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勇
(開陽縣第一中學,貴州 開陽 550300)
根據(j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對學生培養(yǎng)的要求,我的教學和研究一直探索如何在教學過程中以情景化語言運用助力提升學生思維延伸的靈敏度和思維的速度,擴大思維的廣度和厚度,進而提升思維的深度。因此,我一直提倡并實踐運用情景化語言對學生進行立體思維的培養(yǎng)。
情景化教學能夠作用于立體思維的培養(yǎng),是基于眾多的理論支撐:
我特別注意到格式塔學派中韋特墨將完形心理學的原理應用于人類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研究,并倡導在教育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而我們教學的情景作用于思維正好是完形的特質,思維的延伸和發(fā)散,我們可以簡單地把“完形”的過程等同于立體思維,立體思維構架的形成過程也正是情景語言生發(fā)內涵指引完形的過程。
美國教育家、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智力的結構》一書中提出每個人都至少具備語言智力、邏輯數(shù)學智力、音樂智力、空間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關系智力和內省智力,被稱為多元智力理論。
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會用自己的方式來發(fā)覺各自的大腦資源。實踐告訴我,在夸美紐斯影響下形成的班級集體教學長期以來都是集體性和模式化的培養(yǎng)和訓練,多元智力啟發(fā)我們情景化語言運用讓集體模式化的培養(yǎng)擁有了個體情景建構生成的可能。
其實無論有無理論支撐,僅僅從人的發(fā)展來說,語文教學情景化原則對學習者立體思維的發(fā)展都是古老的存在,孔子圣壇傳教萬古崇仰,盧梭自然主義教育對后世產(chǎn)生著深遠的影響,陶行知“學做真人”的拳拳呼喚,他們在情景化教育對思維開掘的功能上無不堪稱典范,承先而后者,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有哪些可以具體操作的策略?
面對現(xiàn)代偽教育理論的泛濫,尤其是中國教育界關于“教育模式”的追逐,我曾經(jīng)作過深入的思考和剖析,我們必須面對這樣一個現(xiàn)實:無論教育如何發(fā)展,人作為類提升可以是數(shù)量級的,但是人作為個體的教育必須是從零開始,循序漸進的,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不可或缺,而這個恰恰是語言的情景化立根之基,更是思維發(fā)展的活水之源。
只有通過示范引領,以問題為導向,以文本為載體,讓學習者在情景中學會延展思維的觸角,教師帶領學生沿著線性伸出,從點狀散開、在面上疊加,讓思維能力指向無限可能,讓學習者充分挖掘自我潛能,感受立體思維之妙。
我的課堂操作流程為:首先通過篩選,從繁蕪叢雜的文本中圈點勾畫出具有鮮明情景特性的詞句,可以打亂排列,甚至可以另尋主線來自主串聯(lián);繼而按照段落及情景化的詞句,生成情景復線或副線,針對帥選的情景化內容,按照相關性的大小在主副線上排列,初步形成基于文本的立體思維;(以下是《鴻門宴》課內主線的立體思維架構)
然后小組甚至全班參與進行經(jīng)驗情景知識的回顧,比如發(fā)動小組或全班對從小學到高中共性情景的再現(xiàn)并按相關性標出,然后發(fā)動小組或全班對課外閱讀涉獵的共性情景再現(xiàn)并按相關性標出。針對《鴻門宴》,我發(fā)動學生從項羽的性格形象出發(fā),進行課外延展,例如:
1.是關于《史記》的反秦起義,引出《陳涉世家》名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吳失敗的原因剖析,兩篇中“當”詞義比較,讓學生談“你所知道的《史記》”,拓展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項羽之死》印證本文;
2.由“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拓展人生認識,學生引申出“魚肉可變成刀俎,刀俎可變成魚肉”辯證法,然后引出歷史上諸多以弱勝強,以少敵寡的案例:燭之武退秦師(談辯術),燕丹養(yǎng)士刺秦(主要談決心),城濮之戰(zhàn)退避三舍(談策略),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談辯才)。然后延伸出對“富有智慧的思維應該是什么樣的?”這一命題的討論。老師在黑板上記錄著關鍵詞,學生的思維在想象和思辨的時空里“游泳”。
不難發(fā)現(xiàn)在這個過程中思維的拓展有廣度、深度,教師帶領學生做后,學生分小組繼續(xù)圍繞一個維度(點)來生發(fā)延展,同時標記關鍵詞,最后每一組制作一張思維導圖,而這個過程立體思維的導圖越展越大,越來越遠,越來越細(全面),而各組得到圖可以直接拼接成一張巨大的立體思維導圖。
按照這個步驟操作,學生基本能感覺到不同思維觸角(情景相關性)的無限延伸性,但是作為教師一定要把控好立體思維延展的原則,那就是必須從文本主要情景化語用生發(fā),避免走向單一或偏激。
以上兩點策略其實是綜合了示范引領、問題鏈、小組互助和自主生發(fā)等策略而來,論述了如何借助情景化語言運用實現(xiàn)立體思維訓練和養(yǎng)成。無論我們“走”多遠,立體思維從示范引領到合作延展再到自主問題鏈的生成都應該是按部就班的,思維的規(guī)律永遠遵循從歸納到演繹再到歸納的過程性原則,任何想過度拔高的訓練都是揠苗助長,有害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