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棟強
教學設計
“杠桿”在蘇科版《物理》教學內(nèi)容中是一節(jié)承上啟下的課,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需要依托以前所學的力學知識開啟學生對簡單機械的認知,還需要引領學生的思維變遷,為后續(xù)的功、能、功率的學習打下思維基礎。為此,筆者在此通過問題和問題鏈的形式,引領學生突破思維瓶頸。
興趣是第一要素。在課堂一開始,為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筆者為學生準備了豐富的工具。如圖1所示,讓學生用這些工具試著把圖釘拔出,并通過以下問題激發(fā)學生興趣,激勵學生參與。
圖1
問題1:你能徒手把這枚圖釘拔出來嗎?
學生迫不及待地想徒手把這枚圖釘拔出來,在碰壁以后,又異口同聲地回答“不能”。此時的參與興趣已經(jīng)被調(diào)動起來了。
問題2:你能用桌面上的這些器材把這枚圖釘拔出來嗎?
部分活躍的男生大聲喊出“能”,并躍躍欲試。此時的參與度再次被提升,幾乎將學生的興奮度調(diào)至最高。
問題3:我們一起來比一比,看看哪一組的方法多,再比一比哪一組的方法最巧妙、便捷,然后再派學生上來展示。
這一個問題的出現(xiàn)一方面平抑部分學生過度的興奮度,另一方面也將學生的興奮點轉移到對問題的思維中。學生思考的不僅是將圖釘拔出,還要運用更多的方法拔出來,并思考哪種更簡便、實用。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3個問題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步步深入,還能此起彼伏,將興趣慢慢引導到思維深處,為后續(xù)活動開展和思維深入奠定了基礎。
體驗是為了建構學生對杠桿的初步認知,而為了讓學生對杠桿有更深的認知,我們需要對此進行追問,問題將成為啟發(fā)學生思維的紐帶。
問題1:通過剛才拔圖釘?shù)倪^程,你發(fā)現(xiàn)了這些工具本身都有哪些共同的特點?學生回答:硬的、長的、直的。針對這些回答,我們可以以追問的形式來激發(fā)學生思辨。
追問1:都是直的嗎?
生:不一定。
追問2:都一定很長嗎?
生:不一定。
追問3:但是,這些工具肯定都具有什么特征?
生齊聲:硬的。
師:所以我們可以將剛才的這些特點,用“硬棒”來描述。(畫一個硬棒,為了研究方便我們把它畫成直的,如圖2所示。)
圖2
問題2:這些硬棒在拔釘子的過程中都是怎么運動的?
生1:轉動。
生2:畫圓。(一邊說一邊比畫著。)
追問1:轉動時,是繞什么轉動的?再試一下。
生:繞一個點在轉動。
追問2:這個點動不動?
生:這點不動的。
追問3:這個棒的轉動是否需要力的作用?
生:需要一個力施加在這個工具上才能轉動。
追問4:轉動的過程中有沒有力在阻礙這根棒的轉動?
生:有。
追問5:這兩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嗎?各具有什么特點?
生:不同。它們使這根硬棒向不同方向轉動。
學生的思維隨著教師的不斷追問,開啟了自相碰撞。比如,這些工具到底是不是直的?到底是怎么轉動的?這些思辨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發(fā)散得更開,讓我們所需要解決的問題也豁然開朗。在追問的過程中,教師順應著學生的回答生成相應的概念,即“在力的作用下繞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稱之為杠桿”,其中支點、動力、阻力這三要素也一目了然,而教師也在相應的區(qū)域板書新的內(nèi)容,如圖3所示。
圖3
力臂概念的理解在本節(jié)教學中是一個難點。雖然在蘇科版等多個教材中,力臂的引入是直接給出的,然而力臂的存在價值及其物理意義卻是不可忽略的。但是,鑒于課堂時間的限制,我們在力臂的詮釋過程中又不能花費太多的時間。因此,筆者采用實驗與問題相協(xié)調(diào)的方式,同步推進,以此橋接學生的思維盲點,讓學生明白有這么一個物理量,在今天的學習過程中,有其特定的價值與意義,并為后續(xù)的學習奠定基礎。
演示1:如圖4所示,在力F1的作用下,杠桿處于靜止狀態(tài),并告知學生,當杠桿處于靜止或者勻速擺動狀態(tài)時,我們稱杠桿處于平衡狀態(tài)。
演示2:水平向右移動處于A位置的彈簧測力計,移至B位置時,發(fā)現(xiàn)F1變小了。
圖4
問題1:哪個物理量的改變導致F1變小的?
生: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發(fā)生改變而引起的。(學生一邊比畫,一邊回答。)
問題2:很好,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我再試一次,你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教師邊提問,邊將彈簧測力計移到如圖5所示的位置。)
圖5
生:此時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沒有發(fā)生改變,但是F1的大小卻發(fā)生了改變。
問題3:這現(xiàn)象又說明了什么?
