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暴力婦女抵抗家庭暴力所形成的各種罪過不斷增加。由于在家庭暴力的特殊環(huán)境中,暴力婦女抵抗家庭暴力的難以被認為是合法的辯解。司法實踐中的過度量刑既不契合大眾的正義感觸,也不契合公正與人民的利益。在今日的司法實踐中,在家庭暴力案件中,構成暴力犯罪的一方經常因蓄意殺人或故意傷害而被判刑和判刑。在刑法范疇,對于這些主體是否都適用于此類指控和量刑標準,存在不同意見。因此,本文對此問題進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可行的建議,希望能為未來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 家庭暴力 以暴制暴 正當防衛(wèi)
作者簡介:臧萌,天津市西青區(qū)人民檢察院,辦公室干警。
中圖分類號:D92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099
正當防衛(wèi)作為國家賦予公民的一種權利,在實踐中被廣泛用于在面臨緊迫不合法侵權時制止不合法侵權。但是,當合法的過防和家庭暴力相結合時,他們將面臨新的困難和使用困難。 家庭暴力是家庭內部的暴力行為,這種行為給受害婦女造成了嚴峻的身心傷害,并對其他家庭成員產生了不可磨滅的負面影響。它甚至直接影響到家庭調和與社會穩(wěn)定。
(一) 家庭暴力概述
歌德曾經說過,“和平的暴力有兩種,即法律和禮儀”。家庭暴力作為當前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違背了法律和禮儀。由于經濟和文明要素的影響,不同國家對家庭暴力的界說不同。加拿大將家庭暴力界說為“使用罪犯的肋骨,優(yōu)待,懶散或疏忽來危害受害者的心思和身體完整性或其權力,安閑和情感的行為?!薄睹绹彝ケ┝藴史ā芬?guī)定,家庭暴力是對成員的暴力行為。家庭成員,并對他們形成身體損害或驚駭。2001年4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修正案》實施后,“家庭暴力”一詞在我國法令中初次出現(xiàn),其中第3條明確禁止家庭暴力。我國的反家庭暴力法于2016年3月1日開始生效,它將家庭暴力界說為毆傷,綁縛,摧殘,束縛個人自由以及家庭成員常常遭受威嚇所形成的身心傷害等違法行為。
(二)“以暴制暴”的特征
1.對象的特殊性
“以暴制暴”只針對對自己實施暴力的另一方,而不是針對社會上的其他人和一般的暴力。家庭暴力的肇事者是違法行為的僅有目標,也是此類案件的僅有受害者。在“暴力損害”案件中,犯罪者通常會一次造成嚴重傷害和逝世。意圖是完畢長時間家庭暴力的苦楚,因此再犯和個人危險的或許性十分低。
2.行為被迫
“通過暴力操控暴力”的行為可以被描繪為家庭暴力的“倒置”。家庭暴力受害者的身份已經變成“暴力操控暴力”的行為者的人物。長時間的家庭暴力使受害者形成一種十分特別和敏感的心思狀態(tài),他們的嚴重情緒使他們如受驚的鳥一般,他們應該始終警惕的家庭暴力行為。在暴力循環(huán)中,犯罪者和受害者一向處于不斷的互動關系中。每一次家庭暴力,毆打,優(yōu)待和其他行為無疑都會促進暴力加暴力的發(fā)展進程。
(一)傳統(tǒng)觀念束縛
家庭暴力一直歸因于家庭自治范疇。遭受家庭暴力的婦女一般期望經過寬恕和忍耐來影響她們的老公并修復破碎的家庭關系。這種惡性循環(huán)在實踐中默許了家庭暴力。在家庭暴力的暗影下,受害者遭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和身體創(chuàng)傷,在必定程度上失去了正常的生活狀態(tài),具有敏感和脆弱的性情,并逐步崩潰。
(二)公力救濟缺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和操控家庭暴力法》規(guī)定了行政干涉、社會干涉、民事干涉和刑事干涉,以樹立嚴格的網絡來避免和操縱家庭暴力。作為一項關于標準家庭暴力的特別法令,該法令仍處于起步階段,尚未正式實施,在實踐中依然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
