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婧
摘 要:人的審美能力并不是天生的,需要通過后天去進行培養(yǎng)。小學美術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主要途徑,小學美術教師除了要傳授給學生繪畫技巧以外,還應該注重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诖耍疚氖紫确治隽诵W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其次研究了小學美術教學中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審美能力;培養(yǎng)策略
一、小學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教師多采用講授式教學,課堂上以老師為主,這種教學模式不能吸引學生,同時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中,學生難以發(fā)揮獨立性和自主性,尤其是對于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而言,這種授課方式讓小學生覺得枯燥無味,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是有的美術教師教學方法無創(chuàng)新,教案設計多依賴教參和網絡教案,直敘表達,沒有新意,學生缺乏興趣。這雖能為教師上課達成教學目標提供幫助,但對于課堂上的動態(tài)生成卻無法預測,不但會讓學習無效果,而且容易出現紀律問題。反之,有些老師設計了又唱又跳的游戲式教學,但有些與教學沒有關系,也屬于無效教學。
三是教學評價比較單一,教學評價作為教學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都要受到評價的調控。而對與美術教學活動的特殊性,如藝術形象性、藝術表現力、創(chuàng)造性等方面,如何對其評價,則更為重要。在安苑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常用的教學評價更多指向學生的作品,評價語言諸如“你畫的不錯”、“很漂亮”、“真棒”等,這樣的教學評價標準太單一,可視為無效評價。
二、小學美術教學中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一)合理設計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
在課改中,要求教師要按“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去設計、組織課堂教學,把具有方法論意義的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方式作為關注點,挖掘學生更加深遠、本質的情感體驗、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學目標設計往往先以“知識與技能”作為切入點,因為這是美術的根本,除此之外,也可以有其他的追求。我們以剪紙課堂教學為例,作如下說明。
在剪紙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既能讓學生學到知識和創(chuàng)造出作品,又能讓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產生興趣,達到有效案教學目的,從中可以想象到教師肯定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教學策略,這也是眾多教師追求的教學效果。但,有些教師就會從“過程與方法”上進行突破,如先讓學生找出傳統剪紙的各種花紋特點,以及作品表現的手法(夸張、變形等),再將這些特點和手法運用到現代造型上,如可以用來裝飾某種卡通形象,這樣學生在學習中經歷了剪紙的創(chuàng)作,同時又能從作品中獲得成就感,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自主探究與創(chuàng)作的意識。對高年級學生而言,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引導,使學生認識剪紙紋樣的寓意、地域特點、剪紙與民族風俗等,這樣就順其自然地深化到對中國剪紙文化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認識,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如進一步將學生作品創(chuàng)造性地裝飾到不同物體上,或做成裝置藝術等,就能實現更高水平的三維目標、充分提升學生的美術審美能力。
(二)通過接觸自然,幫助學生積累生活體驗
培養(yǎng)審美情趣,不僅僅要通過學習課本理論知識,還要走進生活,擁有一雙發(fā)現美的眼睛,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感受到美的存在,從而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大自然擁有其獨特的魅力,能夠有效的陶冶人類的情操,凈化人類的心靈。所以,小學美術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生活體驗,以此來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學習水墨畫相關的內容時,美術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們走出課堂,親近大自然,創(chuàng)作出一副關于大自然的水墨作品。大自然擁有著清新的空氣,舒適的環(huán)境,散發(fā)著香氣的花朵,挺拔的白楊樹,連綿不斷的高山,潺潺的流水,一切一切,都那么讓人陶醉。學生執(zhí)筆,將大自然融入到水墨畫中,實現了藝術和自然的有效結合,讓學生對水墨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豐富了自身的情感體驗,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提升審美水平。
(三)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的實現可以在課堂教學中以具體場景或營造特定藝術氛圍來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增強教學效果。在方法上,可以是學生親身體驗,參與情景的布置,這樣實踐起來會非常融洽,而且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也能改變和創(chuàng)造環(huán)境;也可以是故事引導教學,發(fā)揮學生想象力,讓學生根據故事產生聯想、思考等,從而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或是讓學生參與課堂角色扮演,通過扮演某種角色行為,在扮演過程中面對問題,引起學生思考,從而解決問題;除此之外,還可以將生活與課堂聯系起來,將學習內容聯系到學生實際生活,增強學生情感體驗,進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表現力。如初次欣賞畢加索的創(chuàng)作《格爾尼卡》時會令人十分費解,那么,在欣賞前,就可以讓學生先談談生活中人們處于不同心情時的表情變化和內心感受,以此來拉進學生與作品所反映出的主題、生活的距離,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該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目的。
(四)培養(yǎng)學生從日常生活發(fā)現美的能力
俗話說:藝術源自生活。對小學生而言,因缺乏基本的審美能力與美術知識儲備,因此對美術作品的美并不敏感,可從生活的具象藝術入手,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各類事物中去發(fā)現美。相關研究可知,人與生俱來就能感知美,雖然個體間具有一定差異,但是對美的認知具有普遍性。比如生活中各種植物、動物乃至人,都可引導小學生觀察,成為美的素材,比如讓小學生觀察“狗狗是不是很乖?”。所以,美術教學時,可從學生周圍的人與物入手,例如家中養(yǎng)的花草、身邊人的服飾等,都可成為學生發(fā)現美的入口,引發(fā)學生時時觀察,培養(yǎng)小學生發(fā)現美的能力。
結束語
美術課堂上,教師必須要清晰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性。結合美術教學內容,合理選擇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只要學生審美能力一旦形成,必定會伴隨學生一生,為學生健康成長造成極大影響,有效提供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劉玉霞.淺談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提出有實驗價值問題的能力[J].文理導航(上旬),2011(12):77.
[2]姜艷英.關于提高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建議[J].《新課程(小學)》.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