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琴
摘 要:科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更要服務于生活。本文主要介紹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的探索細則,希望能在深化教學質量的同時,讓學生在生活化的科學實踐中樹立良好的科學觀。
關鍵詞:扎根生活;小學科學;生活化探索
科學是一門來源于生活的學問,科學發(fā)展的意義在生活中也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現(xiàn)階段隨著科學教學的持續(xù)普及,教學過程中引入生活化教學手段十分必要,不但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探索的意義
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生活探索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內容,會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更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級尚小,接觸科學知識面較為廣泛,所以若能將生活化內容引入到課堂中來,會讓學生產(chǎn)生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另外,部分科學知識內容偏于抽象,若是直使用理論講解的方式推行,學生學習起來有些困難,而融入生活化教學模式,則能讓知識變得更加直觀易懂。
二、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開設的措施
(一)自主設計并開展實踐,激發(fā)學生探究生活與科學的關系
實踐的過程便是學生提高自身能力的過程,教師應當堅持生本理念,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時間與空間開展實踐活動。而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生活化案例,讓學生選取相關的生活主題進行實踐。
例如,在開展制作小帆船的實驗中,教師需要為學生準備木棍,帆布,繩索,膠水,紙張,剪刀等必備工具,要求學生結合所學內容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一個小帆船,制作完成后每個同學將自己的小帆船放置到學校的花池中,教師使用扇子模擬狂風,最后看哪位同學制作的帆船挺到最后。然后教師帶領學分析能堅持到最后的帆船結構,并結合空氣力學和流體力學,為學生簡單的介紹帆船制作的原理和注意事項,學生在有過一次失敗經(jīng)驗后,會總結問題,進行新帆船的制作。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多觀察生活,了解船只的形狀和材質,若是條件允許,教師可以讓學生家長帶領學生在假期去海邊近距離的觀察船只,進而學生再次動手制作小帆船的時候,就能有初步的雛形,且能更好的扎根生活進行生活化的探索活動。
教師要求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擬定實驗步驟,會讓學生收獲到學習的喜悅感,學生在自主設計方案的過程中會逐漸提高探究的興趣。帆船制作過程中,雖然教師給學生準備了材料,但也有學生突發(fā)奇想使用絨布做帆,也有的同學為確保船底的堅固度,使用透明膠帶進行加固和密封處理,以避免水侵入到船體內。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會表現(xiàn)出更大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投入到自主探究性學習當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積極地引導和點撥,學生能更好的涉獵相關知識內容。教師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各類麻煩,教師需要在此過程中進行指導和幫助,并帶領學生一次次的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鼓勵學生通過觀察,動手制作的方式,更好的探知生活與科學的密切關系,進而以推動學生探究性工作的順利實施, 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技巧,也能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設計有效生活自然實驗,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蘊含豐富的自然知識和奧秘,需要教師組織學生動手參與,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動手能力是無限的,因此教師需要針對性地設計實驗方案,對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展開培養(yǎng)。小學生活自然科學實驗教學工作中,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領路人的角色,需要在各類條件創(chuàng)設的過程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探索的機會,盡量將實驗的權限交換給學生,鼓勵學生在實驗中能更好的進行操作,學生通過觀察和發(fā)現(xiàn)在結合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能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性精神,教師盡量將實驗權利交換給學生,鼓勵學生在實驗中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問題,并對實驗進行思考性探究,深化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度。
其實我們生活中的很多現(xiàn)象都蘊含著科學知識,很多學生在小時候一定問過自己的父母為何會有四季的更替,為何會有白天和黑夜這個問題,而教師也讓學生結合已有生活經(jīng)驗,思考這種現(xiàn)象為何會出現(xiàn)呢?當然小學階段的學生僅能看到的是現(xiàn)象,無法探知其真正的原因,教師就要引入實驗,在學生能觀察現(xiàn)象的同時,帶領學生探知這種常見生活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實驗教學的時候教師帶領學生探究四季更替的時候,教師可以準備一個地球儀,手持一個移動燈,隨著地球自轉和公轉畫出陰影部分,使學生直觀的看到地球上四季的更替情況,學生也能了解為何同一時間世界各地的氣候變化如此不同。教師鼓勵學生課下自己親自參與實驗,四人為一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設置,在探究四季變化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白天和黑夜的變化情況,也讓學生通過手拿移動燈的方式進行探究,學生結合掌握的知識進行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最后通過實驗真實的了解到地球天天體宇宙變化。學生明白相關道理后,能更好的感知這種變化,進而了解到生活中的很多現(xiàn)象都能用科學知識解釋,也能更好的樹立學生的科學觀。
結束語:
科學源于生活且服務于生活,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入積極的教學理念,讓教學與生活更好的貼近在一起,能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使得學生獲得較好的感知能力與思維能力,從而讓學生的探索意識有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淑芬.關于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課堂的探索[J].考試周刊, 2015(4):182-183.
[2]陳恩泉.淺析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J].學周刊, 2012(16):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