(一)家庭暴力中“以暴制暴”的刑法現(xiàn)狀
受害人的過錯并未被界說為量刑的法律環(huán)境,而是作為量刑的自在裁量的狀況,這是間接的總結。量刑的自在裁量權源于刑事政策或立法的能量,往往是司法實踐和審判經歷的總結。他們還能夠依據(jù)刑法的一般規(guī)定擴展相關的準則和規(guī)定。 《刑法》第5條和第61條的準則性規(guī)定為受害者的過錯提供了法律依據(jù)和自在裁量權。此外,“受害者過錯”的概念只能通過《刑法總則》關于法律保護規(guī)范的規(guī)定來清晰反映出來。但是,應該著重的是,這種不合法侵權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量刑受害者的過錯,而是廣義上受害者徹底過錯的一種特別方式,反映了消除受害者過錯的影響。
(二)“以暴制暴”的立法問題
1.防衛(wèi)起因及時間條件過于呆板
針對“持續(xù)”和“不合法侵權”的防御行為契合合法防御事業(yè)的要求。理論界對于什么構成不合法侵權存在爭議,爭議的主要內容是它是否包括“一般不合法行為”。筆者以為,法令辯解中“不合法侵權”的要求應包括一般違法行為。只需法令不允許侵權,侵權行為的合法權益就可能受到侵害。為了避免這種侵權,侵權的目標有權采納維護舉動,應當在法律之層面上予以承認和必定。至于家庭暴力,中國的刑法明確規(guī)定這是一種不合法行為。
2.防守的約束過于嚴格
就法律之維護的要素而言,維護的約束也是一個關鍵問題。我國現(xiàn)行的刑法規(guī)定具有法令依據(jù)的抑制要素,但現(xiàn)行之規(guī)定相對含糊,易于適用。辯解人很難確認如安在合理范圍內以及如安在不超出法令約束的情況下“正義”阻撓不合法侵權行為。特別是在不合法侵權的情況下,辯解人的心態(tài)將處于非常緊張的狀態(tài),并且可能無法按預期采納適當?shù)木S護措施。假如它超出了刑法的限度,就意味著它不能構成合法的理由,而是一個過火的理由。
(一)增加家暴中婦女正當防衛(wèi)新的司法解釋
傳統(tǒng)的合理防衛(wèi)理論設定了嚴厲的要素,以防止濫用合理的辯解,從而影響規(guī)則法律的公正。在家庭暴力中應用合理防衛(wèi)理論應體現(xiàn)出家庭暴力的特殊性,關注受暴力傷害的弱勢婦女,并考慮到共同的心理特征以及家庭暴力的嚴厲性及一定的風險結果。我國現(xiàn)階段的意見規(guī)則只是在當前合法防護理論的前提下的家庭暴力規(guī)則,這意味著大多數(shù)“暴力控制暴力”的行為不符合現(xiàn)有的合法防護原因,很難被歸類為合法防護?,F(xiàn)在,我國刑法中合理辯解的規(guī)則略有落后,這也使得合理辯解的適用存在爭議和混雜。家庭暴力與傳統(tǒng)的合法防護之間存在差異,傳統(tǒng)的合法防護是根據(jù)雙方力量相等的假設。家庭暴力造成的防護行為是根據(jù)雙方從身體到心理層面的嚴峻不平等。法律應該表現(xiàn)對婦女在家庭暴力中合法辯解的特殊待遇,借鑒國外“受虐婦女綜合癥”的相關理論,對家庭暴力的合法防護進行新的司法解釋,使其適用于家庭暴力。家庭暴力中的辯解合法,也消除了行使合法防護家庭暴力權力的障礙。經過放寬婦女在家庭暴力中適用合法辯解的條件,使其也成為解決爭端的有用措施,在實踐中處理此類案件的基礎,以及進行公正的科罪和量刑。
(二) 拓展防衛(wèi)起因條件
要使家暴中的合理反抗行為歸入正當防衛(wèi),應該放寬防衛(wèi)的起因及時間要件,對于在家庭暴力的前提下發(fā)作的防護行為,允許為他預備犯下或必定犯下的非法侵權行為進行辯解。這樣,即便家庭暴力犯罪者的違法行為沒有實施,但處于預備階段和行將實施階段,由于擔心即將受到暴力損傷,長期以來家庭暴力受害者采取的防護舉動也可以被歸類為合法辯解。擬定這樣一個定義的主要原因是,在家庭暴力的布景下,長期遭受暴力的受害人員如果相對熟悉肇事者的行為和習氣,就會對行將來臨的風險有一定的預警能力。正是由于知曉家庭暴力將會發(fā)生,這將嚴重侵害受害者的權益。為了防止這種結果的發(fā)作,受害人員在即將到來的家庭暴力預備階段進行了必要的反抗,以防止侵害其權力和利益。這種防護性舉動是合理的,應該在法律層面得到供認和保障。將其歸類為合法防護已成為維護弱勢女性受害者權益的有用措施。
