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蓓藝 趙亮
摘要:運算視覺設計是指運用計算機編程軟件來進行視覺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種設計方式。本文通過分析近十幾年來國內運算視覺設計案例,從表現(xiàn)主題、展示媒介和表達方式三個維度對我國運算視覺設計的特征加以總結。
關鍵詞:運算視覺設計;創(chuàng)作手法;創(chuàng)意編程;互動媒體
運算視覺設計,即創(chuàng)意編程,是人腦思維結合計算機語言的藝術,它的目的是通過計算機的代碼和程序算法來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1]常見的運算視覺設計運用的軟件有Processing、Max、Pure、Data和vvvv[2],常見的運用場景有視覺藝術、裝置藝術、產(chǎn)品設計和商業(yè)廣告,其作品具有重復性、隨機性、標準化、參數(shù)化的特征。
我國藝術家在21世紀初便開始了對運算視覺設計的探索,例如2004上海雙年展上胡介鳴的多媒體裝置作品《向上、向上》。[3]在2005年的“電子園林”國際新媒體藝術展上,大量國內外新媒體藝術作品進行展出,其中不乏各類優(yōu)秀的運算視覺設計作品。隨著十幾年的跨越式發(fā)展,國內運算視覺設計從表現(xiàn)主題、展示媒介到表達方式都形成了其獨有的特征。
一、表現(xiàn)主題
(一)電子音樂現(xiàn)場演奏
運算視覺設計因創(chuàng)意編程所帶來的高度的形式美和強烈的視覺感受,在國內早期被用作電子音樂現(xiàn)場演奏的屏幕背景。如Hibanana Studio在2008年與DJ GEEZER合作的視覺與音樂現(xiàn)場演出便是在新媒體形式下對聲音影像表演的探索。聲音影像表演在音樂與圖像的高度協(xié)同下同時刺激觀眾視覺與聽覺,這一時期的聲音影像表演大多配以強烈的打擊節(jié)奏和快速閃動的幾何圖案,音樂和視頻沒有過多的敘事內容,而是以烘托熱烈的氣氛為主要目的。特別是運算視覺設計作品在此中更處于次要地位,服務于音樂節(jié)奏的高低起伏。
近年來聲音影像表演的形式的得到了更廣泛的發(fā)展,錢泓霖、洪啟樂2016年的作品《PIXEL MATRIX》,其視覺部分由多個不斷閃動的像素矩陣組成,更接近將音樂、裝置藝術與編程的結合的視聽藝術;而洪啟樂的《末梢反饋》《蟲洞穿越》兩部作品反映了藝術家對微觀神經(jīng)和宏觀宇宙的大膽想象,音樂和視覺元素共同服務一個主題,多方位表現(xiàn)藝術家內心對世界的思考。
(二)科技與虛擬世界
科技與虛擬世界主題也是國內新媒體藝術家熱衷于探討并進行創(chuàng)作的主題。林欣2006年的作品《Flower on the lifeline》通過人與機器交互的方式控制屏幕中的花朵的生長與停滯,探討外部干擾對生命的影響,包括對電子生活的影響。她十年后的作品《有風的空間2》認為虛擬的空間是人類欲望的釋放地,是心靈物化的一種表現(xiàn),在沒有壓力的數(shù)字領域中無拘無束的人是更為真實的真實。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科技的進步,虛擬世界一步步蠶食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更多的藝術家對于科技與人的關系看法開始帶有不同程度的消極色彩。鄭達2010年的作品《短信——入侵計劃》中參與者用手機發(fā)送短信,內容會在大屏幕上迅速復制和傳播,帶來視覺上的壓迫感和信息的放大。而新的短信會快速覆蓋原來的短信內容,再形成矩陣的海量信息,循環(huán)反復,源源不斷的信息會像蝗蟲一樣四處撲面而來。
