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醫(yī)學高等??茖W校第二附屬醫(yī)院(462300)張麗萍 王方方 徐鵬滿
股骨頸骨折在臨床上比較常見,與老年骨質(zhì)疏松、外力影響有關(guān)。該病臨床上注重手術(shù)治療,臨床效果明顯,致殘和死亡發(fā)生率較低[1]。但老年人一般自我保健意識和認知能力較差,在加上自身基礎(chǔ)疾病、低下的免疫能力的影響,易出現(xiàn)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骨折不愈合等并發(fā)癥,嚴重的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2]。因此,設計合理有序的護理方案是必要的。引導式護理是以循證為基礎(chǔ),通過積極主動的監(jiān)測患者并鼓勵患者自我管理,通過幫助患者的照顧者,積極主動的利用醫(yī)院資源和社區(qū)資源[3]。近年來,我院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術(shù)后采用引導式護理,效果比較明顯,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漯河醫(yī)學高等??茖W校第二附屬醫(yī)院骨科接受治療的126名股骨頸骨折老年患者。所有患者均經(jīng)CT和X射線確診,并接受人工股骨頭置換術(shù),排除多部位骨折、認知障礙以及心肝肺疾病的患者。其中男72例,女54例;年齡63~81歲,平均(69.4±3.9)歲。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63例,其中男37例,女26例;年齡63~80歲,平均(68.6±3.5)歲;觀察組63例,其中男35例,女28例;年齡63~81歲,平均(69.2±4.2)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人工股骨頭置換術(shù)治療,在此基礎(chǔ)上,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采用分級分層管理模式,建立健康檔案,做好患者的飲食、心理、疼痛護理,同時依據(jù)傳統(tǒng)按需給予患者康復鍛煉指導。觀察組患者在接受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chǔ)上進行引導式干預。
1.2.1 擬定流程 ①組建團隊并進行培訓。②隨訪并評估。③制定個體健康計劃。④積極的給予支持、鼓勵和幫助。⑤家屬同步指導。⑥調(diào)查問卷及體格檢查。
1.2.2 引導式護理實施方案 ①組建引導式護理團隊,主要由三名護士、一名全科醫(yī)師組成。并做好崗前培訓和分工,崗前培訓內(nèi)容包括自我管理知識和技能、溝通合作技巧。②對患者做好家訪,并進行調(diào)查問卷和體格檢查。③制定健康管理計劃,護士依據(jù)患者的健康信息制定健康計劃,并通過共同討論、專家指導名修改護理計劃。同時做好與患者協(xié)商、溝通再次修訂計劃,計劃確定后反饋給患者和家屬,并進行實施。④積極監(jiān)測患者,做好集中康復指導,告知康復鍛煉的重要性,共實施4次。每兩周進行1次電話隨訪,并記錄在案。每月進行一次入戶探訪,共進行3次。了解患者對計劃的執(zhí)行情況,出現(xiàn)問題及時溝通和糾正。⑤建立微信群,與能熟練操作微信的患者或其家屬在線及時溝通,每周三下午5點在線指導。并推送康復鍛煉通俗易懂的圖片和經(jīng)驗分享,樹立康復信心。
1.3 評估工具 ①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王才康等翻譯并修訂,共10個條目,應用4級評分法,得分越高,則表示自我效能越好[4]。②Barthel指數(shù):0~100分計分,<60分為良,41~60為中,≤40分為差[5]。③焦慮自評量表(SAS):>50 分為焦慮。
附表1 兩組自我效能得分比較(±s,分)
附表1 兩組自我效能得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出院時 出院后1個月 出院后3個月對照組 15.42±3.142 22.55±3.35 27.79±4.11觀察組 15.39±3.08 28.39±3.22a 36.12±4.58a
附表2 兩組自理能力比較(±s,分)
附表2 兩組自理能力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出院時 出院后1個月 出院后3個月對照組 29.42±7.52 57.28±12.27 83.89±7.33觀察組 29.39±7.49 72.37±10.04a 89.27±6.59a
附表3 兩組SAS評分比較(±s,分)
附表3 兩組SAS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出院時 出院后1個月 出院后3個月對照組 47.28±3.27 42.58±4.36 37.36±2.22觀察組 47.29±3.12 35.25±4.12a 29.12±2.17a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軟件,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法。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自我效能得分比較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顯示,兩組患者出院時、出院后1個月、3個月的自我效能得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78.22,P<0.05),隨時間推移而改變(F=102.67,P<0.05),并存在方法與時間的交互作用(F=89.28,P<0.05)。其中觀察組出院后1個月、3個月的自我效能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見附表1。
2.2 自理能力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顯示,兩組患者出院時、出院后1個月、3個月的自理能力得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72.37,P<0.05),隨時間推移而改變(F=103.47,P<0.05),并存在方法與時間的交互作用(F=82.18,P<0.05)。其中觀察組出院后1個月、3個月的自理能力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見附表2。
2.3 SAS評分比較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顯示,兩組患者出院時、出院后1個月、3個月的SA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76.42,P<0.05),隨時間推移而改變(F=122.47,P<0.05),并存在方法與時間的交互作用(F=68.85,P<0.05)。其中觀察組出院后1個月、3個月的SA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見附表3。
有研究表明,引導式護理(Guided Care)模式是以循證為基礎(chǔ),為老年患者及其家屬提供一種簡單可操作、且相互聯(lián)系的護理模式,通過有效、支持性疾病管理模式,降低對公共衛(wèi)生資源的利用,提高護理有效性、照顧者的照顧能力以及自我效能[3]。本研究針對股骨頸骨折的老年患者實施引導式護理,通過調(diào)查研究、相互溝通建立有效的護理措施,為患者提供實用的護理自我管理知識,為信息有效性提供保證。通過定期的電話隨訪和家訪,在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guān)系的基礎(chǔ)上,調(diào)動患者康復鍛煉的主動性,改善患者的情緒,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本研究結(jié)果還顯示,引導式護理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情緒,降低患者的SAS評分。并與干預方法與干預時間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提示引導式護理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提高患者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同時也說明針對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引導方式,給予患者一定的精神關(guān)懷,可以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而且通過定期的電話隨訪和家訪,通過相互溝通,積極引導,能使患者和家屬樹立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提升生活的滿意度。而且通過對不同組患者的自理能力比較也發(fā)現(xiàn),通過引導式護理干預后,患者的進食、洗澡、穿衣、控制大小便、如廁、床椅轉(zhuǎn)移、平底行走、上下樓梯等自理能力得到改善,患者能以積極良好的個體面對生活,激發(fā)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總之,引導式護理能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樹立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設計科學合理,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