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述營
在數(shù)學教學中,例題和習題是課堂問題的主體,例、習題的變式訓練是鞏固知識,加深理解,培養(yǎng)方法,熟練技能的必要步驟。對例、習題進行恰當、合理的變式訓練,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擺脫題海戰(zhàn)術(shù),取到以少勝多,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變式教學應(yīng)注意的幾個問題
1.源于課本,自然流暢
重視課本,對課本的典型例、習題進行合理變式,通過一題多變,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例1、求函數(shù)的最大值及此時x的值(人教B版必修5第71頁例題).
分析:此題考查利用均值不等式求函數(shù)最值應(yīng)注意的問題——“一正、二定、三相等”,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均值不等式的應(yīng)用,可做如下變式,而沒必要做過多的不同題目。
變式1:函數(shù)有最大值還是最小值?
分析:變式1改變了變量x的符號,顯然當時函數(shù)有最小值。
變式2:函數(shù)的最大值還是嗎?
分析:變式2考查等號成立的條件,新授課只要求學生判斷最大值是否是,而不要求具體求出最大值,若是復(fù)習課,可結(jié)合函數(shù)的圖象,求出函數(shù)的最大值是。
變式3:求函數(shù)的最小值及此時x的值。
分析:將函數(shù)的分子、分母同除以x后,再利用均值不等式求解。
變式4:求函數(shù)的值域。
分析:
可將看作一個整體,將函數(shù)變形為,再利用均值不等式求得值域是。
2.循序漸進,有的放矢
變式訓練要由易到難,逐步深入,不可“一步到位”,否則學生會產(chǎn)生畏難情緒,并且變式要有一定的目的性。
例2、已知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是{x|x
分析:此題常用的解法有兩種,一是利用函數(shù)、方程、不等式之間的關(guān)系求解,二是利用換元法,為便于學生理解換元法,可做如下變式。
變式1:已知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是{x|x
變式2:已知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是{x|x
做完這兩道變式訓練題之后,再用換元法(令)來解例2,學生便欣然接受了。
3.加強聯(lián)系,融會貫通
在講線性規(guī)劃問題時,例題中的目標函數(shù)大多是線性目標函數(shù),如,或的形式,為加強知識的橫縱聯(lián)系,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可將目標函數(shù)做如下變式。
變式1:
變式2:
變式3:
分析:解決以上問題,需要學生活用直線的截距、直線的斜率公式、兩點間距離公式及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變式訓練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對舊知識得到復(fù)習、鞏固和提高,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
4.因材施教,靈活變式
新授課、習題課、復(fù)習課的變式要求不同,如新授課的變式應(yīng)服務(wù)于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習題課的變式應(yīng)以本章節(jié)內(nèi)容為主,適當滲透一些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而復(fù)習課則要加強知識的聯(lián)系,適度綜合,但要緊扣課程標準,不可脫離實際,并且要控制變式的數(shù)量和難度。另外,要根據(jù)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靈活編寫變式訓練,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從而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
5.學生參與,師生互動
在變式教學中,一般是教師“變”題,學生做題,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為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與“變”題,由其他同學或老師來做。當然,很有可能學生“變”出來的題目是錯誤的,根本無法求解。這時,要求教師同學生一起分析問題所在,反而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二、編寫例、習題變式的常用方法
編寫例、習題變式可通過改變運算符號、改變曲線類型、加強或弱化條件、交換條件和結(jié)論、變換圖形、探究新結(jié)論等方法完成。
例3、要使不等式| x+2|+|x-3|>a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圍。
“+”變“-”得變式1:要使| x+2|-|x-3|>a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圍。
“肯定”變“否定”得變式2:不等式| x+2|+|x-3|≤a的解集為空集,求a的取值范圍。
例4、直線y=x-2與拋物線y2=2x相交于點A,B,求證:OA⊥OB.
交換條件和結(jié)論得變式1:直線y=x-2與拋物線y2=2px相交于點A,B,且OA⊥OB,求拋物線方程。
變式2:斜率為1的直線與拋物線y2=2x相交于點A,B,且OA⊥OB,求直線方程。
變探究性結(jié)論得變式3:已知直線y=x-2,是否存在拋物線y2=2px,使直線與其交于點A,B,且以AB為直徑的圓過坐標原點?
變式4:直線l: y=kx+m與拋物線y2=2x相交于點A,B,若以AB為直徑的圓過坐標原點,試判斷直線是否過定點?
在此基礎(chǔ)上,若將拋物線y2=2x改為橢圓,將原點改為橢圓右頂點,則變式4就變成了2007年高考山東卷的題目(文22,理21)。
已知橢圓的中心在坐標原點,焦點在軸上,橢圓上的點到焦點距離的最大值為,最小值為.
(Ⅰ)求橢圓的標準方程;
(Ⅱ)若直線與橢圓相交于,兩點(不是左右頂點),且以為直徑的圓過橢圓的右頂點,求證:直線過定點,并求出該定點的坐標.
再看下面幾道考題
設(shè)O是拋物線y2=4x的頂點,A、B是拋物線上異于O的兩點,且OA⊥OB,OM⊥OB,M是垂足,求點M的軌跡方程。
(2005年高考廣東卷)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拋物線y=x2上異于坐標原點O的兩不同動點A,B滿足OA⊥OB.
求△AOB的重心G的軌跡方程;
求△AOB的面積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出最小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以上考題均與上述例題有關(guān),從近幾年高考題來看,課本的例、習題是高考題的“源題”,是對這些題目的變式和進一步延伸,使得題目更加精彩。教師在教學中,應(yīng)善于對課本例、習題進行合理變式、挖掘、加工、改造,將練習題植根于教材,既減輕學生負擔,又能保證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