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國宏
“一顆印”
走過全國許多地方,對國內的一些建筑模式非常感興趣,如陜北的窯洞、云貴的竹樓、北京的四合院等,但是筆者最感興趣的卻是昆明一種古老建筑格局:“一顆印”。
“一顆印”,單單聽這種稱謂,就已經讓人產生無限的聯(lián)想和疑問了。在昆明旅游期間,有意識地游覽了昆明地區(qū)“一顆印”集中的地區(qū)。“一顆印”是云南昆明地區(qū)漢族、彝族普遍采用的一種住屋形式,類似于北京的四合院住宅:毗連式“三正四耳”,即正房三間,耳房東西各兩間,有些還在正房對面,即進門處建有倒座。中間為住宅大門,四周房屋都是兩層,天井圍在中央,住宅外面都用高墻,一般無窗,主要是為了擋風沙和安全。整個宅院外觀方方整整,遠觀和俯瞰,均如一塊印章“蓋”在地上,所以俗稱這種建筑格局為“一顆印”。
昆明人就在與現代鋼筋水泥大廈形成鮮明對比的建筑物中,清凈無塵地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筆者在昆明一些老街巷游覽時,感覺昆明人一度懷有矛盾的心理:一面承接著洶涌而來的現代社會發(fā)展浪潮,興建了好多現代商貿建筑;一面又眷守著祖宗留下來的“一顆印”,遲遲不肯丟棄。比如東寺街,20世紀這里還是一片“一顆印”建筑,但隨著近年來城市的發(fā)展,原來的老建筑消失在現代繁華的商貿區(qū)影子里。望著鱗次櫛比的商鋪和熙熙攘攘的人流,老昆明心里有一種說不清的復雜滋味。
值得欣慰的是,筆者在昆明市內的順城街,看到了很多“一顆印”老建筑。此時游客稀少,正適宜筆者慢慢地欣賞和品味。信步推開一棟院門,探尋“一顆印”的奧秘。院主人是位穿著藍衣、噙著長煙桿的老者,老人家聽說我對當地的建筑模式頗感興趣,便熱情地領我到每個屋子轉一轉,同時介紹一下家里各種建筑構件的文化背景。這是一棟傳統(tǒng)的“一顆印”,建筑格局采用的正是“三正四耳”:三間正房。整個院落坐北朝南,門內有門,大門照壁上方殘留著彩畫,依稀可辨是“松菊梅蘭”。跨過高高門檻走進院落,迎面正中央是院中的“天井”,井臺四周砌有條石且鋪有石板,多年的風雨侵蝕,使條石和青石板上長滿了青苔,光滑反光。廊階下鋪的均是青石板,約為長4米、寬1米。院子是兩層穿斗式木結構小樓。正房底層中央一間是“客堂”,專為用來接待客人用,左右為主人的臥室;東西兩側為耳房,耳房底層分別是廚房和豬、馬牲畜欄圈。樓上正房中間是祭祀祖宗的“祖堂”,其余房間供住人和儲存糧食等。堂屋門前很多掛有木匾,雕刻非常精美,有人物、花鳥,也有一些漢字,但由于年代久遠,已辨不清字跡。走進屋內,地面鋪著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筑就的“三合泥”,平整、光亮、不打滑,涼爽、結實、不潮濕。廳堂、居室的門雕、格扇、欄桿制作工藝均非常精巧,圖案豐富,寓意“福祿壽禧、封侯拜相”。
坐在天井當院,看到正房和耳房面向天井的方向,都挑出了“腰檐”——剛才看得粗略,沒有注意:正房的“腰檐”稱作“大廈”,耳房的“腰檐”和門廊的“腰檐”稱作“小廈”。大小廈是連通的,便于人們雨天穿行而不會被淋到。整個院落房屋高,天井小,大小廈深挑,可有效避免強光直射。而正房和耳房的雙坡頂設計,則有利于防風、防火、防盜,外墻高聳,遠觀恰如歐式城堡一般!聽罷老人一介紹,我更加深深嘆服于昆明人的精巧與智慧了!
在昆明小住的日子里,筆者又到回民街轉了轉?;孛窠謨鹊暮芏嗬箱佔舆€是過去的老樣子,沒有受到現代社會的沖擊。臨街院落的“一顆印”建筑也有一些,從街上走過,各式各樣的雕花木窗映入眼簾,我很喜歡這種因歲月的剝蝕而顯出的滄桑感,它至少是一種文化的古老印記。在回民街遇到一位中年人,他正在裝修家中的老房子。他說他收購了一些老式門窗等建筑物,來裝修他們現在的老房子。他說,這里是他們世世代代的家,不管社會如何發(fā)展,他們自己不能丟了自己的根呢!老哥的話說得很樸實,我聽出了話中的隱義:廝守固有的民族文化,讓它消失得盡可能地慢一些、慢一些!
“一顆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