(三) 放寬防衛(wèi)限度條件
在許多家庭暴力案件中濫用受害者反抗“暴力控制暴力”,盡管她們可以構成合法辯護,但由于過于嚴厲的防護約束條件,她們也或許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或許使被優(yōu)待的受害者被視為“過度辯護”。筆者以為,在涉及家庭暴力的合法辯護案件中,辯護的界限也應適當放寬,并應仔細判斷“過度辯護”。在家庭暴力中,受優(yōu)待的受害者和肇事者的力氣往往不同,在長時間的暴力環(huán)境中,受優(yōu)待的受害者也大多是慎重的,在典型的弱勢心理狀態(tài)下,有肇事者的恐懼,乃至是肇事者的能力是“夸張”的。因而,在遭受暴力的受害者的叛變和辯護過程中,或許會以為他們沒有足夠的勇氣來完成防護。在這種心態(tài)的控制下,他們在普通人眼中的反抗過程中常常采納“極點”和“過度”的暴力。
家庭暴力的危害不只限于暴力發(fā)生的時期,其結果往往會延伸和開展,甚至或許危害兒童的身心健康,導致暴力手段代代相傳。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暴力控制暴力”與一般暴力不同。受害婦女長期遭受家庭暴力,沒有有用的司法救助。他們別無選擇,只能“暴力控制暴力”。作為肇事者的家庭暴力受害者有嚴峻缺點。嚴峻賞罰家庭暴力受害者,他們幾乎沒有人身危險和再犯的或許性,造成一系列家庭問題。給予他們廣大的待遇契合大眾的品德情感和遍及認可,也能夠實現(xiàn)司法和社會作用的一致。經過擴大無罪狀態(tài)和輕度賞罰標準的一致,筆者期望更多的受害者作為反抗的受害者將得到平等和公平的對待。
參考文獻:
[1]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2]馬克昌.犯罪通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
[3]榮維毅,黃列.家庭暴力對策研究與干預—國際視角與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4]趙秉志.刑法總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5]彭衛(wèi)東.正當防衛(wèi)論[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
[6]馮軍,肖中華.刑法總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7]楊春洗.刑法總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8]陳敏.吶喊:中國女性反家庭暴力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張明楷.刑法格言的展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10]李潔.論正當防衛(wèi)制度在家庭暴力中的突破[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17(4).
[11]李建軍.受虐殺夫引發(fā)的法律問題[J].河北法學,2017(3).
[12]季理華.受虐婦女殺夫案中刑事責任認定的新思考[J].政治與法律,2017(4).
[13]張彩鳳,葉永堯.平等的追求抑或一種新父權——美國女性主義法學視野中的刑事法律改革[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6(5).
[14]趙秉志,原佳麗.對女性“以暴制暴”行為的刑法學思考——基于家庭暴力視野下的思考[J].人民檢察,2017(13).
[15]李春斌.“受虐婦女綜合癥”理論的司法實踐及法官考量[J].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