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穎舜 譚 剛 羅 艷
冠心病心絞痛是指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或冠脈血管痙攣導致冠脈血管狹窄,進而出現心肌缺氧、缺血的一種心臟疾病,根據其具體臨床表現,中醫(yī)將其歸屬于“胸痹”“心痛”等范疇?,F代醫(yī)學對冠心病心絞痛治療主要是在改善心肌本身供血,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同時增強心肌細胞本身耐缺血缺氧的能力,降低心肌耗氧量等方面,盡管現代醫(yī)學通過藥物及介入治療在此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但因其成本高,毒副作用大,病情易于反復,且部分患者不耐受,故在臨床規(guī)范應用極為受限[1]。近年來,中醫(yī)藥在冠心病心絞痛臨床治療中發(fā)揮了其獨特優(yōu)勢,且療效得到了廣大患者的認可,因此將中醫(yī)藥系統(tǒng)規(guī)范地應用于臨床勢在必行,本文通過對譚剛主任臨床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經驗總結,擬定參芎飲一方,并對其進行臨床療效觀察及安全性評價。
1.1 一般資料臨床選取冠心病心絞痛患者460例,均符合冠心病心絞痛西醫(yī)診斷標準[2],心電圖提示心肌缺血,伴見心絞痛發(fā)作癥狀,同時排除嚴重的心力衰竭,惡性心律失常,肝腎功能損傷,血液系統(tǒng)疾病及智力障礙、精神異常等疾病。中醫(yī)辨證標準符合氣陰兩虛型胸痹,其中男性198例,女性262例;年齡35~70歲,中位年齡59歲。將46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230例、中藥治療組230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 無顯著性差異, 存在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2組患者均予以西醫(yī)基礎治療(口服抗血小板聚集、擴冠、調脂、防止心室重構等藥物,酌情使用降壓、降糖藥);同時在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對照組予以安慰劑(主要成分調味劑)日3次口服,中藥治療組則加用自擬方參芎飲(主要成分:人參、川芎、檀香、丹參等)日3次口服,給藥時間4周,觀察時間6周[3]。整個治療過程嚴密回訪,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發(fā)現異常情況及時記錄處理。
1.3 療效評定標準
1.3.1 中醫(yī)證候療效評定標準顯效:心絞痛癥狀發(fā)作次數減少80%以上;有效:心絞痛癥狀發(fā)作次數及硝酸甘油消耗量減少50%~80%;無效:心絞痛癥狀發(fā)作次數及硝酸甘油消耗量減少不到50%[4]。
1.3.2 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顯效:患者于靜息狀態(tài)下心電圖缺血性改變恢復正常。有效:心電圖ST段缺血性改變下降程度回升在1.0 mm以上,但未達到正常水平;相關導聯的T波倒置程度變淺達50%以上或由平坦轉為直立。無效:心電圖缺血性改變較前無明顯變化。
1.4 不良事件評價標準①不良事件出現的時間與用藥時間基本吻合;②不良事件符合本次用藥已知的不良反應類型;③不良事件在減量或停藥后消失;④不良事件在給藥后再次出現;⑤不良事件無法用其他原因來解釋。同時符合上述第①②③④⑤條標準即為肯定;同時符合上述第①②③④條標準即為很可能;同時符合上述第①②條標準即為可能;符合上述第①條標準即為可疑;上述5條標準中,一條也不符合即為不可能。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1.5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P<0.05顯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顯示差異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病例脫落該研究共入組460例患者,除14例脫落外,其余醫(yī)從性良好。
2.2 中醫(yī)證候療效評定分析對照組共230例,脫落11例,完成219例,總有效率76.3%;中藥治療組共230例,脫落3例,完成227例,總有效率90.3%;對照組與中藥治療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例,%)
2.3 心電圖療效評定分析對照組完成219例,總有效率57.5%;中藥治療組完成227例,總有效率66.1%;對照組與中藥治療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后心電圖療效比較 (例,%)
2.4 不良事件與藥物的相關性評價該試驗共給藥4周,觀察6周,經訪問得知患者用藥期間并未出現不良事件,未發(fā)現其他藥物不良作用,整個試驗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0。
現代醫(yī)學認為冠心病心絞痛是一種臨床綜合征,主要是指因多種不良因素共同作用導致冠狀動脈出現粥樣硬化,且冠狀動脈內膜下粥樣斑塊不斷聚積增大,甚至破裂引起的血栓形成,最終導致冠脈狹窄,出現慢性或急性心肌缺血、缺氧的一種疾病。中醫(yī)學將此病歸屬于 “胸痹心痛”“厥心痛”等范疇,對此病最早的描述出現于《黃帝內經》:“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間胛間痛,兩臂內痛”,而《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最早對其典型癥狀描述稱之胸痹一證:“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該病病理關鍵為君主之官的“陰陽”極虛所致,臨床多以心氣陰兩虛為主[5]。心氣虛日久進而導致心陽不足,心陽氣虧損,則氣血鼓動無力,津液運化失和,血行凝滯心脈,瘀血痰濕乃作,則不通則痛[6];氣血同源,陰陽互消,氣虛日久,耗及心陰,陰虛則心失所養(yǎng),故不榮則痛,臨床上往往表現出本虛標實之病證[7]。本文以自擬方針對氣陰兩虛型胸痹辨證論治,本著固本治標為基礎,以人參大補元氣,顧護脾肺之本,養(yǎng)陰生津以治本,運化中焦氣血以補心之極虛;檀香氣味辛辣,運行氣血,行氣通瘀;丹參味苦、微辛,入心、脾、肝、腎血分之藥,為中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之圣藥,活血祛瘀,散血中之滯, 而現代藥理學顯示丹參不僅可以增強心肌收縮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心肌本身血流量,還可以促進組織細胞的修復與再生[8];川芎為血中之氣藥,可活血祛瘀,行氣解郁。諸藥相合,行氣而不傷血,活血而不耗氣,共奏固本治本之功。同時心主神志,七情首傷心神,人參、丹參、川芎皆有養(yǎng)神之效,雙“心”同治,更顯其效。經4周給藥,中藥治療組無論是在中醫(yī)證候療效評定方面,還是在心電圖療效評定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尤其是在癥狀改善方面,中藥治療組患者生活質量明顯得到提高,P<0.01;在心電圖療效評定方面,中藥治療組仍優(yōu)于對照組,P< 0.05,然因受觀察時間短、心電圖存在動態(tài)變化等因素的限制,療效有待進一步明確。用藥后6周回訪提示聯合使用西藥參芎飲安全性良好。現該方已臨床使用,療效顯著,明顯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其發(fā)展前景極為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