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云 徐 彤 楊百京 盛 陽 袁今奇
慢性淺表性胃炎在臨床消化內科中屬于一種高發(fā)性的病癥,引發(fā)該病癥的主要原因為胃黏膜慢性炎癥的出現,據相關研究顯示[1],在對胃炎患者進行胃鏡檢查的過程中發(fā)現,大約有90%的胃炎患者屬于慢性淺表性胃炎病癥類型,患有該病癥后,患者會出現上腹痛、惡心嘔吐、胃部泛酸以及噯氣等不良癥狀,致使對其日常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造成嚴重性的影響。在中醫(yī)學中,該病癥又被叫作胃脘痛,中醫(yī)學將該病癥分為了眾多證型,其中脾胃濕熱型屬于該病癥的其中一種證型[2],臨床上對于該證型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治療多采用西藥治療方案,但是其治療效果并不顯著,且長期藥物的服用還將增加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機率,提高機體的耐藥性,造成其病情的延誤或加重,而中醫(yī)治療則可有效彌補常規(guī)西藥治療中存在的缺陷[3],基于此,本文對給予該證型慢性淺表性胃炎病癥患者常規(guī)西藥治療與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后的效果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我院的140例脾胃濕熱型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為此次研究觀察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70例,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19:16;平均年齡為(39.2±5.6)歲;病程(2.5±0.6)年。研究組中男女比例為39:31;平均年齡為(39.6±5.3)歲;病程(2.2±0.7)年。2組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經胃鏡檢查符合慢性淺表性胃炎診斷標準,且經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判斷屬于脾胃濕熱型的患者。2)對此次研究持支持態(tài)度,且已簽署研究同意書并積極配合完成此次研究的患者。排除標準:1)妊娠期或哺乳期者。2)對此次研究藥物過敏者。3)合并免疫系統(tǒng)病癥者。4)合并其它嚴重性重大疾病者。5)未按醫(yī)囑服藥者。6)合并精神或行為障礙者[4]。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內容如下。給予患者奧美拉唑腸溶膠囊(生產廠家:浙江京新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5588;規(guī)格:20 mg×14粒)口服,每日2次,每次1粒(20 mg)。共治療1個療程,每個療程為1個月。研究組患者給予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內容如下。1)藥材選?。狐S連3 g,黃芩6 g,人參、干姜、炙甘草各6 g,半夏、藿香各10 g,葛花15 g,大棗4顆。2)隨癥加減:若患者合并有濕溫癥狀時,可在原藥方基礎上加入香薷8 g;若患者合并有寒熱癥狀時,可在原藥方基礎上加入青蒿、草果8 g;若患者合并有腹脹癥狀時,可在原藥方基礎上加入木香6 g;若患者合并有痞滿癥狀時,可在原藥方基礎上加入焦山楂10 g;若患者有四肢寒冷癥狀時,可在原藥方基礎上加入干姜6 g[5]。3)服用方法:將上述藥物加入到純凈水中進行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餐后2次服用,共治療1個療程,每個療程為1個月。
1.4 觀察指標1)觀察患者的各癥狀積分及血清SOD指標,其中癥狀積分包括有胃痛、胃脹、燒灼感、納差、反酸以及噯氣。2)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包括顯效(經胃鏡檢查一切正常,各臨床癥狀消失,1個月內無復發(fā))、有效(各臨床癥狀緩解,1個月內無復發(fā))以及無效(各臨床癥狀無緩解,且有進一步加重的跡象)。
2.1 2組患者各癥狀積分及血清SOD指標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的各癥狀積分及血清SOD指標無顯著變化,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的各癥狀積分及血清SOD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各癥狀積分及血清SOD指標比較比較 (例,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
2.2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2.8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4.29%,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當前臨床當中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該病癥發(fā)病后若不及時對患者進行干預治療,將容易導致患者病情惡化,嚴重的情況下會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誘發(fā)該病的主要因素有飲食不節(jié)、免疫力下降、情志內傷等,其中飲食不規(guī)律、不干凈是導致發(fā)病的重要因素[6]。臨床當中針對脾胃濕熱型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治療中,西醫(yī)主要采取保護胃黏膜、抗幽門螺旋桿菌等方式進行干預治療,該方法在實際治療過程中,需要患者長時間服藥,由于西藥本身對患者存在較大刺激,致使患者容易產生各類不良反應,且長期服藥還會導致患者身體耐藥性增強。西藥奧美拉唑膠囊主要針對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存在較好療效[7],經患者口服后,藥物可分布于其胃黏膜壁細胞的分泌小管之中,且可以在酸性較強的環(huán)境下轉化為亞磺酰胺,進而借助二硫鍵與壁細胞分泌物進行有機結合,最終起到抑制酶活性,阻斷胃酸分泌的功效,因此,該藥物對各類因素引起的胃酸分泌過多病癥的治療具有明顯的效果[8],患者在長期服用該藥過程中常見的不良反應有脹氣、惡心、腹痛和便秘等。據相關研究表明[9],慢性淺表性胃炎和胃黏膜損傷的發(fā)生與患者自身氧自由基的水平異常有關,人體血清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狀況可以表現出人體內氧自由基的清除狀況,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在發(fā)病后血清SOD的水平會大大下降,本文中實施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方案的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清SOD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該治療方案的實施對于患者血清SOD水平的改善具有顯著的效果。中醫(yī)針對脾胃濕熱型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治療以化濕、行氣、清熱解毒為主,中醫(yī)認為此病癥屬于“痞滿”范疇,造成患者發(fā)病的主要原因為患者外邪侵體、飲食不振、情志不佳等,相關文獻記載,針對脾胃疾病的治療主要以調理為主。半夏瀉心湯主要針對脾胃疾病所研制,其中法半夏、干姜為辛辣藥組,黃連、黃芪為苦味藥組,整體搭配寒熱并用,功效顯著[10],各類藥物之間的聯(lián)合搭配可起活血化瘀、和胃養(yǎng)肝、祛痰化濕等功效,且其對患者所造成的不良反應較低。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2.8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4.29%,P<0.05,說明研究組治療方案的實施對于脾胃濕熱型慢性淺表性胃炎病癥的治療具有一定的優(yōu)越性,應在臨床上積極推廣使用。
綜上所述,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的實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