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長期的實踐中,“口供中心主義”成為偵察機關辦理案件時取證的慣用思維,刑訊逼供現象時有發(fā)生。隨著自白任意性規(guī)則在我國的初步形成,為進一步保障被追訴人的權利,避免無辜者被追究,我國的口供證據補強規(guī)則應運而生。而目前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證據規(guī)則體系中,口供的定義尚不明確,需具體建構口供證據的補強規(guī)則。
關鍵詞 口供 口供依賴 自白任意性規(guī)則 口供證據補強
作者簡介:朱玉婷,貴州民族大學,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050
透過證據法學的發(fā)展史,口供證據深刻的反映出刑事訴訟中國家權力和個人權利的緊張關系。①我國刑訴法及相關司法解釋中明確否定“單依口供定案”以及刑訊逼供,而實踐中刑訊逼供杜而不絕,反映出公安司法機關明顯對口供存有依賴及對非法供述態(tài)度較為寬容。
(一)我國刑事證據規(guī)則體系中的“口供”
證據類型規(guī)定于我國《刑事訴訟法》第50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口供尚未作為證據類型出現。第55條中出現“口供”一詞:“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庇捎谖疵鞔_規(guī)定范圍,通常被認為是“受審者口頭陳述的與案情有關的話”。②學界對口供范圍的定義存三種觀點:一是認為包括供述、辯解和攀供③;二是認為僅限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三是認為包含無罪的辯解及認罪的供述,也是目前的主流學說。
(二)偵查模式奉行“口供中心主義”
“口供中心主義”的偵查模式,指公、檢、法機關于刑事訴訟過程中采取的取證模式及定案方式,以口供、陳述等言詞證據的收集及運用為主。④此種偵查模式下的口供于刑事訴訟各階段中的作用都尤為關鍵,獲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被視作訴訟證明活動的核心。偵查階段取得的口供天然地被推定為真實,甚至具有優(yōu)先效力。⑤
(三)自白任意性規(guī)則
自白任意性規(guī)則最早于英國確立,司法機關主要考量其證明力排除非任意性自白,檢驗標準為被告人是否承受了外界不正當的壓迫。米蘭達規(guī)則的確立在美國該規(guī)則的發(fā)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⑥自白任意性規(guī)則已初步在我國成型,形成了涵括“反對強迫自證其罪”、保障自白任意性及排除非任意性自白的規(guī)范體系。
補強證據規(guī)則意在避免含有證明力顯著薄弱的證據的案件事實被錯誤認定,要求若作為定案依據,需具備其他證據證實。補強證據規(guī)則的對象(在英美法中)是言詞證據,涵括證人證言、自白等。在大陸法的發(fā)展進程中,口供逐漸成為該規(guī)則主要適用的對象,口供證據補強規(guī)則則源于此。
(一)口供證據補強規(guī)則的核心價值
防止違法說以及防止誤判說是口供證據補強規(guī)則的兩種理論依據。第一種理論依據指如僅僅根據口供就作出有罪的判決,將會導致偵查機關過分重視、強調口供抑或以非法方法獲取口供。但這一口供補強規(guī)則過于消極,原因在于并不直接規(guī)范偵查訊問行為。刑訴法目前主要涵括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偵查訊問錄音錄像制度等系列程序防止訊問行為違法。該理論認為: 口供如若不能充分補強則并不可靠,需全案證據均符合補強規(guī)則的規(guī)范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其意在檢驗口供的真實性。
(二)補強的范圍、程度、補強的條件及補強證據的證據能力
口供補強的補強證據應有獨立的形式,補強證據規(guī)則也應具備具體操作性,如補強的范圍、對象、程度、補強證據的證據能力及補強的條件等,而目前我國刑訴法尚未做出具體規(guī)定,需予以完善。
被補強口供的范圍從口供內容角度分析,指有罪口供(能證明案件全部抑或主要的事實、作為定案依據);從訴訟階段的不同區(qū)分,含有法庭上、法庭外的口供;被補強口供的對象指有罪口供,涵括關于犯罪主、客觀方面的陳述。國外學者對口供補強對象所持爭議分為“實質說”、“罪體說”。前者認為補強證據只需保障自白的真實性,罪體不需進行補強。后者認為犯罪罪體需補強,補強內容涵括犯罪事實、非犯罪構成事實、犯罪主體及主觀方面、客觀方面。
本文認為,我國口供補強規(guī)則的范圍,應涵括被告人法庭外的口供及法庭上的供述,口供的真實性需由補強證據予以證明。日本對補強證據的證明力程度,分為絕對說與相對說。前者認為補強證據需達到的補強程度理應視補強證據本身的證明力程度而定,而后者則認為補強證據的證明力程度與自白的證明力程度相關。對于法庭外自白以絕對說為標準,對于法庭上自白以相對說為標準。⑦本文認為,應證明至刑事訴訟證明標準所要求的程度(如排除合理懷疑或形成內心確信)。
證據既是控辯審三方進行訴訟活動指向的對象,又是三方所依賴的工具,是訴訟活動的基礎。⑧補強證據需符合證據本身屬性的要求及遵守證據適用的一般規(guī)則。補強證據規(guī)則的適用應符合以下條件:一是此證據具有證據能力;二是該特定證據品質存有瑕疵;三是該品質瑕疵對該證據的證明力影響較為嚴重;此外,需有足夠數量的其他證據來補強其證明力,以克服該證據的瑕疵。日本《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為防范法官先入為主,自白若要作為證據,其他補強該自白的證據的調查程序應獨立于自白的調查程序,且調查順序應優(yōu)先于自白。
(三)口供證據補強規(guī)則的適用標準
