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廷貴
許多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在故事中有許多有趣、逼真的情節(jié)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用故事教學法,使學生可以在潛移默化之間掌握知識,提高語文素養(yǎng)。
由于低年級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活潑好動,在上課時很容易精力不集中,因此,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故事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可以聽懂故事,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年齡與心里特征篩選合適的故事,進一步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小學生的想象力很豐富,教師可以適當安排合適的小故事穿插在課堂之中,締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比如,在《姓氏歌》一課中,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使學生可以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認識、掌握七個生字。教師可以引入有趣的小故事,使學生認識字的偏旁,既可以通過口述的方式講授故事,又可以將小故事做成動畫片,通過多媒體技術展示給學生。教師可以拋出與歷史文化有關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比如,教師可以問學生是否聊了解經典詩歌與文章,使學生帶著問題交流和討論。教師可以將我國的經典詩歌與文章充分為學生展示,引入課堂教學內容《百家姓》,再對教學內容進行展示,使學生能夠對內容有進一步了解。教師可以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繼續(xù)插入小故事,隨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夠通過故事掌握知識。由此可見,將故事教學法與多媒體教學有機結合,就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內容不會太過單一,會使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對中國的百家姓充滿探索欲望,這樣就可以達到教學目的。
教師在課堂上要將故事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使故事的引入更加自然。故事的篇幅不宜過長,既要保證故事與教學內容主旨相符,還要盡量選擇簡明扼要的小故事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說明,使學生通過故事了解所學知識,學會思考,受到啟發(fā)。經典、真實的小故事可以化繁為簡,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教師可以嘗試使用。比如,在《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一課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小故事,可以為學生講毛澤東到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壩后看到自己所住的村子人們喝的水總是渾濁的,對于這種情況,毛澤東選擇與大家一起奮戰(zhàn),最終成功挖出一口可以喝水的井,這口井前后耗費十幾天的時間。當地人對毛澤東充滿感激之情,立碑以表示紀念。學生通過這一故事就能夠了解到喝出清澈之水的不易,以及“挖井人”的珍貴。教師在進一步講授這節(jié)課時就會變得更加容易,也可以在無形之中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使其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教師除了要給學生講故事之外,還要在課堂中與學生形成互動,為學生締造自由學習的空間。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講課一板一眼,學生聽課較為被動,由于低年級小學生年齡小,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如果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感受,忽視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環(huán)節(jié),就會影響教學效果,還會使學生逐漸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思想,在講故事的同時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比如,在進行《春夏秋冬》這一課程的講解時,教師可以合理安排課程,提前做好教學計劃。首先,要明確教學目的,通過本節(jié)課是學生認識并掌握與春夏秋冬有關的詞語,并學會正確朗讀。根據教學目的導入課程,為學生展示關于春夏秋冬的圖片,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使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試著辨別畫隸屬于哪一季節(jié),選出自己喜歡的圖片,并闡述喜歡的原因。再引入漢字、與季節(jié)有關的小故事,進一步活躍課堂氛圍。通過這一系列操作,學生可以逐步掌握春夏秋冬的詞語,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夠提高自主學習的意識。教師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提高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的。
在講課過程中,教師要選擇與生活有關的小故事,使學生能夠感同身受,從而對語文充滿親切感。在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十分重視內容講解,卻忽視從身邊入手,沒有為學生準備豐富多彩的生活小故事,這樣就無法帶動學生充分投入到學習之中,沒有充分學習到語文知識。因此,教師要注意這一點,將教學內容與生活相結合,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例如,進行《我們的民族小學》一課的講解時,教師首先要確定自己的教學目的,通過本節(jié)課的講解,讓學生可以認識穿戴、打扮、歡唱、招呼、飄揚等生詞。引導學生對民族小學學生的生活充滿興趣,能夠感受到其幸福所在,這樣就可以更好地掌握課文內容。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與民族小學有關的故事,將其與課本內容相結合,這樣就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情感。通過恰當引入生活小故事,可以使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課文內容,提高教學效率。
要將故事教學法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使教學內容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教師可以明確教學主題,在授課過程中采用體驗式學習、參與式學習等方式,將教學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要充分尊重小學生,可以在課堂之初設計講故事和聽故事兩個版塊,使故事充分接近兒童的世界。學生通過聽故事和講故事就可以進一步提高語文的聽說能力與素養(yǎng)。在故事中,學生會充滿強烈的好奇心,這樣就可以在潛移默化之間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語文知識。
為了提高故事教學法的價值,教師要盡量選擇有哲理的故事。故事的哲理性越強,就會越容易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故事內容要盡量短小,寓意深刻,使學生能夠了解做人的道理,同時對學習充滿濃厚的興趣。比如,在學習《烏鴉喝水》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入烏鴉反哺的故事,使學生能夠對烏鴉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深刻體會到烏鴉敬老、孝敬的優(yōu)秀品質,使學生學會感恩,對生活充滿希望。同時,教師要設置合理的教學情境,確保故事能夠在恰當的氛圍中講述和呈現(xiàn),使學生有繼續(xù)探究和學習的欲望。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之中,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知識的重要性,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夠不斷豐富和提升自我。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將故事與情境有機結合,保證學生能夠之身在恰當的情境之中,領略故事的主旨與內涵,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應用故事教學法時,語文教師要選擇合理的故事,保證故事有趣,有較強的吸引力,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喜好選擇恰當的故事,保證故事與教學內容相吻合。在備課階段,教師就要提前搜索、篩選故事,將其巧妙穿插在課堂之中,從而達到吸引學生吸引力的目的。比如,在教授《端午粽》時,教師要做好備課工作,在網絡上搜索與粽子有關的故事,如屈原與粽子的故事,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融入其中,使學生了解端午節(jié)的來歷,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其具備深厚的語文素養(yǎng)。
如果教師只選擇同一種類型的故事,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產生厭倦感,對語文學習逐漸失去興趣。小學生的年紀小,活潑好動,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教師在選擇故事時,要重視故事的多樣性,這樣才能豐富教學內容。豐富多彩的故事能夠拓展學生視野與思維,教師在講課時,要考慮到這一點。比如,教師在講授《四季》的時候,可以搜索許多季節(jié)的故事,例如土黃公公神話傳說,關于春暖花開的成語故事等。
總之,教師要在教學中恰當融入故事教學法,使其有效輔助語文教學,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小故事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因此,要將故事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合理安排與穿插,與學生形成互動,使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課文內容,掌握重要的知識,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
(作者單位:甘肅省民樂縣新天學區(qū)錢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