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教學設計的原則;教學設計策略;教學設計的愿景
所謂“課堂教學設計”,是指依據一定的教學目標預先制定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活動過程,包括選擇恰切的教學內容、安排合理的教學順序等設計活動。是否為高效的語文教學,取決于教學設計的水平,包括實際操作中對于生成性問題的靈活處理等等意味著執(zhí)教者專業(yè)素養(yǎng)的各項能力,但是,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預先的”教學設計。這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探尋科學、合理、高效的教學設計,最大化地實現文本的教學價值,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和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
怎樣才能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以提高呢?筆者認為,關鍵在于一線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從單一地分析文本到利用文本幫助學生發(fā)展,尤其是幫助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方面的發(fā)展。并將這種理念貫徹落實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把每一堂課、每一個文本的學習都納入到“發(fā)展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整體架構中,從而組織合理恰切的課堂(乃至課外)語文學習活動。
其次,高效的語文教學設計要力圖為學生設計更多更好更合理更科學的“聽說讀寫”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更多的實踐中品味、摸索語文運用規(guī)律。語文課要有點“實際操練”的意識,要設法讓學生在實際操練中逐漸習得這種技能。所以,教師要學會“少講”,學會“精講”,學會用最儉省的文字傳達最多的信息,努力找到最值得也最需要講解之處,在課堂上要敢于、要舍得給學生“語文實踐”的時間和機會。
所謂“不同的藝術形式有不同的藝術規(guī)范”,簡單說來,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文學體裁有其不同的藝術規(guī)范性,解讀不同體裁的文本,要有不同的閱讀期待和解讀標準。不能削足適履,勉強行事。
在一位教師的公開課上,聽講紀昀記事錄的《河中石獸》,教師主要的精力用來引導學生分析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筆者認為這一套話語體系不是很適合這篇文章。雖然“河中石獸”的故事中確實有“講學家”和“老河兵”兩個不同的人物,他們也都有一個傳神的“笑”字,但他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小說中人”,他們只是“符號人物”,沒有性格的豐富性,更談不上性格的發(fā)展變化,他們只是“類型化”的人物,人物的設置只是為說理而服務,他們的出現只是代表了某一種是否“據理臆斷”的做法,作者記下他們的看法只是為了告訴讀者凡事不可據理臆斷的道理。應該按照記事錄的形式規(guī)范來解讀文本,“豈能據理臆斷歟”。
“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是小說的三要素,要研究“小說”這種文學體裁,必須從此門徑入手。散文與小說雖然有一致性,至少從形式上都是“散句”而不是“詩句”,但是散文,即便是敘事類散文,也不能按照小說的要素來研究它的藝術規(guī)律。散文要關注作者的情感線索以及特殊的個性化的情感體驗。
“詩歌”這種藝術形式要求我們更加關注它的意象、意境、節(jié)奏的起伏變化等專屬于詩歌的藝術規(guī)律。
既然如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之初就應該根據文本的藝術形式確定研究文本的方向,確定引導學生課堂學習的方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以《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課文為例,選文是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長篇小說《城南舊事》的最后一部分。教學設計要遵循小說的特點,這是一篇現代長篇小說,小說從整體上立足于“現在時序”(即“畢業(yè)典禮”那一天)的敘述,提供了“進行時”的某幾個時間點(或時間段):“等待畢業(yè)典禮”“畢業(yè)典禮的開始(鐘聲敲響)”“畢業(yè)典禮的過程”“畢業(yè)典禮結束后趕快回家”。而文本更“注重對人物情緒、心理的表現”,外顯形式則是在每個時間點(或時間段)插入大量的對往事的回想。“在禮堂等待”時因為衣襟上的夾竹桃而回想去醫(yī)院探望爸爸的情形,回想起六年前因賴床受懲罰的情形,還有后來爸爸親自給女兒送來夾襖和錢;因為“鐘聲敲響”而想到爸爸不會來,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不能料理花,想到爸爸愛花的情形;由“畢業(yè)驪歌”而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回想父親讓自己闖練給日本的叔叔匯款的事情。直到最后,看到滿院稀零凋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感到自己突然長大了,因為爸爸的花兒落了,爸爸的生命也“凋謝”了,而自己一下子變成了小小的大人。在那一瞬間,她領悟到隨著童年的失去,這些生命中的人也都漸漸離開了自己。小說就是以此來“表現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特殊心態(tài)”的。
