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子璇 趙昱 董鑫 司田園
摘 要:社會的高速發(fā)展給人們帶來了一定的心理壓力,時間久了心理壓力容易造成心身疾病。皮膚和心理也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皮膚不僅顯示出內部器官的狀態(tài),也可以從皮膚看出所有心理的過程和反應。心身皮膚病成病因素復雜,疾病種類繁多。本文介主要介紹心身皮膚病發(fā)病的心理因素及其干預治療。
關鍵詞:心身皮膚病;心理因素;干預治療
心身皮膚病是指從心身的發(fā)展以及基本心身理論來考慮皮膚病學。大至銀屑病、白癜風,小至皮炎、濕疹,幾乎每一種皮膚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轉化都與心理有關。
一、引起心身皮膚病的心理因素
(一)親密關系的破壞
1.早期親子關系
斯坦福大學醫(yī)學院的兒童心理分析教授Brian Feldman 提出了“心理皮膚”的概念。心理皮膚的發(fā)展受到早期母嬰關系的深刻影響,皮膚問題根源在于不良的母嬰關系,心理學家朱建軍教授,近年來開展身心疾病的整合治療,提出皮膚有多個心理象征意義:皮膚與依戀關系,與親密關系,尤其是與早年的父母的互動關系有關。在“自我”功能成熟的過程中,皮膚起到重要作用。比如,若母親在情感上冷淡,嬰兒沒辦法與母親進行正常的眼神交流,就很有可能發(fā)展出自閉癥的傾向。這些創(chuàng)傷性的經驗會伴著嬰兒長大,表現(xiàn)為“心理皮膚”上的一系列問題。嬰兒的膿痂疹可見于母親太少撫摸小孩或是忽略了小孩情緒的情形,膿痂疹就是顯示這道不可見的墻,并試圖突破孤獨的結果。濕疹常被母親當成內心對小孩反感的理由?!缎睦砩碚系K》提到嬰兒心理發(fā)展的觸覺期,母嬰有如共生的親密性是嬰兒發(fā)育所必須的,Batttergay(1987)稱此為”顫譫“共生-觸覺期(symbiotic-tactile phase),強調了其在畢生發(fā)展的重要性。心理動力學研究中發(fā)現(xiàn)母親對嬰兒的愛撫方式與懷抱姿勢可造成嬰兒情緒感受的不同;缺少兒時的愛撫(皮膚接觸)引起的憤怒與挫折感導致自我懲罰(搔抓至皮膚破損),借此彌補兒時皮膚快感的不足。萊希伯格(Reichenberger)提出早期母-嬰關系的破壞為神經性皮炎發(fā)病的基礎。臨床研究表明,嬰兒出生時發(fā)生的神經性皮炎對患兒的心理發(fā)展帶來不良影響,也表現(xiàn)在此后兒童在試圖尋找與人接近的距離時就會產生矛盾心理。
2.情緒心理異樣
亞歷山大曾提出軀體,皮膚的表現(xiàn)與內疚和自我攻擊性有關,但均未得到肯定的證實。皮膚疾病心理潛意識誘因會時常對于生活中事業(yè)上的一些問題產生焦慮、鞏懼;舊有的、隱藏的不愉快常常浮現(xiàn)出來;感覺自己的生存受到莫名的威脅。而這些精神、情緒因素會誘發(fā)神經性皮炎、慢性蕁麻疹、銀屑病等慢性皮膚病。不良情緒也會引起機體應激反應甚至發(fā)生內分泌功能失調,加重原有皮膚病。
(二)皮膚病與心理的對應關系
1.具體皮膚癥狀對應心理分析
青春痘的出現(xiàn)與未得以表達的性欲有關。法國精神分析家Anzieu(1991)提出皮膚-我(skin-I)的概念。 因為皮膚是“我”的界限,如果要發(fā)現(xiàn)“你”,就必須超越這個界限。而皮膚又是我們想得到觸碰、撫摸時,必須與人接觸的器官。欲望的壓抑可轉成皮膚的刺激,于是正值青春期年輕人的皮膚開始發(fā)炎,長青春痘。青少年往往出于羞恥心理將欲望壓抑,結果引發(fā)內心的焦慮與恐懼,并企圖阻止它出來,青春痘又阻止了性的表達。所以青春痘可以看做是一種自我防衛(wèi)。