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賢軍
摘 要: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有時候會給數學概念的建立帶來正面的引導,但有時候也會因為認知差異影響數學概念的形成,成為絆腳石。小學生眼中事物的大小跟“角的大小”存在認知差異,而且判斷大小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同時“角的大小跟兩邊的長短無關,而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這句話本身存在爭議,教師若沒有對此引起足夠的關注和重視,那么學生肯定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判斷角的大小。
關鍵詞:生活概念,數學概念,角的大小
點、線、面、體、角這些概念是所有學生最早接觸的幾何概念,這些概念的特點是:看得見、說不清。而“角“本身是一個很難描述清楚,也是比較難以理解的一個概念,“如何正確判斷角的大小”更是《角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教學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稊祵W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提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fā)式和因材施教。
教授過《角的初步認識》這一內容的教師對這句話肯定很熟悉,“角的大小跟兩邊的長短無關,而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聽似簡單的一句話,卻苦惱著教師,也難倒了學生。緣何呢?筆者想主要原因應該有以下兩點。
一、生活經驗和數學概念存在認知差異
生活中物體的大小是指視覺所觀察到的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因此,在幼兒時期教授“區(qū)分大小”時,教師會拿兩個大小不同的蘋果作為認識媒介,擺在一起比一比誰大,筆者認為小學生對物體的大小判斷亦是如此。為了驗證這一觀點,筆者對未接觸過“角”的一年級學生進行抽測,試題如下:
1.比一比下面圖形的大小,在“○”里填“> <”或“=”。
2.嘗試比一比下面角的大小。
在對20名一年級的孩子進行抽測后,發(fā)現只有1個孩子在第二題的第一組角的比較填了“<”,而其它19名孩子全部以看上去大就填“>”,這里尤其要關注兩個孩子的比較方法:
這兩個孩子對這些未知的“角”用通過面積大小來比較誰大誰小,這是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所得出的大小比較方法,也是孩子最真實的想法。
二、“角的大小跟兩邊的長短無關,而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這樣的說法對嗎?
筆者在教授“角的初步認識”時,也曾向學生傳達過這句話,當時并沒有覺得它有何問題。直到后來,在教授四上《直線、射線和角》這一單元時,教材對“角”有了更加標準的定義:由一點引出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做角?!敖堑拇笮「鷥蛇叺拈L短無關,而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這句話本身就是有爭議的,然而由于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和重視,教師教學和練習題中還是會出現這樣的語句,下面是某配套練習本的題目:
我們可以看到第(2)題和第(3)題的表述其實是不合理的,筆者覺得應該改成“一個角的兩邊畫的越長,這個角就越大”“角的大小與邊畫的長短沒有關系”。
三、重新構思“角的大小比較”教學設計
鑒于對“角的大小比較”的反思與實踐,通過查找已有文獻和同行交流,筆者借鑒優(yōu)秀教師的一些教學想法和措施,結合自己的想法,筆者做了以下教學設計。
(一)猜測角的大小與何有關
師:同學們,請猜一猜什么東西放在放大鏡下看,它的大小沒有改變?
生大膽猜測。
師:其實它就是我們剛剛認識的角。
設計意圖:這是由著名小學數學教學法專家金成梁先生說的一個前蘇聯(lián)的教學做法,這既防止了超過二年級學生的抽象能力,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課件演示
師:哪位小朋友有何發(fā)現或想說的?
生:我看到角明明變大了呀?
師:看來我們生活中看到物體的大小與角的大小不是同一回事,老師手中有一塊三角板,拿出你的這塊三角尺,比一比誰的大?能找到我現在指的這個角嗎?誰拿尺子上來和老師的這個角比一比,看看誰的角大?
設計意圖:通過動態(tài)放大鏡親眼所見和比一比教具尺和學具尺的大小和指定角的大小,讓學生明白生活中的大小概念和角的大小概念是不同的,從而為探究角的大小比較方法奠定基礎。
(三)小結
師:現在你能說說角的大小跟什么有關,跟什么無關嗎?它與生活中事物的大小比較一樣嗎?
小結:角的大小并非視覺所看到的大小,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而與兩邊所畫的長短無關。
四、勿讓“生活經驗”成為建立“數學概念”的絆腳石
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找到數學的痕跡,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潛移默化地建立著自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而這些生活經驗具有很強烈的主觀性和具體化。數學概念是以語言和符號為中介的,這和我們生活的理解是不同的,造成了生活概念和數學概念的混淆。奧蘇泊爾說過:“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睂W生已有的生活知識經驗是我們在教學時首要考慮的因素,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進行引導,從而建立數學概念。
參考文獻:
[1]史寧中.基本概念與運算法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賈春英.如何搞好小學數學概念教學[J].吉林畫報(教育百家B),2014(1).
[3]郝琦蕾,姜晉國.奧蘇貝爾的“學與教”理論:精髓、批判及其對當前教改的啟示[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