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紅,辛效毅,秦慧娟,海力茜·陶爾大洪
(1.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烏魯木齊 830054;2.新疆醫(yī)科大學藥學院,烏魯木齊 830011)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為中軸骨骼的炎性反應、異位骨形成的全身免疫反應病變,主要由異常免疫應答引起的骶髂關節(jié)、外周關節(jié)、中軸骨骼和脊柱骨旁結締組織炎癥[1-4],主要表現(xiàn)為下腰背及關節(jié)痛、僵硬、活動受限,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5-7]。中醫(yī)治療AS除中藥湯劑口服[8-9],還有針刺[10-11]、艾灸[12]、藥浴等外治方法以整體、雙向調節(jié),既直通病灶,又可辨證施治,多靶點、多途徑、多層次地起到祛邪扶正,促進機體自身的免疫調節(jié)[13]。本研究以中醫(yī)臟象、經絡辨證結合為思路,自擬溫督通痹方,采用溫督通痹方督灸聯(lián)合針刺治療腎虛督寒型強直性脊柱炎,現(xiàn)報道如下。
120 例AS患者均來源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中醫(yī)內科門診和住院病例,依據就診順序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60例,因自行退出、失訪等原因脫落,最后收集對照組58例、觀察組56例。對照組中男43例,女15例;年齡18~58歲,平均(33±14)歲;病程0.5~19年,平均病程(3.6±2.5)年。觀察組中男41例,女15例;年齡18~59歲,平均(34±14)歲;病程0.7~24年,平均(3.9±2.3)年。兩組患者的各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符合2009年國際脊柱關節(jié)炎評估工作組制定的中軸型脊柱關節(jié)炎分類標準[14];證型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5]中關于大僂-腎虛督寒型相關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16~65歲;③至少有4周停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劑者,且處于急性期;③心、肝、腎功能無顯著異常者;④患者對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①合并有內臟器官及血液方面的嚴重疾病者;②精神異常、無法配合檢測和治療者;③哺乳期及妊娠期婦女;④晚期關節(jié)嚴重畸形及殘廢者;⑤合并有其他風濕疾病和/或伴有其他血清陰性的脊柱關節(jié)炎者;⑥對研究所用藥物過敏或治療方法不耐受者。
口服柳氮磺吡啶片(上海信誼嘉華藥業(yè)有限公司),每次1 g,每日2次;塞來昔布膠囊(輝瑞制藥有限公司),每次0.2 g,每日1次,總療程為30 d。
采用溫督通痹方督灸聯(lián)合針刺治療。
2.2.1 針刺
患者取俯臥位,充分暴露頸及后背部皮膚,取穴以華佗夾脊穴為主,根據疼痛部位不同取頸、胸、腰段對應夾脊穴,行常規(guī)消毒,用0.35 mm×50 mm毫針向脊柱方向斜刺1~1.5寸,得氣后用平補平瀉手法,選取6組穴位采用電針,正負極左右交叉,選疏密波,留針20~30 min。每日1次,周六、周日休息,總療程為30 d。
2.2.2 督灸
患者取臥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將督灸粉(由生川烏、生南星、肉桂、細辛、乳香、沒藥、威靈仙、木瓜、伸筋草、透骨草、川芎、紅花等藥物各10 g組成,全部藥物研粉,以醋調和,做成3 cm寬、1 cm厚的藥餅)鋪在督脈大椎到腰俞穴上,將艾炷置于其上,隔5 cm處點1處,以線香點燃,全部燃盡為1壯,共灸3壯,溫度控制在40℃,以局部熱而不燙為度,施灸持續(xù)約30 min。隔日1次,總療程為30 d。
兩組治療期間避寒暑,暢情志,調飲食。
3.1.1 Bath AS疾病活動指數(BASDAI)、Bath AS功能指數(BASFI)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BASDAI和BASFI。BASDAI[16],觀察患者過去1周的癥狀,內容包括疲乏、中軸及外周關節(jié)疼痛、肌腱端痛、晨僵程度及時間共6項,依次用a-f表示,各項采用VAS水平視力對照表來評價,BASDAI=0.2×[a+b+c+d+(e+f)/2];BASFI[17],包括評價患者功能活動的8個問題及評價患者解決日常生活能力的2個問題,各項采用VAS水平視力對照表來評價,取10項問題的均值。
