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永新
摘 要:本文探討深度學習方式的特點以及其在大學英語語法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旨在為廣大教師和學生提供借鑒。
關鍵詞:深度學習;大學英語;語法;方法探究
英語語法是大學英語課程學習的重要內容。許多大學生非常重視語法的學習,但是,一些學生經歷了多年的學習,仍然感覺還有許多語法知識沒學或不明白,仿佛語法學習沒有盡頭。綜其原因主要是這些學生的語法學習沒有建構起知識體系,學習的知識處于“碎片化”狀態(tài)。因此,在大學英語語法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理解深度學習方式的作用,幫助學生采用深度學習相關理論指導自己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本文論述在大學英語語法的課堂教學中使用深度學習方式,幫助學生構建英語語法知識體系的方式方法,供廣大英語教師和學生借鑒。
一、淺析深度學習的理論
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是描述學習效益的術語。是美國學者馬頓和賽爾喬在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理論的基礎上,分析學生在閱讀課文時表現出來的不同學習缺項時提出的。馬頓等人列表比較了深度學習和淺層學習方式在學習動機、目標、知識結構、學習方式、思維方式、遷移方式和元認知方面的區(qū)別,指出深度學習的特征是“出于內部動機,有積極學習的心向,以理解為目標,會把新知識與原有知識聯系起來,能從整體上理解問題,并找出學習材料中各部分的聯系,在思維上,關注學習內容的真實性,批判地思考,容易產生遷移,使用元認知技能。” 反之,淺表學習“出于外部動機,是一種目標導向的學習,以完成學習任務為目標,不會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通常采用機械的方式記憶知識,持續(xù)性短,不關注學習內容的真實性孤立地學習,不產生遷移,不使用元認知技能?!彪S后,學者比格斯描述了深度學習的行為特點:深度學習旨在理解闡述,批判思考,并將一個概念與另一個概念相互聯結整合;淺表學習則通常采用記憶和復述的策略。此后,不同學者也從多角度闡釋了深度學習的概念。大家普遍認為,深度學習就是對知識的理解—批判性的接受—應用,處于深度思維的高級認知水平。而淺層學習是指學習者被動地接受學習內容,對書本內容進行簡單的記憶,處于較低的認知水平,只涉及淺層思維。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越來越體會到深度學習能力已成為公民生活和工作所必需的最基本的技能。為了促進深度學習,各國學者開展積極研究,努力使用各種手段促進深度學習,改進課程設計、優(yōu)化教學方法、整合多種手段等。其中,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在2012年的報告中就提出用以下方法來促進深度學習;1)使用多種多樣的概念和任務;2)鼓勵闡述、質疑和自我解釋;3)讓學習者在指導和反饋中參與富有挑戰(zhàn)的任務;4)通過案例教學5)提升學生的動機6)使用形成性評價。這些理論也為我們在大學英語語法教學中積極推進深度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建議。
二、大學生語法學習的狀況
大學英語是各專業(yè)大學生的必修課程,除外語專業(yè)的學生外,大學生基本沒有選修過語法課程。許多學生獲得的語法知識主要來至中學時期的英語學習和自主學習。因此,普遍缺乏系統(tǒng)性。這也是許多學生不了解英語語法知識框架的原因。在各種語言情景中學習句子和語法,可以很快的掌握和記憶一定的語法知識,但沒有經過整合和建構知識體系的學習過程而獲得的知識是碎片化的,是難以長久記憶的,用之于實踐,也是難以找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因此,不少學生學習英語多年,仍然未掌握應有的語法知識。
三、深度學習在大學英語語法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深度學習理論啟示我們,只有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幫助他們樹立自身的學習目標,依據科學的學習計劃,在學習理論的指導下,進行有效的深度學習,才能高效而牢固地掌握英語知識和使用技能,達到教學目標。教師運用深度學習的方式進行大學英語語法的課堂教學,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1、幫助學生理解語法的定義,從而理解語法整體知識框架和構建知識體系。
語法的英文是grammar:the rules in a language for changing the form of words and joining them into sentences.即語法是語言中改變單詞的形式并把它們連成句子的規(guī)則。然而,通常所說的英語語法,包含兩個兩層含義,一個指結構規(guī)律本身,即平常說的語法事實;另一個指語法學。語法學是研究、描寫、解釋語法結構規(guī)律的科學,是對客觀存在著的語法系統(tǒng)的認識和說明。語法學的任務是描寫、解釋組成詞、短語句子的規(guī)則和格式。理解語法的定義,學生才明白語法學習的內容和整體框架。
2、幫助學生掌握深度學習的理論,從學習者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學習技能的培訓。如: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深度的四個層次:回憶/復述---技能/概念---戰(zhàn)略思維—拓展思維。使學生在語法的學習中,根據學習知識的深淺度,使用不同的學習方式。
3、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給予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指導,以便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和必須的外在動力。如:對于抱著得過且過想法的消極地學習的學生,教師要依據深度學習理論,給予他們自我展示的機會,如;請他們造句或代表小組做總結等,使他們在不自覺中使用深度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并從中獲得成就感,從而激發(fā)他們內在動力;對于獨立思考、認真學習的學生,教師要給予難度大一些的學習任務,以便發(fā)揮他們的特長,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并使他們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激勵他們更快地進步;對于依懶性比較大的學生,教師充分給予他們關懷,幫助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信心,從而達到學習目標。此外,再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后,教師要及時組織階段性的測驗,請學生做講評發(fā)言,督促他們整合學習內容,總結收獲,使他們得到認可,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4,注意整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深度學習的開展創(chuàng)造有利的學習環(huán)境。如:在動詞時態(tài)的定義的教學時,教師如果采用簡單解釋定義的方式,學生的學習容易限于記憶或復述,知識的學習孤立而不牢固,這種方式是淺層學習方式;如果教師采用列舉一組不同時態(tài)的句子讓學生進行對比,然后提問學生,啟發(fā)他們說明時態(tài)的概念,就能使學生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學生的思維即處于應用與分析階段,具有抽象性和拓展性,學生的學習是高階學習,這樣的方式易于知識的內化和遷移的,形式長久記憶。再如,進行動詞各種時態(tài)的教學,教師將十六個動詞時態(tài)的結構用列表形式同時呈現出來,讓學生找出規(guī)律,學生就很容易歸納出英語動詞時態(tài)的結構規(guī)律,從而掌握時態(tài)的整體結構,建構出時態(tài)的知識體系。
5、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以及各類學習活動的性能,科學設計具體的教學活動。如:討論是課堂教學中經常開展的學習活動,那么,在英語復合句的教學中,需不需要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何時開展課堂討論?開展怎樣的課堂討論?這些都需要教師依據討論的4個形式的不同作用進行合理的安排,才能獲得最優(yōu)的教學效果。如:結構性討論,存在觸發(fā)事件階段,適用于學習復合句的定義和結構;手腳架式的討論,存在解決階段,適用于練習的講評活動。一般討論和角色扮演討論,存在于認知的探索和整合階段,適用于學習總結或學習內容導入階段。
總之,深度學習強調知識的理解和整合,注重學習者的遷移與批判,關心溝通和協作能力的掌握。在大學英語語法教學中推進深度學習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英語語言的實用技能,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性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戴欽紫,王祖浩.國外深度學習的分析視角及評價方法[J].外國教育研究,2017.10
[2]何小平,沈雅云.深度學習的研究現狀與發(fā)展[J].現狀情報,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