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腦中風是臨床常見的神經內科疾病,其預后較差,主要的并發(fā)癥為運動功能障礙。近幾年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醫(yī)學的進步,腦中風死亡率下降,但是致殘率高達80%左右,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在中醫(yī)學中,該病歸于“中風”范疇,由于該病老年患者比較多,因此氣虛血瘀型最為常見,筆者采取自擬益氣化瘀方對氣虛血瘀型腦中風后遺癥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沈陽市中環(huán)中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內科就診的80例氣虛血瘀型腦中風后遺癥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4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齡45~60歲,平均年齡(50±2.3)歲;病程2~9個月,平均病程(3±1.3)個月;基礎疾病高血壓5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20例。試驗組4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45~61歲,平均年齡(51±2.0)歲;病程2~9個月,平均病程(3±1.3)個月;基礎疾病高血壓6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20例。2組患者各指標比較,P>0.05。
1.2 納入標準1)符合西醫(yī)腦中風診斷標準[2],處于恢復期者;2)符合中醫(yī)中風病診斷標準,辨證分型為氣虛血瘀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有或者無,言語謇澀或不語有或者無,偏身麻木,面色蒼白,氣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心悸,手足腫脹者;3)年齡35~70歲者;4)意識清楚,可以配合治療者;5)自愿參加,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3 排除標準1)近期內有感染性疾病者;2)伴發(fā)惡性腫瘤,自身免疫疾病者;3)不能接受中藥治療者;4)不愿意參加者。
1.4 治療方法2組患者均依據西醫(yī)診療指南采取常規(guī)治療,控制基礎疾病如:血壓、血糖等達標,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制藥,100 mg,日1次口服)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片(輝瑞制藥,20 mg,日1次口服)調脂等對癥治療。試驗組在此基礎上使用自擬益氣化瘀方進行治療:人參5 g,白術15 g,茯苓15 g,甘草15 g,丹參15 g,川芎15 g,赤芍15 g,紅花10 g,桃仁10 g,地龍10 g。隨癥加減,若患者肢體麻木,加蘄蛇10 g,威靈仙15 g;若入睡困難,噩夢紛紜者,加夜交藤5 g,郁金10 g,酸棗仁10 g,合歡皮10 g;如有咳喘患者,加杏仁10 g,白果10 g;若陰虛火旺,加枸杞子15 g,女貞子15 g;若腰膝酸軟,腿腳無力,小便清長加淫羊藿15 g,杜仲15 g,鎖陽15 g。水煎服,100 ml,日2次口服。2組患者療程為1個月。
1.5 觀察指標比較2組患者的中醫(yī)證候評分面色蒼白偶爾有,積2分,經常出現積4分,總是積6分;氣短乏力偶爾積2分,經常出現積4分,動則尤甚積6分;口角流涎,自汗心悸偶爾積2分,總是積4分,經常積6分;手足腫脹偶爾積2分,經常出現積4分,動則尤甚積6分,舌脈不計入評分[2]。
1.6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20.0對數據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中醫(yī)癥候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
腦中風是神經內科常見疾病,其臨床發(fā)病率比較高,主要為中老年人高發(fā),近幾年由于飲食結構的改善,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多,腦血管的危險增加,因此該病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在中醫(yī)學中歸于“中風”范疇,主要的致病因素為風、火、痰、虛、瘀,這幾項治病因素聯(lián)合治病?,F代醫(yī)學研究表明腦中風主要由于患者基礎疾病眾多,腦血管受到侵害,腦部位血液供給障礙,腦部缺氧,從而導致腦部組織壞死、軟化,患者表現為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有部分患者發(fā)病急驟,致死、致殘率高等特點。西醫(yī)的治療主要采取改善血液流變學、調整纖溶系統(tǒng)平衡,調節(jié)機體免疫。中醫(yī)治療腦中風主要以益氣活血為主,中醫(yī)認為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虛則血行無力而發(fā)生血瘀。筆者采取自擬益氣化瘀方進行治療,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為四君子底方,起到補益氣血的作用,人參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甘草補脾益氣,祛痰止咳,緩急止痛并且可以調和諸藥;丹參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涼血消癰,除煩安神;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紅花活血通經,祛瘀止痛;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地龍清熱息風,通絡,平喘,利尿。以上藥物合用,益氣活血,化瘀通絡。隨癥加減,若患者肢體麻木,加蘄蛇祛風、通絡、止痙,威靈仙祛風濕、通絡止痛,兩藥合用祛風通絡、止痙、止痛;若入睡困難,噩夢紛紜者,加夜交藤涼血安神、祛風通絡,郁金活血止痛、行氣解郁、清心涼血、利膽退黃,酸棗仁養(yǎng)心益肝、安神、斂汗、生津,合歡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腫。以上藥物合用清心、涼血、安眠。如有咳喘患者,加杏仁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白果斂肺化痰定喘,不僅止咳,還可以潤腸通便。若陰虛火旺,加枸杞滋補肝腎,益精明目;女貞子滋補肝腎,烏須明目,滋陰降火。若腰膝酸軟,腿腳無力,小便清長,加淫羊藿補腎壯陽,祛風除濕;杜仲補肝腎,強筋骨;鎖陽補腎助陽,潤腸通便。以上藥物合用補益肝腎,補火助陽[4]。本試驗結果與多項試驗結果相同。劉建濤等[3]對腦梗死后遺癥患者采取活血化瘀湯聯(lián)合康復理療對患者進行治療,試驗組的腦循環(huán)動力學明顯改善,臨床有效率高。李自華[4]對腦中風后遺癥患者進行中醫(yī)中藥康復綜合療效果顯著,患者運動功能明顯提升。李書榮等[5]對腦梗死后遺癥患者采取中醫(yī)中藥康復綜合療法,其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從本試驗可以看出,試驗組中醫(yī)證候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自擬益氣化瘀方對氣虛血瘀型腦中風后遺癥可以改善患者的中醫(yī)證候評分,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試驗有效證明了中醫(yī)治療氣虛血瘀型腦中風后遺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但是本試驗也有不足之處,研究的指標主觀性比較大,希望廣大同仁繼續(xù)進行本方面的研究,從多個角度進行觀察。本研究樣本例數過少,應該多中心聯(lián)合研究,提高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