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瓊
【中圖分類號】R19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6-0041-02
慢阻肺是一種很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慢性疾病,易導致多種并發(fā)癥,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降低生活質量。慢阻肺經治療進入恢復期,大多數(shù)選擇在家修養(yǎng)。由此而衍生一個問題,慢阻肺恢復期應該如何進行家庭養(yǎng)護呢?
什么是慢阻肺?
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以不完全可逆氣流受限為顯著特征,氣流受限呈進行性加重,伴有對有害顆?;蛘邭怏w,主要是吸煙所致的肺部異常炎癥反應。雖然慢阻肺直接累及肺,但是也可能引起顯著的全身反應。慢阻肺和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關系密切。若是慢性咳嗽、咳痰或者是呼吸困難癥狀和(或)疾病危險因素接觸史,應考慮慢阻肺。慢性咳嗽與咳痰一般比氣流受限先出現(xiàn),但是并非所有伴有咳嗽、咳痰癥狀的患者均會演變?yōu)槁璺?。若要明確慢阻肺,需結合臨床表現(xiàn),進行肺功能檢查和影像學檢查。
慢阻肺恢復期應該如何開展家庭養(yǎng)護工作?
家庭氧療。對于慢阻肺患者,尤其是伴有慢性二氧化碳潴留者,家庭氧療十分有必要。一般行鼻導管低流量持續(xù)給氧,控制1-2升/分鐘,避免加重二氧化碳潴留,防止對呼吸產生抑制作用。一般每天需要氧療至少15小時。若是條件允許,氧療時間達到18小時以上的效果更好。
預防感冒。反復炎癥是引起慢阻肺的一個病因,也是導致慢阻肺不斷加重的關鍵。肺部每感染1次,慢阻肺便會加重1次。因此,慢阻肺患者平日里應該尤其注意預防感冒,若是身體允許,可注射預防流感及肺炎的疫苗。天氣變化時注意保暖,防止受涼。另外需強調一個誤區(qū),并非穿得越多越好。如果穿得太多,稍微活動便會出汗,隨后經風一吹,便會受涼、感冒。穿衣服應該以不感覺冷、不容易出汗為佳。
科學排痰。慢阻肺患者伴有多痰表現(xiàn),積極排痰對控制病情有很大幫助,將呼吸道分泌物有效清除,呼吸更暢通。呼吸道分泌物多且難以排出的慢阻肺患者,可試試拍背?;颊呒覍傥逯覆n,保持杯狀合攏,從背部開始,自下而上,由邊緣到中央,進行有節(jié)律性的叩拍背部,患者配合緩慢深呼吸,有助于咳出痰液。拍背需注意2個問題:第一個,飯后1小時內不建議拍背,防止嘔吐;第二個,拍背時患者應該保持俯臥位,去枕,達到痰液引流的目的。除此之外,增濕也可促進排痰,患者應該多喝水,增加飲水頻率,濕化呼吸道。痰液黏稠無法咳出的患者,可考慮到醫(yī)院進行超聲霧化吸入,根據(jù)實際情況遵醫(yī)用藥,稀釋痰液,排出痰液。
呼吸操。慢阻肺患者應該掌握呼吸操,并且每天鍛煉,保持呼吸道通暢。第一,縮唇呼吸:通過鼻子緩慢深吸氣,直到無法吸入為止;縮唇呈吹口哨樣;保持縮唇姿勢,緩慢呼氣;以上呼吸動作連續(xù)2次;無需用力排空肺??s唇呼吸可以幫助控制呼吸頻率,控制呼吸急促,更多的氣體進入肺內,減少呼吸時所消耗的能量。第二,屏住呼吸:吸氣-屏住呼吸3秒鐘-呼氣。屏住呼吸,可延長肺內氧氣及二氧化碳交換時間,更多氧氣進入到血液中。第三,腹式呼吸:雙肩放松,一手放在胃部,通過鼻子吸氣時,胃部膨出,胃部肌肉收緊,縮唇呼氣,感覺胃部下沉,每休息2分鐘重復3次,每天多次練習。
禁煙、戒煙。慢阻肺恢復期患者的禁煙、戒煙至關重要。患者本人不可吸煙,且家庭成員也不能吸煙,若是戒不掉,就不應該在患者的房間吸煙,保證患者居住環(huán)境空氣清新。另外,其他刺激性氣體也避免接觸,如廚房油煙等。
科學飲食。第一,飲食禁忌。忌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蔥、蒜、酒,因為這些食物會刺激氣管粘膜,加重咳嗽、心悸與氣喘等表現(xiàn);忌食海腥油膩食物,非清蒸的魚,油量過大,容易上火,另外過敏體質、血尿酸高的人少吃油量大的肥肉、蝦、帶魚與黃魚等,防止助火生痰;忌食易產氣食物,如韭菜與紅薯等,因為這些食物對肺氣宣降不利。第二,適宜飲食。充足蛋白及鐵,如豆?jié){、豆腐、動物肝臟及瘦肉等,這些食物含有豐富優(yōu)質蛋白及鐵元素,可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促進損傷組織修復;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及鈣質的食物,其中,胡蘿卜、南瓜、豬肝、蛋黃、魚肝油、韭菜等富含維生素A,具有潤肺、保護氣管的作用,大棗、青椒、番茄與柚等富含維生素C,具有抗炎、抗癌與防感冒的作用,豬骨、芝麻醬、豆腐與青菜等富含鈣元素,可增強氣管抗過敏能力。另外,奶制品容易讓痰液變粘稠,加重感染,故牛奶及其制品需限制攝入量;菌類食物,如香菇、蘑菇等,增強抵抗力,減少疾病發(fā)作。
綜上,慢阻肺處于恢復期時,應該注重家庭養(yǎng)護,著眼于多個方面干預,積極控制病情,減少疾病發(fā)作次數(shù),改善生活質量。
作者簡介:
女,四川新都,主管護師,研究方向內科護理,擅長內科相關疾病護理、護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