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維嚴
摘 要:圖像史料在高中教材中屢見不鮮,然而對圖像史料的研究較少。本文針對圖像史料在高中歷史教材中的應用,提出一些看法。針對圖像史料的概念,應用意義,應用價值,做出淺顯的闡釋,總結前人的研究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為在今后的教學中有所幫助。
關鍵詞:圖像史料;歷史教學;中學
一、概念
圖像史料,亦可稱為可視史料或影像史料,主要是指適用于歷史教學與研究的視覺圖像,一般指地圖、圖片等傳媒對象。但如果把視野再放開一點,那么圖像史料的指向就更廣泛了,它還包括珍藏于博物館的大量文物、遺址遺跡、碑刻、建筑、圖畫等實物和攝影照片以及影視片、紀實片等能夠提供圖像、呈現或傳達某種歷史理念、產生視覺感知的對象。2013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堂標準》中將圖像史料文字史料、實物史料、音像史料等放在一起。由此可以推出圖像史料在高中教材中的應用意義。圖像史料應用于歷史教學,對青少年學生的引導要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并且對青少年的要有積極的引導作用。
二、圖像史料的分類
通過圖像史料的相關文獻研究,圖像史料有哪些類別,哪些是具體的圖像史料范疇?影視資料,錄音文件是否為圖像史料,還是只局限于具體的歷史圖片。歷史課程標準給出了答案。2017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在“史料研讀”部分對文獻、實物、口述、圖像等幾種史料進行了清晰的界定,它認為,“主要圖像史料包括繪畫、雕刻、照片、古地圖。”人教版歷史課標對于圖像史料的分類較為清晰具體。舊版歷史觀點往往將圖片、影視資料混為一談,而新版的課程標準,將圖像史料與現代音像史料進行綜合,各種理論觀點和新版課程標準關于該課題的研究,認為圖像史料指的是適用于中學歷史教育教學的視覺圖像資料,主要包括繪畫、雕刻、照片、圖表、歷史地圖等傳媒對象,最為廣泛的是歷史圖片。
三、圖像史料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意義
(一)吸引學生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時代歷史學科的學習不再僅僅局限于知識的背誦記憶,而是要讓學生始終保持學習的興趣。濃厚的興趣,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基石。圖像史料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這一方面有先天的優(yōu)勢,因為中學生對于歷史照片、繪畫、雕刻這樣直觀性強,容易引起無意注意,學生對課程資源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欲。除此之外,圖像記憶更是作為一種記憶方法廣為流傳。實驗表明,圖像記憶快捷而準確。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應用圖像史料進行教學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的調動有非常好的功效。
在當下的教學中,我們經常在歷史課堂中看到歷史圖像的身影。應用圖像進行教學確實能有效地緩解學生的枯燥、疲憊感,幫助學生進行有意注意、無意注意的轉換,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40分鐘的一堂課中,難免學生有注意力上的起伏,有經驗的教師就非常善于運用一些有意思的小圖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17課《毛澤東思想》,文章篇幅長,學生對教材不熟悉,聽課容易思想開小差。如果教師在每一階段講授過程中插入幾張歷史圖像,思路開小差的同學會被吸引,轉而重新關注教學內容。
以課堂導入為例加以說明。圖像導入是一種比較常用的導入方式。有經驗的老師經常強調,導入新課的目的是激趣、凝神、誘思、引導。新穎的圖像能夠完美詮釋這四個目的。再如人教版必修一的《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秦朝疆域圖的利用不但可以引人深思,學生看到圖像后一定會產生聯想。帶著一串的聯想認真聽完課程,從教學過程中分析,學生對圖片的觀察勝過對文字的閱讀。從教學反思中得到,這幅圖片引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秦朝的歷史產生了極大的探究興趣。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民國時期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美育”這個概念。他認為,美育是良好的教育不可或缺的。他說:“我們提倡美育,便是使人類能在音樂、雕刻、圖畫、文學里又找見他們遺失了的情感。我們每每在聽了一支歌,看了一張畫、一件雕刻,或是讀了一首詩、一篇文章以后,常會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四周的空氣會變得更溫柔,眼前的對象會變得更甜蜜,似乎覺得自身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偉大的使命,知道了享受人生的樂趣。由此可知美育除了要培養(yǎng)學生認識美、評價美之外,還要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歷史作為作為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也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歷史審美力的責任,而圖像史料就是很好地踐行方式之一。
在歷史課堂中,教師們使用圖像史料非常有利于學生審美觀的樹立。通過對圖像的解讀,學生對于歷史的魅力會有更直觀的感受,在不知不覺中養(yǎng)成正確的審美意識。
(三)、有利于幫助學生獲取歷史信息,培養(yǎng)歷史思維能力
有研究者認為,圖像史料可以簡化文字信息,更有利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把握。圖像史料所包含的歷史信息可能更多。圖像除了幫助學生獲取歷史信息、梳理歷史知識框架外,圖像史料還夠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思維的過程就是信息的采集、加工、處理的過程,經過反復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得到不斷地提升。不同學科的所需要的思維能力也有所不同,就像語文要培養(yǎng)讀寫能力、地理要培養(yǎng)空間立體感一樣,歷史也有自己獨特的思維能力,比如說觀察能力、形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辨析能力等等。
(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意識
提出核心素養(yǎng)是深化和推進當前基礎課程改革,增強國際競爭力的迫切要求,也是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的重要舉措,具有至關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其中“史料實證”作為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備受關注。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求教師運用多種史料構建課堂,讓學生從中學習用實證眼光看待歷史問題,學會辨析和甄別史料,培養(yǎng)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態(tài)度和歷史思維。
歷史學家在講授歷史時,總是要引經據典,這就是歷史學家的史料實證意識。歷史學家研究歷史,憑的自然不是主觀臆想,靠的是多方取證,這些“方”,就是史料。史料是歷史的根基,學生學習歷史不可避免的要接觸大量史料。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就要求教師在日常講課、練習題目中,盡量多地穿插包括圖像史料在內的各種類型的史料。
圖像史料作為史料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具有其他史料所沒有的優(yōu)勢。學生對圖片的接收能力比對文字的接受能力快。人的感官首先接收到來自圖像的信號,即人的最初的認識是一種感官上的感性的認識,正是在這種感性的認識的基礎上,理性的認識才能夠產生。一般而言,要表達清楚一個信息,通過語言描述所需時間為28秒,通過線描圖所需時間為15秒,通過照片所需時間為12秒,通過實物所需時間為7秒。因此,在歷史教學中,當教師使用了很多圖片時,其意義就不單純?yōu)榱颂岣邔W生的興趣的問題了,更有一個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接觸到更多的歷史信息的能力。學生通過觀察圖片,深入挖掘圖片中所包含的歷史信息,這遠比通過教師的講述來的更加通透明了,這是其他類型的史料所做不到的地方。
除此之外,利用圖像史料來進行教學,還可以鍛煉學生“以圖證史”的意識,在面對一張歷史圖像時,學生會更自然地去通過一些小細節(jié)分析它的歷史來源,剖析其所蘊含的歷史信息,幫助自己了解不同的歷史人物、器物、生活方式等,當學生對于一張歷史圖像開始下意識地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其“史料實證”意識就己經在發(fā)展了。
參考文獻
[1]葉小兵、姬秉新、李稚勇.歷史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黃牧航.中學歷史教材研究[M].吉林:長春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