3.1.2 中醫(yī)癥狀積分
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5]評定,腎虛督寒證主癥包括腰骶脊背疼痛,痛連頸項,背冷惡寒,肢節(jié)游走性疼痛,酸楚重著,或晨起腰骶、項背僵痛,或僵硬彎曲,活動不利,得溫痛減;次癥包括下肢關節(jié)疼痛,腰膝酸軟,畏寒喜暖,皮膚干燥,遺精;舌脈象包括舌苔薄或白,脈沉弦或細遲。主癥及次癥均分為正常、輕、中、重4個等級,主癥的等級對應分數記0、2、4、6分;次癥的等級對應分數記0、1、2、3分。患者中醫(yī)癥狀積分為各項評分之和。治療前后各評價1次。
3.1.3 臨床體征
記錄兩組治療前后枕墻距、指地距、胸廓活動度、脊柱活動度。
指地距:患者直立,雙足并攏,兩臂下垂伸直,雙手盡量下伸,測量指尖與地面間的距離(cm)。
枕墻距:患者靠墻直立,雙足跟緊貼墻壁,挺胸、下頦微收,雙目平視前方,測量其枕骨結節(jié)與墻壁水平方向的間距。
胸廓活動度:患者站正立直,用刻度軟尺測其第4肋間隙水平盡力呼、吸氣時的胸圍差值。
脊柱活動度:患者腿并攏立正,于患者髂后上嵴連線和脊柱交接點處與量具一端圓心重合,量具另一端置于患者第7頸椎的棘突位置,讀取并記錄此時量具顯示的角度值;讓患者盡力直膝向前彎腰,兩臂自然下垂,保持雙腿并攏,讀取并記錄此時量具顯示的角度值。計算兩次記錄角度值之間的差值。
3.1.4 實驗室檢查
檢測治療前后血ESR(魏氏法)、CRP(ELISA法)水平。
3.1.5 安全性評價
于治療前、治療后,分別檢測患者血、尿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記錄治療期間不良事件。
參照AS國際工作組評定標準(ASAS20、ASAS50、ASAS70)中ASAS20改善達標率[18],對療效進行評價。ASAS20指與初次就診值比較,以下4個指標中有3個改善至少達到20%,并且絕對分值至少有1分的進步。4個主要評價指標包括疾病總體評價(PGA評分)、脊柱疼痛(VAS評分)、功能指數(BASFI)、脊柱炎癥(BASDAI后兩項的平均值)。
顯效:4個指標均改善達到20%,同時其他均達到ASAS20改善達標率標準。
有效:達到ASAS20改善達標率標準。
無效:未達到ASAS20改善達標率標準。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觀察組總有效率分別為55.2%、78.6%,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3.4.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及體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枕墻距、指地距與治療前比較均明顯減少(P<0.05),胸廓活動度、脊柱活動度均較治療前改善(P<0.05),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3.4.3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及BASDAI、BASFI比較
兩組治療后ESR、CRP、BASDAI、BASFI均顯著低于同組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及體征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及體征比較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組別 時間 中醫(yī)癥狀積分(分) 枕墻距(cm) 指地距(cm) 胸廓活動度(°) 脊柱活動度(°)對照組 治療前 47.77±21.67 2.81±1.22 22.37±16.07 3.22±1.47 27.06±14.22治療后 33.13±11.451) 2.07±0.871) 19.20±16.131) 3.83±1.221) 34.82±10.581)觀察組 治療前 48.22±20.98 2.78±1.24 23.01±15.86 3.40±1.49 28.13±14.58治療后 18.02±7.351)2) 1.46±0.841)2) 9.72±11.451)2) 4.22±1.251)2) 44.34±10.901)2)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及BASDAl、BASFl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及BASDAl、BASFl比較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組別 時間 ESR(mm/h) CRP(mg/L) BASFI BASDAI對照組 治療前 37.78±13.26 18.79±8.69 5.27±1.13 5.11±1.22治療后 24.29±9.851) 14.86±7.311) 3.13±1.111) 3.74±0.941)觀察組 治療前 35.71±12.74 18.27±7.81 5.49±1.26 5.17±1.08治療后 15.44±7.631)2) 9.21±5.061)2) 1.53±1.061)2) 2.10±0.801)2)
