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芳芹
《語文課程標準》對寫作是這樣描述的:“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由此可見,作文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位置,它是一個學生語文素養(yǎng)水平的重要體現(xiàn)。長期以來,農村小學作文在一種高耗低效的狀態(tài)運作之中,鑒于作文教學的現(xiàn)狀,學生對寫作普遍存有畏懼心理,對作文缺乏興趣。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便試圖尋找一種有效的作文教學途徑,于是,我便開使了小學“互動式”作文教學法的積極地探索與嘗試。
小學“互動式”作文教學法是是以學生的文本為背景,以學生的鑒賞能力為依托,以教師的引領為方向,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學習修改作文的過程和方法,以“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貫穿于課堂中”的一種新的作文教學模式。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互相合作評議,共同進步,更加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的個體的主體能動性得到很好地尊重和展現(xiàn)。
一、探索方法,指導評議
根據課程標準對每個學段的習作的不同要求,我認為,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應該縱觀整個小學階段課程標準和具體習作內容,把學生通用的習作技巧和注意事項進行梳理,進行分學段分類教學,在每次的習作指導與講評中有所側重、逐層遞近地引導學生進行提煉,讓學生作文 “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1.授之以漁。
在習作講評訓練中,要讓學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在課改初期,教師必須要具體教給學生評價一篇作文的方法。首先,文章書寫的基本要求是字體端正,筆畫清晰,卷面整潔。二看文章內容是否切題,中心是否明確,是否有自己獨特的感受。三看文章結構是否清楚。就是要看段落層次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做到了詳略得當、重點突出,過渡是否自然,前后是否照應等。四看文章的語句是否流暢、生動,用詞是否確切。這樣,學生一旦掌握了方法,在生生互動評改作文時才不會感到困難,他們也才能真正做到舉一反三。
2.學寫賞語。
在初期,對于農村小學的孩子,是十分困難的,他們不知道怎么寫出眉批和總批。在這樣舉步維艱的情況下,我采取了借鑒優(yōu)秀評語的方法,果斷地將作文的“題目、開頭、內容、構思、層次、語言、詳略、標點、結尾、總評、鼓勵”的評語,進行歸納總結,打印發(fā)放給學生,并且指導學生結合自己評議的作文,進行眉批和總批的書寫。這樣經過幾次摸爬滾打的訓練,學生慢慢地脫離了最初的評語的依托和束縛,那一行又一行的評語就像一根根通向興趣作文課堂的繩索,引導學生不斷前行。
二、搭建平臺,共創(chuàng)和諧
1.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每個學生都有爭強好勝的,急于表現(xiàn)自己的一面,就看教師如何利用,使其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每次寫作文之前,教師提前一周布置寫作任務,給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觀察積累、搜集素材、思考醞釀,學生一般在一節(jié)課40分鐘內便能完成習作。
教師要巧設題目,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命題要小,小到一個詞,一個標點符號。作文教學,只要堅持將學生思維開放,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興趣就會越來越強。例如,我在一次作文命題中,就以“!”為主題,寫發(fā)生在身邊的一件事,要求敘述過程清楚具體,表達出自己獨特地感受和觀點,450字。開放式的命題方式,極大地的提高了學生作文的積極性,讓學生可以盡情的表達。
為學生提供當“小作家”的機會,在全班進行賞讀。引導學生編輯個人優(yōu)秀作文專輯,圖文并茂,在學生中間廣為傳閱。及時推薦優(yōu)秀作品在各級報刊上發(fā)表,給學生以成功的體驗。針對優(yōu)秀的作文,學生得到三朵小花,作文進步的同學得到兩朵小花,作文還需要修改的學生得到一朵小花。就這樣每月一表彰,學期末根據獲得小花的數(shù)量,進行“十佳小作家”的評選,并且頒發(fā)獎狀和獎品。于是學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和展示欲望,習作訓練就會得到最佳效果。
2.重視學生的積累與運用。
“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可見如果你要寫好作文,就要在寫作文之外的地方——寫作素材的積累上下功夫。所以,讀與寫是相輔相成的,在指導閱讀的過程中,要著重讓學生體會思想感情,領悟寫作技巧。將閱讀訓練與有計劃地作文訓練融為一體,互相促進提高。在班中,鼓勵學生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從《三國演義》到《紅色戰(zhàn)爭故事》再到各種不同的《優(yōu)秀作文選》,學生常常在借鑒和模仿中開闊視野,啟迪想象,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
我們學生的生活圈子很局限,為了讓學生有話可說,教師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拔河比賽,籃球比賽,獻愛心活動,心連心活動。經過生活的素材積累,使學生在寫作時,能夠及時提取。
3.提高學生對文章的鑒賞能力。
讓學生參與到作文的評改中來,堅持“互動貫穿課堂”,讓學生以“賞”為手段,互相借鑒學習,對優(yōu)秀學生是充電加油,對后進生更是雪中送炭。找出文中的“精彩之處”,哪怕是一詞一句。好的固然要肯定,不足之處也要指出來并且分析原因。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生生互評,師生互評的局面。通過“評改”同伴的作文,培養(yǎng)了寫、評雙方學生對文章的感悟能力和鑒賞能力。
總之,以學生的鑒賞能力為依托,以教師的引領為方向,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學習修改作文的過程和方法,以“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貫穿于課堂中”,定能讓學生的作文 “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南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