UFO媒體實驗室2016年的作品《浮島Floating Island》重點探討了虛擬與現(xiàn)實的關系,作品將光影投置在立體的腳手架上,模擬一座處在二維與三維之間的宇宙浮島。腳手架為平面投影增加了空間層次,而投影消解了腳手架的立體感,將這一三維世界中的物體納入二維世界之中。同時,抽象的幾何圖案也消解了腳手架這一人類文明工具的實用意義,虛擬與現(xiàn)實融為一體。而實際上,這個作品僅僅是三維制作的動畫,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觀眾模糊了虛擬與現(xiàn)實之間界限,而似乎人們對空間感官的模糊也司空見慣。
對于科技的思考是國內新媒體藝術家們最為偏愛的一類主題,因新媒體,特別是運算視覺設計藝術特殊的生成和表現(xiàn)手段,對科技的依賴和對新技術的應用使得藝術家產(chǎn)生了更多的體悟,形成了運用科技手段制造的視覺奇觀批判科技對人類產(chǎn)生異化影響的獨特創(chuàng)作現(xiàn)象。國內藝術家尤其聚焦于科技手段帶來的藝術品的“光韻消解”、人倫情感的疏離與漠視與視知覺的模糊抽離,認為科技作為工具逐漸侵蝕人類世界并成為主體。正因為運算視覺設計的代碼屬性使其作品在這類題材的表現(xiàn)上極具說服力,形式和主題的矛盾與碰撞更加引人深思、耐人尋味。
(三)傳統(tǒng)文化
近年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外在形式和精神內核的挖掘隨著文化自信的覺醒逐漸體現(xiàn)在視覺運算設計的作品之中。2016年王文聰、張暉、宋存明的作品《纖.緣》通過光纖中流動的光組成了佛陀的形象,并把交互點與絲綢之路的節(jié)點結合在一起;2018年 PinkMoney的《混合園林 REMIX GARDEN》將城市形態(tài)通過藝術手段形成“混合園林”中的具體元素,如同假山、花草、小橋、亭臺樓閣,作品色調也采樣了中國傳統(tǒng)青綠山水的配色。
二、展示媒介
國內視覺運算設計作品展示媒介不僅僅故步自封于屏幕的展示,還將作品與多種形式的展陳方式相結合。
(一)投屏展陳
2007年中國美術學院新媒體系(原)、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圖形圖像研究所就通過作品《Particle Vortex 粒子漩渦》將投屏和真人表演相結合,龍卷風一樣旋轉的金黃色粒子以舞者動作的造型出現(xiàn)。藝術家施政的《Offset》《embers》通過幾個不同維度上的巨幅大屏展示,讓觀眾產(chǎn)生沉浸式的觀展體驗。Grado的《Foldding》將作品投影于擁有鉆石一樣的幾個切割面的椅子上,形成了三維空間上的觀看體驗。劉毅的《回音壁》的展示媒介是建筑外墻表面,矩形墻體被投射上絢爛多彩的燈光,再伴隨著獨特的韻律與節(jié)拍開始跳動,使作品有了更加恢宏的表達效果。
由以上案例可以發(fā)現(xiàn),藝術家們從單純的平面投影逐步轉向了立體投影、多維度投影、建筑投影,以充分體現(xiàn)運算視覺設計藝術的形式美,炫彩奪目的視覺效果使觀眾仿佛身臨其境,從而更加深入的思考作品所表達的主題。
(二)網(wǎng)頁
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和使用門檻的降低使得藝術家們可以使用網(wǎng)頁的形式讓世界各地的人們觀看到自己的作品,曹雨西的《千里江山圖》便是應用網(wǎng)頁的形式對北宋時期王系孟的同名作品《千里江山圖》的進行解構和重組,其畫面的的拉伸程度則取決于實時抓取的霧霾數(shù)據(jù)播報。
(三)APP
移動終端廣泛普及,藝術家們與時俱進也退出了APP形式的作品,鄭達的《驅人器》APP是以高低音頻的聲音為主的聲音互動裝置,通過將高頻音視覺化,切換音源的同時界定出人群的區(qū)別,在看似悄無聲息中,人群已被劃分出了年齡、階級。
三、表達方式
(一)互動式