為了防止虛假供述被采信,英美法系國家對口供補強規(guī)則區(qū)分兩種適用標準。前者為罪體標準,即口供外的補強證據應能獨立證明犯罪事實。后者為可信性標準,亦即口供之外的補強證據應能輔助佐證口供的真實性,以使口供所陳述的犯罪事實的真實性被認定。罪體標準于傳統(tǒng)意義上要求補強證據需對犯罪行為、犯罪結果均進行補強。被告人的口供同補強證據的來源相獨立且補強證據具備可采性。該標準要求在證明的程度上,補強證據本身無須成為優(yōu)勢證據以證明罪體抑或“排除合理懷疑”。罪體標準有利于防止錯案,而其功能亦具有極大的局限性,如被告人同犯罪行為人確系同一人的事實未要求獨立的證據來補強。
不同于罪體標準,口供的真實性被可信性標準要求補強。在舉證口供前控訴方舉出的證據需確實、獨立,且有利于確證口供的可信性。該獨立證據既涵括證明犯罪發(fā)生的直接證據及其他輔助證據。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可信性標準被廣泛應用,這一標準經由犯罪事實同口供之間貼近、吻合的程度,確證被告人是否為犯罪行為人??尚判詷藴试谒痉▽嵺`中適用的最大風險為警察的指供。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 53 條、《高法解釋》第106 條規(guī)定了口供補強規(guī)則。在司法實務中運用該規(guī)則時,尚需注意以下問題:
(一)完善訊問錄音錄像制度、完善訊問的方式及強化監(jiān)督
隨著同步錄音錄像系統(tǒng)的普及,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的自偵部門可實現遠程監(jiān)控及實時化監(jiān)督訊問場所。此舉固定了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辯解及取供的過程,有效避免了非法取供,亦可減少酬供及緩和犯罪嫌疑人與偵査機關間緊張的關系。隨著尊重、保護人權入憲,執(zhí)法制度建設亦日益規(guī)范化,多地偵查機關取供過程中采取更為人性化的措施,此舉有利于犯罪嫌疑人更積極的配合訊問工作。
檢察機關亦需強化對公安機關人員偵訊活動的監(jiān)督,審查逮捕工作尤為關鍵。此外,應強化律師、人民監(jiān)督員等人員的在場監(jiān)督。
(二)針對案件的性質、特點,確立不同程度的補強要求
若口供被要求具備充分、獨立的證據予以補強,可能致使取證困難、作案手法隱蔽的案件偵破困難,因此本文認為,應針對不同性質特點的案件作不同的口供補強要求。
死刑案件因判決結果關乎被告人的生命權,需謹慎對待。就補強的范圍而言,罪體的三要素(即犯罪行為、犯罪結果及被告人與犯罪行為人的同一性)皆應要求獨立的證據對其予以補強。直接證據、間接證據皆可作為補強證據;就補強證據的資格而言,補強的證據需同被告人的供述相獨立,被告人的其他口供抑或其提供的其他言詞性質的證據不能作為補強證據,如指認筆錄、辨認筆錄;就補強的程度而言,補強犯罪行為以及犯罪結果,則補強證據需達到優(yōu)勢證據的標準。若補強的針對的對象是被告人同犯罪行為人的同一性,則補強程度的要求較低,只要達到“相當理由”抑或“合理根據”的程度。
毒品等犯罪案件由于取證困難,有著物證易滅失、被告人易翻供、犯罪隱蔽等特點,除了被告人口供外,通常缺乏其他的直接證據證明主要犯罪事實,取證存有現實困難,可在一定條件下許可將同案犯的供述作為補強證據。
(三)認罪認罰案件中,不應放松對口供證據的補強
《關于在部分地區(qū)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的辦法》(2016年由國家安全部、最高院、最高檢、司法部及公安部聯合發(fā)布)中第一條規(guī)定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意圖確立以口供為中心的證據體系,從口供補強及供述自愿性方面來保障口供的真實性??诠┰谡J罪認罰案件的處理中起著關鍵作用,有利于提高案件追訴效率、實現高效的司法正義。而傳統(tǒng)的口供補強要求與認罪認罰的效率追求相沖突,面臨著司法實踐困局。
本文認為,在當前刑訊逼供之風尚存的情形下,偵察機關在偵查訊問的過程中尚有改進完善之處,傳統(tǒng)的口供證據補強規(guī)則在保障被告人人權方面仍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應在追求效率的目的下被輕視。誠然,我國刑案面臨著“案多人少”、技術偵查措施不完備、偵破難度大等現實問題,但被追訴者的權利必須得到充分的保障,以防無辜者被錯誤追究,提升公民對法律的信任度,以保障司法的公信力。
目前,在認罪認罰從寬的制度改革新形勢下,被追訴者的人權保障、口供的自愿真實性保障與提高案件的追訴效率有著較為激烈的沖突,筆者認為,傳統(tǒng)的口供證據補強規(guī)則不應被放松,在針對不同類型案件實行不同程度的補強證明要求下,通過強化內外監(jiān)督、完善訊問時的錄音錄像等制度措施,堅守人權保障底線及對案件真相的偵查,避免在追求追訴效率的目的下,造成冤假錯案。
注釋:
閆召華.口供中心主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784.
何家弘,劉品新.新證據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77.
莫然.心理強制時代的有罪供述研究[J].河北法學,2014(6):104.
蘭躍軍.刑事證據規(guī)則體系的建構[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5(6):75.
劉英俊.自白任意性規(guī)則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31.
房保國.自白任意性規(guī)則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98.
李曉杰,陳靜.論言詞證據補強規(guī)則的建立——以客觀性證據為補強基礎[J].人民司法,2016(1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