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富想
摘要:2017年部編教材正式進入初中語文課堂,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強調(diào)古詩文教學成為部編語文教材的一大亮點,古詩文約占總篇數(shù)的51%。教材中所選古詩文,既有精煉的文學語言,精巧的作品構(gòu)思,又飽含著作者深厚的情感體驗,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藝術感染力,對于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養(yǎng),弘揚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部編教材新的變化,給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提出新的挑戰(zhàn)。我們必須改變以往疲于應對應試教育枯燥無味的局面,不能僅停留在“背誦默寫”層面。由于年代久遠,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方式和語言表達與現(xiàn)代漢語有較大的差異,增加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從題目、背景、意象、煉字等多角度入手,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提高他們閱讀欣賞古詩詞的能力,充分感受古詩詞獨特的意蘊,并肩負起傳承、弘揚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使命。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1-0201-01
正文:初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中所選的古詩詞都是歷代名家經(jīng)典,題材廣泛,情感真摯,手法多樣,每一篇都值得深入賞析和探究,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只要用心思考,積極探索,就會尋到一條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就能激發(fā)學生熱愛古詩詞,提高學生欣賞古詩詞的能力,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1.由題目入手,打開詩歌內(nèi)容的大門
在學習古詩詞時,學生往往忽略題目,直接從詩歌內(nèi)容下手,殊不知詩歌題目提綱契領,有時不僅概括了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還透露出作者的情感,如陸游的《游山西村》從題目中就可以看出詩歌的內(nèi)容,進而體悟到詩人內(nèi)心的情感?!吧轿鞔濉辈粌H點明了地點,還讓人聯(lián)想到一幅清新明麗的農(nóng)村風光圖。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透過題目就拿到了理解詩歌內(nèi)容和情感的鑰匙,感受到詩人送別時的依依不舍之情。教學杜甫的《望岳》這樣的詩題時,引領學生跟隨詩人的視角去讀詩悟詩,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fā)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學生理解了詩題的作用,就開啟了學詩、賞詩的“第一步”。
2.分析背景資料,理解詩歌內(nèi)涵
傳誦至今的古詩詞,多是詩人有感而發(fā)。詩歌所傳達出的思想情感,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作者的閱歷、際遇及所處時代的氣息,要讓學生正確理解古詩詞的含義就必須對詩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有所了解,這樣就容易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如杜甫((望岳》是詩人24歲時(736年)出游齊趙時所作,又是登臨五岳之首的泰山,借山言志,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將詩人的抱負和理想都含蘊其中。而《春望》作于(757年)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凄涼。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詩人在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不禁觸景傷情,發(fā)出深深的憂傷和無限的感慨。同為杜甫作品,只有了解相關的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感。如王績的《野望》中“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沒有生活閱歷的學生,很難從詩句中看到破敗和悲涼?!澳寥蓑?qū)犢返,獵馬帶禽歸”僅從詩句的字眼本身初中學生很難有孤寂、落寞之感。還有可能感覺到很溫馨呢鈿因此在教學中,先讓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際遇及創(chuàng)作背景。學生如果不了解王績在隱居之時,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的情形,就很難賞析詩句中真正的情感內(nèi)涵。
在講授《龜雖壽》時,先由學生熟悉《三國演義》故事情節(jié)及人物形象入手,小說中的曹操與歷史上作為政治家、軍事家、詩人的曹操,形成強烈的反差,從而激起學生學習這首詩歌的熱情。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熟悉詩歌的寫作背景,理解作者對人生和事業(yè)的專注,從而真正品味到詩人的博大情懷和雄心壯志。
3.巧抓意象,把握情感
詩是意象的藝術,古詩中每一個玲瓏剔透的意象都凝聚著詩人的智慧,因此意象是鑒賞詩歌的切入點,也是解讀詩歌的重要突破口。古詩詞中作者通常借助意象抒發(fā)情感,多個意象連接起來就形成意境。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提到“枯藤”“古道”“西風”等悲景意象,就構(gòu)成了一種悲涼荒寂的意境。詩的意境就有了,詩人的情感也就呼之欲出了?!八擅分窬赵⒏邼崳柙峦醒慵泥l(xiāng)思。杜鵑鷓鴣啼凄凄,梧桐葉落透悲意。別時長亭柳依依,落花流水傳愁緒……”朗朗上口的意象歌,讓學生牢牢的記住了古人意象所傳達的情感。如學習李煜《相見歡》時,學生們一下子就抓住“梧桐”這一意象,深刻體會到南唐后主李煜成為階下囚時,那種來自心靈深處亡國之后的悲涼。學生們隨著對古詩詞的積累,老師在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巧抓意象,并分類理解其特定含義。如離別類:月亮、鴻雁、柳、芳草、燕等;悲情類:梧桐、烏鴉、杜鵑、猿等;再學到崔顥的《黃鶴樓》時,學生就能輕松的抓住“芳草”這一意象,理解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4.從煉字和手法的角度,品析詩詞語言
古詩詞的魅力之一就是用精煉含蓄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情感,古人最講究煉字。我們耳熟能詳?shù)馁Z島“推敲”美名,后又有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一“綠”之春。我們在講授詩詞時也要注意煉字,這樣有利于學習語言、積累語言,更有助于情感的表達。如“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一個“隨”字化靜為動,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xiàn)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一個“人”字,力透紙背,形象生動寫出了氣勢的博大,充分表達了詩人的萬丈豪情,充滿了喜悅和昂揚的激情。高度凝煉的語言,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瓣庩柛罨钑浴敝校粋€“割”字,恰當?shù)孛枥L了泰山的高峻奇險,體現(xiàn)出杜甫造語煉字精雕細刻、語不驚人誓不休的特點。
詩歌的語言美,還體現(xiàn)在多種手法的運用上,除了比喻、擬人、夸張、對仗等,還要讓學生通過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走進作者的世界,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的“直“與”圓“達到煉字的最妙境界,教師可以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盡情想象大漠雄奇壯闊的意境美,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達到與詩人心靈的對話。
古詩詞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板塊,也是中考語文題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作為語文教師有責任把這些經(jīng)典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必將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于海梅.“生命語文”觀照下的高中古詩詞教學[D].遼寧師范大學,2015.
[2]趙穎丹.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探微[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6).
[3]張艷芬.探索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J].學周刊,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