治療期間,出現(xiàn)2例督灸后局部皮膚瘙癢,于2~3 d后消失,并未對患者的生活及治療造成影響。兩組患者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和肝腎功能檢測均未發(fā)現(xiàn)異常。
迄今為止,對強直性脊柱炎發(fā)病機制的認識尚不清楚,??紤]和感染、免疫等多方因素有關[19]。西醫(yī)以非甾體類抗感染藥、慢作用免疫抑制劑、生物類治療藥物聯(lián)合為主要療法,近期療效迅速,但遠期療效不理想且存在多種不良反應。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屬“痹證”范疇,起病多以腎虛、督虧為基礎,正氣虛而復感風寒、濕熱等外邪為標,瘀血貫穿疾病始終[20]。應用絡病的理論[21-22],本病以慢性下腰痛、脊背僵硬、足跟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與腎經關系密切,與督脈、膀胱經的經絡循行交疊,而夾脊穴為經外奇穴,與脊柱夾持伴行,故云:“蓋腰者腎之府,人身之大關節(jié),諸經皆貫于腎而絡于腰,故腎經一虛而腰痛諸病作矣?!倍嗄甑呐R床經驗提示本病由于先天腎陽虛衰,督脈失養(yǎng),外感寒邪,內寒同外寒相結合導致脊柱僵硬疼痛,強直變形,以腎虛督寒型為主。
本研究選用溫督通痹方督灸聯(lián)合針刺綜合治療方法,源自臟腑、經絡辨證相結合的學術觀點,匯經絡、腧穴、藥物、艾灸作用于一爐,有補腎、強督、通痹之效,可直接作用于病根。溫督通痹方中生川烏、細辛、肉桂,藥性辛熱,可搜剔入骨之風寒,為除痹止痛之佳品;其中生川烏,性熱、味辛、有大毒,功效以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為主。并配以生南星以消腫痛;威靈仙取其祛風濕、通經絡、散癖積之效;木瓜入肝、脾、腎三經,本方取其舒筋活絡化濕之功;透骨草、伸筋草以祛風散寒、通絡止痛;乳香、沒藥系油膠樹脂,具有活血舒筋止痛之效;川芎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能,系“血中之氣藥”。諸藥合用,并制成散劑行督灸治療,從而達到補火助陽、溫通氣血、通絡止痛之效。與此同時,溫督通痹方中多種中藥成分經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均有調節(jié)骨代謝水平、鎮(zhèn)痛、減輕免疫炎癥反應及改善血流變的作用,因此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23-25]。
根據中醫(yī)學理論“經筋-皮部-督脈及自控調節(jié)系統(tǒng)”在人體中的作用,本研究配合針灸治療以促進局部氣血運行,活血通絡止痛,通利關節(jié)。選用華佗夾脊穴施針,直通病灶并深入臟腑,起到扶正祛邪、調節(jié)臟腑陰陽平衡的整體作用?,F(xiàn)代研究表明,針灸的刺激可改善微循環(huán),使椎旁肌肉緊張、痙攣得到緩解,并減輕、消除炎癥,達到鎮(zhèn)痛效果,改善脊柱關節(jié)的功能活動,調節(jié)免疫系統(tǒng)功能[26-27]。針刺脊中、華佗夾脊穴、阿是穴,可益精填髓、化瘀通絡,改善血流變,增加骨組織血液循環(huán),從而促進細胞修復受損骨骼。
本研究是在AS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配合針灸,并對普通艾灸進行改良的一種獨特治療方法,采用溫督通痹方藥灸聯(lián)合針刺治療,能夠溫通經脈、補火助陽,使火熱之力滲透骨髓,從而使邪氣祛除體外,兩者聯(lián)合可改善病灶微循環(huán),使椎旁肌肉緊張、痙攣得到緩解,具有協(xié)同作用且效果獨到[28]。研究結果提示,溫督通痹方藥灸聯(lián)合針刺治療腎虛督寒型AS臨床療效確切,可改善患者主要臨床癥狀及體征,對癥狀積分、VAS疼痛評分、患者脊柱及胸廓活動情況的改善,縮短晨僵時間等方面均優(yōu)于常規(guī)西藥治療。同時可降低AS患者的ESR、CRP水平,而ESR、CRP均是評價疾病活動度的主要指標。
綜上所述,本研究應用中藥、針刺、督灸三法合治,效果獨特,且患者便于接受,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