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安琪 何春耕
青春電影于廣義上是一種題材,于狹義上則指一種電影類型。作為類型的青春電影不僅是一種強社會關系、弱假定性的“弱類型”①,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中有著不同的類型特征,而且其類型系統(tǒng)是一個保持動態(tài)穩(wěn)定的開放式結構,處于不斷發(fā)展演進的過程中。因此,中國內地青春電影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本土化概念。雖然學界對于內地青春電影成為獨立的電影類型尚存爭議,但內地青春片日益呈現(xiàn)出類型化特征卻得到了廣泛認同。
縱觀新世紀以來內地青春電影的發(fā)展道路,第五代和第六代導演的創(chuàng)作實踐由于缺乏成熟的市場環(huán)境以及創(chuàng)作上無意于類型化探索,其青春題材電影主要屬于作者電影和藝術片范疇。2012年臺灣青春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大陸上映后引起了內地青春片創(chuàng)作熱潮。2013年,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簡稱《致青春》)以7.2億元票房斬獲年度電影總票房第三名,在取得內地青春片前所未有的票房佳績的同時引發(fā)全民熱議。內地青春片紛紛涌現(xiàn),創(chuàng)作數(shù)量和票房成績都一度十分可觀,青春電影開始在內地市場占據(jù)重要位置。《致青春》由于提供了可資借鑒的類型實踐而成為內地青春片類型化探索的開始,縱觀2013年至今,一方面,青春電影在實現(xiàn)連續(xù)三年的票房豐收之后遭遇2017年的票房低谷;另一方面,青春電影由于文本的同質化也呈現(xiàn)出越來越明晰的類型特征。
2013-2018年內地每年票房過億的青春電影數(shù)目(單位:部)
與類型電影往往在觀念主題的領域、人物形象、敘事結構、題材對象、視覺圖譜等方面形成慣例②一致的是,中國內地青春電影在這些方面已形成鮮明的類型化特征。由于“懷舊消費”的盛行,內地青春片可以根據(jù)是否“懷舊”分為懷舊青春片與書寫當下類的青春片,兩者在某些類型特征上略有不同。
國產青春片主要以校園生活和學生群體作為敘事對象,常見的主題主要有愛情、成長、追夢(奮斗)、友情。不同于國外青春電影主要關注的是成長,愛情特別是情感糾葛成為國產青春電影最為關注的主題,諸如《致青春》《匆匆那年》《后來的我們》這樣的一眾青春電影或可稱之為“青春愛情片”。即使是不以愛情為主題的青春電影,也會涉及到愛情的元素。在2013年至今的票房過億的總計23部青春片中,就有17部以愛情為主題。但愛情主題的呈現(xiàn)也存在膚淺化的問題。愛情的類型要素功能被夸大,以至于愛情成為劇情所有矛盾的救贖和終結③。
國產青春片中的一個常見橋段是少女未婚先孕,似乎作為愛情配套產品被納入到青春愛情片的類型系統(tǒng)之中,諸如《致青春》《同桌的你》。諸如此類原本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小概率事件的還有遭遇車禍、罹患絕癥,都在近年來的內地青春片中得到了反復使用,并成為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重要敘事動力。
更有研究者對“懷舊”類的青春片總結出包括聚會、犯錯、情感受阻、離開在內的四種基本情節(jié)組織結構④。聚會承擔著引發(fā)片中人物回憶的功能;犯錯則主要包括墮胎和打架兩種典型的情節(jié);情感受阻表現(xiàn)為轟轟烈烈的青春愛情、友情受到外因(主要表現(xiàn)為畢業(yè)、出國、學校和家長的阻攔)的影響戛然而止;離開與人物情感受阻往往互為因果,而離開又是聚會之因。小概率事件作為反復出現(xiàn)的類型元素以及程式化嚴重的情節(jié),在造成文本對現(xiàn)實的脫離之余,還因內容同質化引起觀眾審美疲勞,其本質上還是在類型實踐中,這類元素并不能在表意系統(tǒng)中找到自身的合理位置⑤。
