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偉 張詩燕 張全愛 高 宏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yī)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種以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長期反復發(fā)作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并伴有大便性狀及排便頻次改變的功能性胃腸道疾病。根據羅馬Ⅳ診斷標準,可分為4個亞型,其中臨床以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最為常見。迄今為止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基本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一直缺乏有效的針對性治療。艾灸作為非侵入療法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療效肯定[1-2]。其中,鋪灸是灸法中一種特殊的隔物灸法,具有溫補督脈之陽氣、補益肝腎、疏通經絡之功,但目前臨床運用于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治療報道甚少。因此,本研究收集了35例中醫(yī)辨證為脾腎陽虛證的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采用鋪灸治療,效果良好,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所有70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均來源于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門診及病房,按電腦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鋪灸組和針灸組各35例。鋪灸組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19~62歲,平均年齡38.6±16.7歲;病程1.5~10.5年,平均病程5.7±2.3年。針灸組中男21例,女14例;年齡21~63歲,平均年齡40.2±17.5歲;病程2.3~11.2年,平均病程5.3±2.1年。治療前對兩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羅馬Ⅳ中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標準。中醫(yī)診斷標準:參考2017年的《腸易激綜合征中西醫(yī)診療共識意見》中脾腎陽虛證的診斷標準。
2.1 鋪灸組:①鋪灸材料:本院自制督灸藥粉,主要由四神丸加入丁香、肉桂、干姜、冰片組成,以上藥物均等份超微粉碎,取藥粉5g研磨備用;姜泥:新鮮生姜2kg,洗凈切丁,用粉碎機打成碎末后去汁成濕度適宜的姜泥,備用。②鋪灸部位:督脈(大椎至腰俞穴)及雙側膀胱經第一側線。③鋪灸操作:患者俯臥于治療床上,醫(yī)者用75%酒精沿脊柱正中自上而下消毒,后把藥粉均勻撒于脊柱正中,使其呈均勻線狀,并將備好的新鮮姜泥均勻鋪在督脈大椎穴至腰俞穴一段,使之呈下寬上窄的梯形;在姜泥上放置艾炷,點燃整條艾炷的上、中、下三點,任其自燃自滅,1壯灸燃完后放置第2壯,連灸3壯;待艾炷完全燃盡后,移去姜泥及艾灰,用適宜溫度的濕毛巾輕輕揩凈背部藥粉,治療結束。④鋪灸療程:每周鋪灸1次,4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2.2 針灸組:根據石學敏主編《針灸學》“慢性泄瀉”治療取穴操作。①取穴:中脘、天樞(雙側)、神闕、氣海、關元、足三里(雙側)。②操作:患者選取平臥位,暴露施術部位,醫(yī)者手指及患者針刺穴位局部常規(guī)消毒,中脘、天樞、氣海、關元穴直刺1~1.5寸,足三里直刺1~1.2寸;其中中脘、氣海、關元、足三里用補法,神闕穴用隔姜灸法,留針30min。③療程:隔日治療1次,每周3次,4周為1療程。治療2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分述如下。
3.1.1 中醫(yī)證候評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標準,主要癥狀包括腹部冷痛、晨起泄瀉、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倦怠乏力、食欲不振6項,按無、輕度、中度、重度4級評分,分別計0、2、4、6分。
3.1.2 大便性狀評價:參考Bristol糞便量表按癥狀分為正常、分散團塊樣軟便、糊狀便、水樣便4級,各計0、1、2、3分。分值越高,糞便含水量越多,便質越差。
3.2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擬定。臨床治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shù)≥95%;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70%≤療效指數(shù)<95%;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有好轉,30%≤療效指數(shù)<70%;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療效指數(shù)<30%。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
3.3 結果:分述如下。
3.3.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鋪灸組35例中臨床治愈9例,顯效17例,有效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1.43%;針灸組35例中臨床治愈2例,顯效11例,有效14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77.14%,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鋪灸組療效優(yōu)于針刺組。
3.3.2 兩組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治療后兩組與治療前比較,除針刺組患者腹部冷痛、畏寒肢冷、腰膝酸軟證候積分無明顯改善(P>0.05),其余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鋪灸組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3.3 兩組Bristol糞便量表評分比較:治療后兩組Bristol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均明顯降低(P<0.05);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x±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ristol評分比較(-x±s,分)
目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發(fā)病率較高,且有逐年增長之勢,對人們生活質量的影響極大,治療研究迫在眉睫[4]。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發(fā)生雖與外感、飲食、情志等因素密切相關,然而脾陽受困或不足才是其發(fā)病的關鍵,腎陽虧虛為久泄之后最終的轉歸,脾腎陽虛是病情變化發(fā)展的根本病機。本研究采用鋪灸與針灸作比較,兩組都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療效,但鋪灸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筆者認為其療效機制可從以下幾點分析:首先,對經穴的有效刺激與調控作用。鋪灸大面積作用于患者背部經脈,可最大限度地刺激督脈、膀胱經以及大椎、至陽、命門、脾俞、腎俞等溫陽要穴,并通過皮部-絡脈-經脈-腑-臟途徑,從而調整臟腑機能,溫補脾腎,激發(fā)陽氣,提高機體正氣。其次,藥粉吸收后的藥效作用。本研究所用之方是針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脾腎陽虛這一根本病機所研制的,具體藥物由四神丸加減組成,方中補骨脂辛苦大溫,可溫補元陽而暖脾土,為君藥;肉豆蔻性溫味辛,具有溫中行氣、固腸止瀉之用,為臣藥;吳茱萸辛苦大熱,能暖肝脾腎以散陰寒,可佐助君臣兩藥溫腎暖脾而止瀉;五味子性溫味酸,能佐制吳茱萸之辛溫,具有固腎益氣之用,再加入丁香、肉桂、干姜等溫陽藥可加強助陽止瀉之功;而冰片通經走絡,可攜諸藥直達病所,增加藥物滲透吸收。藥粉直接放置體表穴區(qū)之上,可借助艾灸火力使藥物的性能透過皮膚腠理由表入里,滲透皮下組織,在促進血液循環(huán)的同時,也使得局部藥物濃度相對增高,并通過經絡貫通運行,直達臟腑經氣失調之處,以發(fā)揮藥物的最大藥理效應。鋪灸治療時既有艾絨燃燒所起的溫熱效應,又有生姜透皮吸收后在體內發(fā)揮的藥理作用,而經超微粉碎后的藥物借助艾絨燃燒的溫熱刺激,其藥性又可快速穿透皮膚腠理,并通過經穴的傳導作用,深入五臟六腑,共同發(fā)揮艾絨、生姜、藥物整體協(xié)同作用。
綜上可知,鋪灸能顯著緩解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脾腎陽虛中醫(yī)臨床證候,尤其在改善腹部冷痛、晨起泄瀉、畏寒肢冷等陽虛證候上具有顯著優(yōu)勢。同時,鋪灸可有效改善患者大便性狀及生活質量,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因此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但其確切的療效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