怎樣用最節(jié)省的方式,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讀懂和讀出以上文本分析結果呢?我設計了填表格的方式。
這樣就能幫助學生快速梳理文章的線索和內容。在此基礎上,再結合表格的結構引導學生分析和理解這篇小說的手法——為了作品意義的表現,而不僅是為了敘事的方便,“敘事順序”成為整體設計的一種重要手段。最后拓展遷移到寫作中,引導學生借鑒這種寫法,拉長故事時間,在短暫的時間內插入大量回憶性內容,從而豐富文章的內涵。
合理高效的教學設計是學生課堂學習高效的保證。在尊重作者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對“文本”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設計出科學的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課堂學習活動方案,才能保證學習主體(即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
遵循藝術形式的內在規(guī)律,讓我們的教學設計成為針對“一類”文章的設計,而不僅僅是針對“一篇”文章,這確實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在此基礎上,借鑒“變易理論”的聚焦原則,在文本的關鍵屬性或核心價值之處,運用“文本改造”的方式,改寫成與原來文本的表達形式形成“鮮明對比”的“變易文本”,引導學生對比閱讀,從而發(fā)現文本特殊的藝術價值和規(guī)律。
這種“變易文本”的設計可以是針對文本整體構思的“大改造”,也可以是針對文本某個局部或某個細節(jié)的“小改造”,大到謀篇布局,小到詞語辨析,都可以采用“此種表達樣式能否用彼種表達樣式‘替換”的提問來引導學生思考。
學習《阿長與〈山海經〉》一文,這篇回憶性散文是魯迅先生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回憶了童年時的保姆長媽媽給自己買《山海經》的往事,表達了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文章情感的表達比較含蓄,初讀時可能會被魯迅先生調侃幽默的語氣迷惑,因為魯迅和盤托出的是一位“俗氣”“迷信”“愚昧”的女工形象,她睡姿不雅,喜歡嘁嘁喳喳地傳閑話,多的是封建迷信的繁瑣規(guī)矩,愚昧地相信女人們脫光褲子站成一排就能阻止炮彈的發(fā)射,而且以此“嚇唬”孩子,所以魯迅先生調侃地笑說那時簡直以為她有“偉大的神力”。但是到此文風一轉,寫到了一位叔祖“惹起”了童年魯迅對《山海經》這本書的無限渴慕,以至于到處找、到處問,而沒有一個大人(包括他自己的父親母親)關注過他的這種精神需求,只有長媽媽“能夠做成功”“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利用“告假回家”的四五天功夫,給魯迅買回了“有畫兒的‘三哼經”,這讓魯迅非常感動。所以文章結束時,魯迅先生補充交代了長媽媽的不幸,并深情呼告:“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
這篇文章可以聚焦在文本的“先抑后揚”上,但是經過認真研讀,認為這個還屬于“顯性信息”,即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的內容。而文本中大量“閑筆”的存在可能會被性急的學生們忽略:比如,為什么要花大量的筆墨交代叔祖及其太太,為什么還要寫自己在后來“更其搜集”的那些“繪圖的書”。這些問題,在常規(guī)設計中可以用以上提問的方式進行,但是,如果運用改造過的“變易文本”與原文進行比較,就會在比較中讓學生對這類疑難問題理解得更為透徹。
在語文教學中,確實存在某種思維定式,那就是選入教科書中的文本都不容置疑,教學設計時會有意無意地圍繞著“大唱贊歌”的方式,有時我們會壓抑自己初讀的感覺,把那一點點懷疑的火花強行熄滅,繼續(xù)向權威者的“分析”低頭,讓別人的思想在自己的頭腦中任意馳騁。
筆者不是盲目的反對“所有”的“認同”,而是說有時候難得的遇到一種“有縫隙”的文本,教師可以利用這種機會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培養(yǎng)學生敢于“大膽質疑”,并學會“小心求證”。
以學習《唐雎不辱使命》為例,“唐雎使秦”故事中的人物理解不是難點,因為他們不能算是“個性人物”,只能算“類型人物”,雖然有神情、動作、語言的細節(jié)支撐,但分析和概括出來并不難。所以筆者的教學設計并不以此為研讀的重點。
試想,一個“五十里”的彈丸小國,即便在朝堂上依靠唐雎的個人能力和個人魅力捍衛(wèi)了國家主權和尊嚴,但是按秦國與各諸侯國的外交習慣乃至戰(zhàn)國時代的“誠信度”,出去沒“五步”,估計他就得“伏尸”了。這里明顯讓人感覺不可信。所以,在本文教學設計中,我把質疑“挺劍而起”這一細節(jié)的真實性作為重點,將文本“利用”或者說“使用”成激活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之健全人格的語言材料。
通過層層鋪墊的設問和引導,讓學生明白了:“唐雎之所以能夠不辱使命,其關鍵是義正詞嚴和“挺劍而起”。
一線教師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課堂,課堂教學的藝術魅力值得教師終生追求,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的教學規(guī)律、進行的教學設計也許更真實、更科學、更有意義。
參考文獻:
[1]范井軒.文化意識引導下的高中語文教學策略[J].語文教學之友,2019,(7).
[2]孫紹振.文學性講演錄[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張星玥(1996—),女,內蒙古師范大學青年政治學院在讀,主研方向為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