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璇
摘 要:受到遺傳、家庭及其他客觀因素的影響,幼兒的攻擊性傾向及行為已不再罕見。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對幼兒的身心成長及發(fā)展所產(chǎn)生的影響不容忽視,幼兒攻擊性問題也是幼兒行為問題中極為重要的問題之一。對待這一行為,家庭教育觀念,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以及幼師教育都起著關鍵性作用。
關鍵詞:幼兒 攻擊性行為 教育
一、攻擊性行為的概念
巴龍和里查森認為:“攻擊是以傷害某個想逃避此種傷害的個體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為?!庇變旱墓粜孕袨樽鳛楣舻囊环N類型,必然包含一定的目的或動機,而不僅僅是攻擊的過程或造成傷害的結果。
人生來就具有一種內(nèi)在的攻擊傾向,但隨著生理心理發(fā)展這種攻擊傾向可能會指向一些有意義的目標,如征服外部環(huán)境,在駕馭環(huán)境中取得成功。朝這個方向發(fā)展的“攻擊性”,會變成人心理中的積極成分,如堅忍性、毅力、意志品質(zhì)等。但是如果這種與生俱來的攻擊傾向指向一些不被社會贊許的目標,如傷害別人,這種攻擊性就是有害的。
心理學中把攻擊性定義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目的的傷害行為,這種有意傷害包括直接的身體傷害(打人)、語言傷害(罵人、嘲笑人)和間接的、心理上的傷害(如背后說壞話、造謠誣蔑)。
二、幼兒攻擊性行為形成的原因
據(jù)相關調(diào)查研究表明,如今約有百分之九十的兒童具有攻擊性行為傾向,但大多數(shù)的父母對這一問題并沒有足夠的予以重視,而是將其認為兒童成長過程中活潑好動的表現(xiàn)。這一誤解行為間接導致了幼兒攻擊性行為比例的增高。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而是任其自由發(fā)展,當其成年時就極有可能惡化甚至轉變?yōu)榉缸镄袨?。除此之外,肆意的攻擊性行為還會使幼兒受到外界的指責,對其造成的心理影響及這一傾向的進一步惡化都不容小視。那么造成幼兒具有攻擊性傾向及行為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主觀因素
基因遺傳盡管不是造成幼兒具有攻擊性行為的主要因素,但遺傳基因對于幼兒成長發(fā)育過程中受到后天影響時的反應和發(fā)展方向都是具有一定的影響的。男孩相對女孩更容易具有攻擊性行為,這是由于其生理激素所造成。相似地,身體較為強壯,體質(zhì)較好的幼兒也較其他幼兒更易產(chǎn)生攻擊性行為。
(二)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孩子看到父母怎樣做,自己也有模仿著怎樣做的傾向。因此,榜樣影響兒童的性格。有的父母脾氣暴躁,對兒童的教育問題置之不理,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的兒童,很可能在性格上受到很大的打擊,或者變得怯懦膽小,或是模仿父母,從而產(chǎn)生攻擊性行為。父母由于工作的繁忙,更覺得虧欠孩子,于是對孩子百依百順,使其形成自私自利,貪婪和占有欲強的性格。而這樣的后果便是在與同齡人相處時,倍受溺愛的兒童便容易與其他兒童發(fā)生爭執(zhí)與沖突,從而觸發(fā)攻擊性的行為。
現(xiàn)代教育科學研究證明,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性格的養(yǎng)成關聯(lián)極大。如果對孩子過于嚴厲,經(jīng)常訓斥打罵,使孩子總感到家庭沒有溫暖,會使他從小養(yǎng)成孤獨、抑郁和執(zhí)拗的性格。他們的性格往往是沖動和觸發(fā)性的,甚至會變得冷酷殘忍,以明顯的攻擊性來發(fā)泄內(nèi)心的痛苦。而冷漠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則較多地表現(xiàn)為反抗,不服從和侵犯行為多。對孩子無原則的遷就和過分溺愛的父母,教養(yǎng)出來的孩子常常是自私、驕橫、唯我獨尊,這種類型的孩子當自己某種欲望得不到滿足時,則表現(xiàn)出更為強烈的挫折感或憤怒,進而轉化為對他人或自身的攻擊。
(三)其他客觀因素的影響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以及科技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幼兒在年幼階段便早早接觸各類新型媒體。電視,網(wǎng)絡上的各種信息都在影響著幼兒的成長。越來越多的電影、電視劇,甚至動畫片、卡通里充斥的打斗場面和暴力因素,都會激發(fā)孩子的好奇心,使他們?nèi)ツ7?、嘗試。即使沒有直接接觸這些信息的兒童在與同伴的相處中也會間接的受到影響,這也是幼兒攻擊性行為產(chǎn)生的一個原因。
三、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對策
(一)正確的家庭教育及和諧的親子關系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所充當?shù)慕巧侵陵P重要的。不僅要給予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物質(zhì)上的需求,對于其心理成長和性格的初步養(yǎng)成也應該起到模范作用。父母應該以身作則,對自己的各種行為嚴加要求。除了不溺愛孩子,不暴力教育外,父母還應正確的處理親子之間的關系。親子間如果遇到爭執(zhí)時,父母不以獨裁專斷的方式去處理,而以說理方式,讓子女有表達意見的機會,作出的決定應讓子女心悅誠服,不能把自己的意見強加于子女。通過這樣的教育,孩子才能夠形成健康,向上,樂于助人并且易相處的性格。
(二)幼兒園教育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矯正及正確引導
幼兒園里由于人多空問狹窄,人與人之間過于擁擠時極易造成摩擦、爭吵與攻擊性行為等。因此,老師在創(chuàng)設幼兒園環(huán)境、投放材料和組織活動時,要為幼兒提供足夠的空間、材料、玩具等。如在活動中可采取分組的形式進行活動,要避免幼兒等待的時間過長,在提供材料時,保證人手一份。
教師對待幼兒應做到一視同仁,給予每個幼兒關懷和愛護,不因自己的喜惡而影響同伴之問的關系。即使兒童有一些行為問題,教師也應把它看作是幼兒身心發(fā)展的正?,F(xiàn)象,不應去排斥他們。教師遇到問題兒童要耐心的引導他們,千萬不能冷嘲熱諷的厭惡他們。因為,如不及時糾正他們的錯誤,幼兒很容易加劇攻擊性行為,同時,幼兒還會從教師和其他同伴身上學會敵意,冷淡等不良情緒,這樣就適得其反了,還影響了幼兒的正常發(fā)育。教師在糾正幼兒攻擊性行為時,要讓幼兒不要用破壞的方式去宣泄情緒,過分壓抑會危害身心健康。
結語
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先天遺傳,家庭因素的影響,大眾傳媒的影響以及同伴之間的影響,這一行為的產(chǎn)生有時候也是難以避免和客觀存在的。然而,這一問題理應在幼兒教育中受到足夠的重視。不管是教師,家長還是幼兒本身,都應該努力從各個方向積極矯正和應對這一攻擊性行為,在家庭教育,親子關系,幼兒園教育和其他對幼兒成長發(fā)育產(chǎn)生影響的客觀環(huán)境上改善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