互動式是最早出現(xiàn)的表達方式,早在2005年在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舉行的“電子園林”國際新媒體藝術展上便出現(xiàn)了互動式的新媒體作品,《電子游魚 F12》通過分析參與者影子的位置,來實時控制虛擬的游魚與觀眾進行互動。同類型的裝置在如今仍舊經(jīng)久不衰,在2018年深圳設計周,入口裝置可以實時捕捉觀眾的圖像并通過計算形成多個抽象立方體組成的人物形象,并顯示在幾米高的大屏上,吸引了觀眾排隊參與體驗。
(二)沉浸式
沉浸式也是近年來國內運算視覺設計藝術家們喜愛的表達方式,它通常與多維度超大屏(包含地面、頂部和四周的合圍屏幕)、白噪音式抑或神秘悠遠音樂、迷幻而斑斕的視覺形象相結合,以表現(xiàn)科技或是宇宙、生命等宏大的主題,這也是視覺運算設計商業(yè)化作品最常用的表達方式,如wonderlabs為上海世茂外廣場設計的“潮年幻境”沉浸式互動體驗。
(三)劇院式
劇院式通常將真人表演與視覺運算設計相結合,以強烈地傳達出藝術家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如UFO媒體實驗室的作品《ASDICON 3.0》藍色的不停旋轉的粒子投影在表演者身上,表演者不停地追尋著氣球所代表的意向,但氣球不斷掙脫,最后氣球飄遠,表演者歸于沉寂。
(四)敘事式
敘事式的運算視覺設計具有獨特性,其作品本身并不是最后形成的圖像,而是形成最后圖像的過程,如aaajiao在2015年的作品《身影Body Shadow》涉及“操作性影像”(the operative image)的錄影裝置,拍攝了他的進行針灸、以穴位為靈感進行設計、把設計出的圖案文身這一過程,記錄了他對中醫(yī)領域里,討論經(jīng)絡的理論假說“間隙維”的思考。在他2017年的新作《柱》中,他利用proessing在桌面上繪制一座柱,每繪制一塊,就修改一次電腦的系統(tǒng)時間,以此來表現(xiàn)一種無限又有限的矛盾狀態(tài)。藝術家脫離了傳統(tǒng)的應用processing來制造形式炫目的視覺運算作品,而是把軟件當作工具討論身體和媒體交融瞬間的現(xiàn)實心境,作品并不是最后生成的那個柱,而是一次又一次修改時間的過程。
四、結語
近年來我國運算視覺設計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過去藝術家由于代碼寫作的限制,創(chuàng)作形式和創(chuàng)作內容也受到局限。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和設計師不再排斥代碼,充分的運用各類原生編程軟件或專為設計師改良的圖形編程軟件進行創(chuàng)作。正如福樓拜所說“藝術越來越科學化,科學越來越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將在山頂重逢”。另外越來越多的現(xiàn)代藝術館和藝術區(qū)的落成為各類新媒體藝術提供了良好的展示空間和多樣的展示機會,使運算視覺設計作品能夠更好地為觀眾所欣賞。因此,運算視覺設計的創(chuàng)作手法也更為多樣,藝術家從早年簡單的強調視覺和體感的互動型作品,開始對創(chuàng)意編程主題進行了本地化的探索,例如把作品融入傳統(tǒng)文化,或是融入自己對科技、人際關系乃至是宇宙的思考;媒介使用和表達方式也更為多樣,邁入多元的展示和表達的時代。
參考文獻:
[1]溫淏然.創(chuàng)意編程在動態(tài)影像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探索[D].中央美術學院,2017.
[2][美]卡西·瑞斯,[美]錢德勒·威廉姆斯,[荷]LUST設計工作室.形式與編碼[M].魏東,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7.
[3]吳杰.互動新媒體裝置藝術框架設計與案例實現(xiàn)[D].上海交通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