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潔青 周愛明朱媛雯 裘魁魁 吳雄杰
浙江省天臺縣中醫(yī)院 浙江 天臺 317200
慢性心力衰竭(CHF)又稱充血性心力衰竭,是臨床較為復雜的一組癥狀群,為心血管病末期常見的合并癥。該病發(fā)病率逐年上升,是當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病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筆者自2017年1月至2017年3月使用大劑量黃芪免煎顆粒配合常規(guī)西藥短期治療CHF,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心血管內(nèi)科收治住院的CHF患者12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60例。其中治療組男29例,女31例,平均年齡61.4±11.5歲,平均病程413.7±45.0天;對照組男26例,女34例,平均年齡62.5±11.8歲,平均病程409.1±40.2天。兩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符合:①年齡18~80歲;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按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分級均>Ⅱ級;③超聲心動圖檢查證實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40%;④血漿腦鈉肽(BNP)明顯偏高;⑤取得受試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參考《慢性心力衰竭診斷及治療指南》[1]予規(guī)范的抗心力衰竭、利尿及擴血管等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口服黃芪免煎顆粒(由浙江天臺黃芪生物有限公司提供,批號:J20150334),每次30g沖服,加開水至150ml,1天2次早晚服用。療程6周。
3.1 觀察指標:①兩組治療前后采取心衰療效計分法(Lee氏心衰計分法)進行療效評分,分為顯效、有效、無效、惡化4級;②兩組治療前后血漿中BNP含量變化;③治療前后兩組6min步行試驗距離對比;④兩組LVEF指標改變。
3.2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3.3 兩組其他指標比較:見表2。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表2 兩組其他觀察指標比較(-x±s)
CHF患者會出現(xiàn)呼吸困難、咳痰咯血、疲乏失眠、心悸多夢等臨床癥狀,可歸屬于中醫(yī)學“心衰”“心痹”范疇。中醫(yī)學認為,心力衰竭的病因為臟腑氣血虧虛,患者屬本虛標實之證,即氣虛為病之本,血瘀為病之標。氣虛、血瘀為CHF發(fā)病之始,并同時貫穿著整個發(fā)病過程。故本病治療應遵循益氣活血的基本治法。黃芪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其性微溫、味甘,歸脾、肺經(jīng),具有益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以及托毒生肌等功效。黃芪藥用歷史悠久,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實,其具有保肝、利尿、增強免疫、降壓、抗腫瘤等藥理作用[2]。觀察結(jié)果表明,治療組治療后療效評分、BNP指標、6min步行試驗距離均較對照組有顯著改變;但LVEF未見明顯改變,有待進一步增加治療時間進行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