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存在,是獨特的,它在每個人心中都有著獨特的魅力。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引領下,又恰逢“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契機。本文就如何將小學音樂學科與校園蔚藍文化相結(jié)合進行實踐分析。
關鍵詞:小學音樂 蔚藍文化 校園
音樂教育學家柯達伊認為,“音樂給予人不僅僅是音樂本身,更重要的是借助音樂建立起音樂的聽覺能力和思維習慣”。由此可見,音樂對孩子們的重要性。臨海生活的我們對海洋并不陌生,寬廣的大海蘊含著豐富的寶藏,提供給沿海人民生活所需的物資。在此文中,我們將在音樂中教學中如何融入蔚藍校園文化為重點進行簡單初探。
一、發(fā)展契機
目前,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引領下,又恰逢“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契機,也使我國的海洋物資和文化進行運輸和傳播,大海是沿海人民的財富所在,也是沿海人民的搖籃。將大?!昂推脚c發(fā)展”主題的蔚藍校園文化融入校園,讓學生熟悉海洋并熱愛海洋,在校園建設方面著手,落實蔚藍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大?!昂推脚c發(fā)展”的蔚藍文化氛圍。[1]
二、自主探索,創(chuàng)作實踐活動
在音樂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創(chuàng)造學習環(huán)境,引導學生在音樂的世界里對含有蔚藍文化的音樂進行“自主探索,自主創(chuàng)新”。引導學生通過聽覺、音樂道具使用或活動的舉辦等多種渠道,堅持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來體驗蔚藍文化,并建立音樂思維,感受海洋的魅力,感受音樂的魅力。將課堂讓給學生,讓老師充當實踐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學生對于音樂課中音樂與其他文化的學習取決于教學中的熏陶,老師應在音樂教材中對蔚藍文化進行深度挖掘,并鼓勵學生進行音樂的自主學習、大膽探索、實踐創(chuàng)作、鼓勵每個同學大膽地用音樂去表達內(nèi)心。讓課本上的音符變得靈動鮮活,將蔚藍呈現(xiàn)在孩子面前,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之中,能從不同的方面去聆聽和理解不同的旋律帶給他的感受。以《貝殼之歌》為例,用課件展示美麗的大海,利用貝殼引入課堂內(nèi)容。初聽歌曲,初識歌譜,利用旋律聆聽大海的聲音,帶領學生慢速演唱歌曲,找出易錯的曲譜,并進行反復練習。對音樂熟悉后,說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嘗試實踐創(chuàng)作。每個學生通過參與音樂探索活動,深入了解蔚藍文化音樂,讓蔚藍文化走進心里。學生通過在自主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有自己的理解,豐富自我音樂情感,培養(yǎng)創(chuàng)性思維,情感越豐富,則其形象思維的能力就越強大,學生想象的空間也會得到大大的提升。音樂是開啟想象大門的鑰匙,沒有想象力的人生將是蒼白無力的。通過自主探索,創(chuàng)作實踐等活動,找到音樂的美感,并通過創(chuàng)作去尋找美,感受美。[2]
三、落實蔚藍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一種學校營造的氛圍,代表著校園精神的文化面貌,在精神上影響并引導著學生,校園文化的建設是學校的靈魂所在,以校園文化活動為主體,全體師生共同將蔚藍文化融入校園。要將蔚藍文化融入校園,僅僅是音樂課堂教學方面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在校園建設方面著手,將蔚藍校園文化建設進行落實,讓學生漫步在校園中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以《貝殼之歌》為例,可以在學校公共文化展示欄上彩繪大海、普及一些關于大海的傳說和有趣的小故事等。學校定期舉辦關于蔚藍文化的詩歌朗讀比賽或繪畫比賽等。在下課的時候,學校可以通過廣播的形式,以歌曲或故事為載體,向?qū)W生展現(xiàn)蔚藍文化。如賞析與大海有關的音樂作品,引出學生對大海知識探索的興趣。利用海洋中的顏色元素和生物元素進行學校設施設備美化建設。[3]
四、課外活動的構(gòu)建與實施
組織一些課外活動和社團活動也有利于學生深入了解音樂中的海洋文化,能夠更加順利地通過音樂將蔚藍文化融入校園。如今,國家“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更有利于活動的展開。[4]
1.開設專題講座
通過普及海洋知識,加深學生對海洋文化的了解,激發(fā)學生對海洋歷史傳承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探索海洋的熱情。[5]
2.開展有關海洋文化活動
例如將六月一日兒童節(jié)和六月八日世界海洋日結(jié)合,舉辦海洋主題活動。以海洋之美,學生在畫紙上繪出海洋中自己熟知的生物或者心中海洋的樣子等,借此提高學生對海洋知識的認識和了解,培養(yǎng)學生不怕困難、勇于挑戰(zhàn)的精神。[6]
3.收集相關音樂作品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通過資料收集、尋找有代表性的漁民漁歌,或者讓當?shù)氐臐O民回憶小時候哼唱的民歌并加以記錄與了解,編寫成日記或歌曲,與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分享,了解漁歌背后的意義。學生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經(jīng)驗和音樂知識,開展興趣小組,在音樂方面聯(lián)系實踐,并進行歌曲改編或創(chuàng)作實踐,用音樂之美來感受蔚藍文化,并用不同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將音樂教學中有關蔚藍文化的精髓進行傳播。
結(jié)語
通過各類課外活動的舉行,將音樂與其他文化相結(jié)合,融入校園中的蔚藍文化,能進一步了解人類與海洋的關系,認識到海洋對人類的重要性,用音樂與海洋文化相結(jié)合融入校園的方式,讓學生在素質(zhì)教育全面發(fā)展的時代下,感受音樂的魅力和海洋精神的繼承和傳播,在面對身邊的大海時能夠做到善待大海、愛護大海。
參考文獻
[1]陳志圣.洋蠻河鎮(zhèn)古河小學音樂教育現(xiàn)狀[D].南京師范大學2014.
[2]綦琳娜.大城市小學音樂教育改進策略[D].黑龍江大學2017.
[3]徐曉妹.小學音樂教育應把握兒童心理發(fā)展[D].遼寧師范大學2016.
[4]何芳.小學音樂教育與兒童良好性格培養(yǎng)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
[5]蒙桂生.從了解價值入手,讓學生愛上音樂課[J].基礎教育研究.2011(14).
[6]馬婧.淺談音樂課實施創(chuàng)新教學的思考[J].法制與經(jīng)濟(中旬刊).2016.
作者簡介
魏穎瑜(1989—),女,漢族,籍貫:福建漳浦,本科學歷,二級教師,研究方向: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