在類型電影中,反復出現(xiàn)的場景意象是觀眾辨識類型片的重要標志。內地青春片中常見的場景元素主要包括校園和青年休閑娛樂場所。其中校園是出鏡率最高的場景,包括定型化的教室、圖書館、籃球場、學生宿舍等。常見的青年休閑娛樂場所則包括諸如游戲廳、酒吧、咖啡館等。
在懷舊類青春片中還存在宏大的時空敘事,影片引入了主人公成長歷程中社會大事,但影片人物與社會大事之間的聯(lián)系往往過于微弱和牽強,并不能以宏大的時空敘事呼應個體青春特質的呈現(xiàn)⑥。不過,宏大的時空敘事還有另一重意義功能:通過喚起目標受眾(主要是80后觀眾)的回憶以使其對號入座,獲取其認同感。
不同于第六代導演的個體青春書寫,《致青春》以來的內地青春片試圖通過多個不同形象的人物組合,完成對一代青年的人物群刻畫。組合中出現(xiàn)了定型化的人物角色,比如都有一位作為影片主要的喜劇性來源的人物,如《小時代》中的唐宛如。
此外,有著明確的市場追求的青春片在角色選取時一般都動用以流量明星為主的明星陣容。即使主演并非人氣明星,也幾乎無一例外地具備符合當下青年審美的外表并富有青春偶像氣息。不過青春片的明星化策略也造成了影片過度的偶像消費,流量明星在為影片貢獻票房的同時并不能同步貢獻口碑。
就視覺圖譜而言,內地青春片的布景多取自校園和青年休閑場所;人物服裝中以清新樸素的校服為主。整體上,視覺圖譜呈現(xiàn)出“小清新”的美學風格,但也略有懷舊類和書寫當下類青春片的區(qū)別:前者多運用充滿時代感的復古元素,而后者則順應消費文化盛行的時代特點,無論是人物造型還是布景都更富于時尚元素,以《小時代》系列最為突出。小清新的美學風格主要體現(xiàn)為:好用移動鏡頭、空鏡頭、逆光拍攝等攝影手段;影片色調清新、明亮;影片配樂是充滿青春氣息的流行音樂。與小清新風格相輔相成的是青春期迷惘、暖傷的感情基調,特別是懷舊類青春片中,人物對青春的懷念更是浸透著一股淡淡的物是人非的哀傷。
綜上,國產青春片雖然走上了類型化的道路,但存在種種缺陷,主要包括:主題單一、母題膚淺化、題材同質化、情節(jié)程式化嚴重、懷舊消費和偶像消費過度以及文本嚴重脫離現(xiàn)實。但國產青春片在類型化實踐中最根本的問題是:雖然譜寫了一度能滿足觀眾某些心理需求、逃離青春傷痛的青春神話,但并非觀照青年人的現(xiàn)實焦慮和傷痛的殘酷物語,缺乏好萊塢青春片所具備的緩解青少年現(xiàn)實焦慮的功能⑦,就連青春神話也極為粗糙而缺乏藝術價值。因此,能否觀照青年人的傷痛、焦慮和人生困境,傳達出更具人文關懷的價值觀成為制約內地青春片類型演進的關鍵。
就在青春片在類型化的道路上走向膚淺化和平庸化之時,開始出現(xiàn)試圖擺脫類型化窠臼的青春電影,如青春喜劇電影《閃光少女》以及《快把我哥帶走》就一反青春片的懷舊、感傷套路,歌頌青春的價值和生活的美好。但對于青春題材電影的發(fā)展真正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是作為“青春殘酷物語”的《狗十三》和《過春天》:不僅沒有因襲內地青春片的諸多類型化特征,而且切實描繪了青春期的傷痛。它們的出現(xiàn),或許意味著內地青春片煥發(fā)出新的生機,正如某些評論者所稱,意味著國產青春片進入2.0時代。
注釋:
①③⑤梁君健,尹鴻.懷舊的青春:中國特色青春片類型分析[J].電影藝術,2017(03):61-67.
②郝建.類型電影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31.
④黃靜.內地懷舊青春片的類型研究[J].電影新作,2015(05):91-95.
⑥王秀杰.近年來中國大陸“青春電影”的類型化趨勢探究[J].當代文壇,2015(06):105-108.
⑦沈小風.類型與風格:近年國產青春電影的發(fā)展[J].電影新作,2015(05):87-9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