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宗宜
摘要:在我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中,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就是山西民居。因此本文從環(huán)境、文化以及制度三個層面對其形成原因進行深入分析,有利于人們了解民居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以及將民居精神內涵發(fā)揚光大。
關鍵詞:民俗文化 建筑特點
一、民俗文化
從地理方位來看山西位于華夏文明發(fā)祥地的黃河流域,其建筑文化從古至今都是一顆耀眼的明珠。在明清時期,由于晉商崛起,富麗堂皇的深宅大院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并成為北方民居的典型代表,將黃土高原自然氣候下而形成的獨特建筑形態(tài)展現的淋漓盡致,同時還將當地民族文化和民俗民情所蘊藏的豐富內涵充分體現出來。本文從文化、制度兩個方面對山西傳統(tǒng)民居進行分析說明。
在古代,人們便意識到人與自然存在的密切關系,兩者不能分割,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它是我國古代哲學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天”指的是能夠包含萬物的自然屬于客體;“人”是天地共生的人,是主體。而在建筑上進行體現,主要是追求一種人為營造下依然能夠與自然協(xié)調發(fā)展的意境。人居環(huán)境并不局限于建筑本體,它還涉及到建筑內部和外部空間以及周圍的自然生態(tài)。而建筑應該充分融于這個有機體中,成為其中一部分,與所有物體實現和諧統(tǒng)一、共同生存。這種精神與現代的生態(tài)觀念不謀而合。例如汾西師家溝,三面靠山,還有一面緊臨溝,坐落在坡地上,而村內民居多為磚石窯洞或者配合林木而成的石木構造,按照地勢方向,并通過合院形式構成了建筑群落。再如,山西南部平原區(qū)存在著地窯院結構的民居,首先在平坦的地勢上向下挖,然后向四周延伸,與窯洞具有相同的特點——冬暖夏涼
在山西獨特的黃土高原氣候下形成的傳統(tǒng)風水理論思想,密切的影響著當地傳統(tǒng)美學和環(huán)境景觀學,并逐漸形成了一支別具特色的文脈。在土地貧瘠的實際情況下,造就了山西固有的文化思想和理念,以至于形成了當地人對能夠改變命運和生活境遇的仕途和商務的不斷追尋。這些都能夠在傳統(tǒng)民居中得到體現。傳統(tǒng)民居在風水理念下,選址時遵循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原則,在他們看來這是上上之選。負陰抱陽并非一定要有山水,比如在整個建筑空間中主要生活空間一定要能夠一攬全局、處于主動或背靠依托,從而保持建筑整體后面居高、左右環(huán)抱,從而達到自然生態(tài)下的負陰抱陽的效果。
二、建筑特點
以祁縣喬家大院為例,由2018 年 11 月住宅與房地產【居住環(huán)境】于面積有限,再加上周圍環(huán)境的約束,所以南院 3 個建筑都不得不采取坐南朝北這種格局。如果根據常理來理解這種布局,勢必與建筑所追求的陰陽相違和,但喬氏家族辯證地采取了“變通者,趣時者也”的思維和心態(tài),利用對局部的適當調整,比如錯開與北大門的位置、將二門入口進行調整、增設影壁、改變水口與廁所方位等,將不利因素控制到最低,達到更為理想的效果。風水理論另一個主要內容是風水禁忌,它對民居吉兇的很多方面都進行規(guī)定和約束,認為民居好便可財源滾滾、平安順遂,并將人們的命數、疾病或仕途等均與民居所處位置、朝向或布局等各建筑要素牽扯在一起。民居的匾額、對聯(lián)體現出封建道德和倫理,同時也反映了黎民百姓對生活的追求,晉區(qū)傳統(tǒng)民居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反映出其獨特的建筑文化內涵、地域風情和文化連續(xù)性。
喬家大院從建筑上來講完全體現了漢代“獨尊儒術”的思想,吧人與人之間的尊卑關系通過建筑的形式展現出來,比如,正院和偏院在結構上和方位上都有明顯的考究每個四合院的正方都必須是單數,且正房都是長輩和父母的居所,,東西廂房分別為兄弟,,女孩次之則被安置與很隱秘的繡樓之上,以此嚴密的建筑形式來鞏固等級制度。大院的建筑組合上也遵循一種井然有序的空間序列,從大門、過道、正房都運用軸線貫通,左右各自對稱,也體現出了一直秩序的美感。
喬家大院的裝飾主要都集中在門窗、屋檐、勾欄、煙囪等部位。裝飾手法多以磚雕和彩繪為主,磚雕團美輪美奐,主要集中在屋脊、影壁、煙囪等地,屋脊磚雕多裝飾與正脊兩端和中央,其中兩端為幾何圖案,中央多為樹木與花草,一般為淺浮雕,影壁磚雕多為吉祥字樣與祥瑞之物,如牡丹花卉和喜鵲花鳥等物。,煙囪裝飾各類繁多構思奇巧。
住宅構成了人類的社會實物文化,并作為制度、思想和習俗的承載呈現出來,也是歷史文化的重要依托。無論是傳統(tǒng)民居所要傳遞的精神,還是要彰顯的文化,都應該實現傳承并擴大傳播,同時還應該賦予其更多的生氣和活力,使其更具生命力,從而成為真正舒適、與環(huán)境協(xié)調統(tǒng)一的建筑空間環(huán)境。建筑文化不應被封閉起來,相反,應將其傳承和發(fā)揚,在建筑創(chuàng)作上借鑒和發(fā)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同時吸取其他國家的精華
總結
在經濟、文化全球化效應不斷增強的情況下,我們要用好這些民族地域性建筑文化,在遵循具體設計原則的前提下,宏觀上分為兩種設計手段:第一種是晉中民居建筑構件元素及符號的直接應用的設計手段,即選取幾百年歷史的晉中老宅中的部分建筑構件,如保存相對完好的斗拱、木質槅扇窗、磚雕照壁、門枕石、拴馬柱、晉作家具等構件元素或是使用新材料新技法制造出仿古建筑構件,根據設計需求選擇性地直接應用到現代的室內空間中來;第二種是晉中民居建筑構件元素及符號通過提取再創(chuàng)造應用的設計手段,即通過夸張、解構、反復、引借等手法,如引建筑外部景觀入室內空間,使用微雕對當代室內進行陳設設計等。將晉中民居中極具地域特色和代表性的建筑文化融匯于當前時代感極強的室內設計中,設計出符合人們審美意趣,滿足現代技術要求的好的作品。同時,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也將為晉中民居建筑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提供更多的硬件支持與創(chuàng)新的機會。
參考文獻:
[1] 朱向東 , 康峰 . 從山西民居觀傳統(tǒng)居住文化之基本精神 [J]. 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 ,2002(4):139-140.
[2] 王煒 , 關瑞明 . 福州傳統(tǒng)合院式民居的空間形態(tài)研究 [J]. 華中建筑 ,2016,34(3):148-151.
[3] 梁蕊 . 傳統(tǒng)建筑手法在西安民樂園萬達廣場設計中的體現 [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2012.
[4] 劉彥才 . 廣西傳統(tǒng)民居桿欄建筑文化內涵的剖析 [J]. 南方建筑 ,2000(3):33-35.
[5] 靳亦冰 . 山西民居與大院文化 [J]. 國土資源 ,2006(4):52-53.
[6] 向杰 . 怒江峽谷民族民居建筑文化繼承與開發(fā)問題之研究 [D]. 南京藝術學院 ,2006.
[7] 胡曉芳 . 晉中民居院落文化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D]. 河北科技大學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