硬皮病,與防御的關聯(lián)更大,也就是說,硬皮病患者的內心防御型更強,內心缺少安全感,覺得世界是不安全的。牛皮癬與白癜風,這些患者更關注自己的形象,內心渴望被人接納、被人關注又害怕被人拒絕、輕視。朱建軍教授認為,濕疹這種皮膚病比較特殊,與情緒的宣泄不暢有關,有很大的郁悶情緒。意象心理學認為,濕疹中的濕氣為水,水和情感有關, 濕疹患者的情感郁結住了,不流通。所以濕疹患者更多的表現(xiàn)是情緒上的熱和燥。干癬/銀屑病干癬是最常見的皮膚病之一,在干癬的病程中,皮膚形成很多角質的外層,這會令人聯(lián)想到盔甲的鋼板(可以和某些動物的角質外殼比較)皮膚的自然保護功能轉成一種盔甲的形式,病人封閉自己,不讓任何東西進來,也不讓任何東西出去。芮克(William Reich)以“性格盔甲”來形容心理防衛(wèi)和用墻隔開自己的情形。
2.不同種類皮膚病對應心理因素
李遠宏教授總結到,皮膚腫瘤類的,與突然間的情緒打擊有關(事件性)的。皮膚過敏類的,如蕁麻診的人,性格悲觀、敏感,心理健康程度不高。瑞爾氏黑變病,這是一種主要發(fā)生在面部的色素沉著病,多見于中年婦女。
(三)治療與干預
1.患者自我內在療愈
患者要理解疾病或癥狀所表示的含義。皮膚能承載情緒變化。疾病代表阻塞的情緒,其中的部分情緒已經超出了患者的意識范疇。治療干預需要患者自身能敏銳地覺察自己的身體變化,正視它并與它對話,從而控制我們的情緒。首先,需要深入內心,徹底地審視自己,逐漸了解它的潛在表達。建立與身體的密切。使皮膚充當交流者的角色,這是一個突破。一旦患者懂得能從內在了解自己的身體,且這樣做時,他會更加地自信。
2.具體療愈手段
除了學會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之外,患者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情緒出口。 減少壓力、釋放情緒的方法因人而異。例如運動,交友,傾訴,旅游等等。心理專家朱建軍教授認為,根據皮膚的心理象征意義,總體來說皮膚病患者特別渴望撫慰,撫慰身體上的,如撫觸,按摩,泡澡等,這些對改善皮膚病患者的情緒都有一定的作用。也包括心理層面的,如言語的支持,細致的關愛,同感共情等,都會對皮膚病患者有一定的治療意義。治療師能做的,就是提供給皮膚病患者提供一個容器,讓他抱持住所有的創(chuàng)傷經歷,接納種種的體驗,并在與治療師的互動中尋覓到久違的安全感?!行У摹白晕爷焸毙睦戆凳痉ǎ骸拔覍⒁云胶?、接受的胸懷來釋放和保護我自己;我可以寬恕自己或別人的過去。
二、結語
皮膚是身體的鏡子,身體則是心靈的鏡子。生病是身體為心理買單。皮膚除了是人體的第一道屏障外,也是一種心理器官。人類的感覺神經系統(tǒng)就分布在真皮層,十分接近皮膚的表面,因此對外界環(huán)境有非常敏銳的感知能力。
根據世界心理衛(wèi)生組織的統(tǒng)計,大約有70%以上有心理障礙的人會以“攻擊”身體器官的方式來消化自己的情緒,75%的病人需要看的是心理醫(yī)生而不是外科、內科醫(yī)生。
參考文獻
[1]孝媛,沈陽晚報[J]2017.10.11
[2]徐斌,吳愛勤主編《心理生理障礙》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4.12
[3]全國衛(wèi)生專業(yè)技術資格考試專家委員會編寫《精神病學與心理治療學》,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2
作者簡介:韓子璇,女,山東協(xié)和學院,學歷:大學本科,專業(yè):醫(yī)學影像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