患者預后效果,并且治療方法相對簡單方便,值得臨床上繼續(xù)進行深入研究,并推廣使用,進一步優(yōu)化中風偏癱患者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黃錦芬,張維波.穴位敷貼聯(lián)合按摩穴位治療風痰瘀阻型中風偏癱30例[J].福建中醫(yī)藥,2017,48(06):68-69.
[2]陳艷麗.穴位按摩聯(lián)合穴位敷貼對中風患者肢體偏癱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7,15(14):196-197.
[3]王明明,黃雪珍,蔡圣朝,吳靜.針刺結合穴位敷貼治療中風后失語臨床經驗[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16,16(1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