生:不是“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發(fā)生改變而影響F1的改變的。
此時,教師無須再花太多的時間去讓學生思考具體是哪一物理量在影響F1的改變,而是讓學生深刻感受到,這里存在一個物理量影響著F1的改變,對杠桿的平衡有著一定的影響,其意義與價值已經(jīng)成為學生的共識。此時我們只需要將彈簧測力計再次旋轉至圖6所示的位置,發(fā)現(xiàn)F1的大小再次和圖5所示一樣。此時教師就可以直接追問學生:你們發(fā)現(xiàn),這里是不是有一個物理量才是真正影響F1大小的?它不變,F(xiàn)1就不變。在得到學生一致認可后,可以再告知學生什么是力臂。教師為此在板書上畫出動力臂和阻力臂,如圖7所示。
圖6
圖7
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在開展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參與探究的積極性不僅來自表象豐富多彩的實驗活動和體驗,還來自深入其中的思維之旅。在實驗體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融合問題來精準啟思的對話,將深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激情,為深入有效的探究提供無窮動力。筆者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采用“練、問”結合的方法,以此開啟探究之旅。
練習:如圖8所示,請你作出杠桿AB所受到的阻力和動力臂。
本題的練習從多個角度考查學生對杠桿五要素的理解。如力臂,此圖中它可以明顯區(qū)分“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和“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學生通過作圖和對比,進一步理解力臂的概念。而作出阻力,也是本題的一個易錯點,凸顯了阻力和動力的作用點都是作用在杠桿上的。
圖8
教師將如圖4、5的實驗再次呈現(xiàn)給學生,并結合以下問題開啟學生對實驗細節(jié)的再次思考。
問題1:彈簧測力計從A點移到B點,此時杠桿仍然平衡嗎?
問題2:彈簧測力計從A點移到B點,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F1變小,你覺得是什么原因引起F1變化的?
問題3:彈簧測力計由圖4所示的位置旋轉到圖6所示的位置,此時F1再次發(fā)生變化,你覺得是什么原因?
問題4:由圖4到圖5,再到圖6,大家再仔細對比一下彈簧測力計F1的變化情況,你覺得要保持杠桿平衡,我們需要涉及哪些物理量?請你猜想,這些物理量之間應該滿足什么條件?你準備怎么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教師將演示實驗再次呈現(xiàn)給學生,并放慢實驗變化的過程,通過問題開拓學生的思維深度,引領學生通過觀察與對比、分析與思考,明確探究的方向,鎖定探究的策略。而教師則是將探究的細節(jié)作為信息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注意探究的細節(jié),并進行實驗探究。等實驗數(shù)據(jù)收集齊全后,再引導學生生成 F1·L1=F2·L2,并在圖6的基礎上生成如圖9所示的板書。
圖9
在學生實驗結論得出以后,我們還需要學生再結合整個實驗操作的細節(jié),分析實驗細節(jié)操作的原因,啟發(fā)學生結合已有知識與技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整個思考剖析過程,我們還是要還給學生的,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儲備,結合問題的方向,一一剖析實驗細節(jié)。
問題1:杠桿處于如圖10所示的位置靜止,杠桿此時是平衡狀態(tài)嗎?
圖10
問題2:此時杠桿的重心偏向哪里?
問題3:如果進行實驗探究,在這個杠桿兩端分別掛鉤碼、拉彈簧測力計,你覺得有幾個力要讓杠桿轉動?
問題4:為此,你覺得該怎樣避免杠桿自重對實驗的影響呢?
問題5:在每次實驗中,都要用彈簧測力計拉動杠桿,使杠桿重新處于水平位置平衡,你覺得這樣做又是為什么?實驗測量中能否再旋轉平衡螺母?
這些問題配合適當?shù)膶嶒灱毠?jié)再現(xiàn),讓學生重溫細節(jié)操作的關鍵所在,真正通過問題再次提升學生實驗設計和分析的能力。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班級,我們可以直接呈現(xiàn)以下三個問題,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討論來達成。
問題1:實驗時,先調(diào)節(jié)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是為什么?
問題2:在每次實驗中,都要用彈簧測力計拉動杠桿,使杠桿重新處于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又是為什么?實驗測量中能否再旋轉平衡螺母?
問題3:完成第一次實驗數(shù)據(jù)采集后,你能否根據(jù)這組數(shù)據(jù)得出實驗結論?為什么?
在此教學過程中,我們結合教學內(nèi)容,通過問題引領、實驗體驗等形式,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動力引領到教學活動之中,讓學生因為體驗而深入其中,因為問題而有的放矢,因為對比和總結而豁然開朗,以此達成情與智的并駕齊驅,而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也在活動參與中得到實實在在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