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學習)一定是以此前所學的知識為基礎,不斷拓展對學科的認識過程。而這種認識過程,不僅僅體現在所積累的知識點逐漸增多,更體現在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逐漸密切、學科知識的結構逐漸清晰、學科思維的方法逐漸領悟等方面。因此,如果一些知識點被遺忘,知識之間的聯系就會被阻隔、學科學習的視野就會受局限,在處理那些具有整體性、綜合性的問題時,就會感到束手無策。
——常生龍:《評估的間隔效應》(《上海教育》2019年第3期)
“感情勞動”是指教師或學生在特定交互過程中以感知的需要為基礎,表達、壓抑或引發(fā)感情的努力……它不是教師個人在教育生活中的情感自然反應和表現,而是根據教育的需要,該表達則表達,該壓抑則壓抑,該引發(fā)則引發(fā)。
——劉慶昌:《教育生活中的情感問題》(《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
數字素養(yǎng)是對媒介和信息素養(yǎng)的新發(fā)展。數字素養(yǎng)應包括兩個方面,—方面是作為生存技術的素養(yǎng),包括數字信息理解、數字環(huán)境交流、數字工具使用、數字安全意識等;另—方面是作為文化實踐的素養(yǎng),包括基于數字工具的自我表達能力、高雅的數字文化品位、健康的數字社群關系等。數字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目的是,把青少年培育成健康的文化實踐主體。
——夏維波:《學校教育如何面對大眾數字讀寫文化》(《中國教育報》2019年3月21日)
項目式學習中“教”的本質是以能力為導向(competence-based)的教學。一是通過推理、決策、反思等解決問題的多元方式來幫助學生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二是致力于滿足每個個體在成長、學習過程中的需求,包容每個學生。三是推動和促進學生的合作學習,讓學生能夠自主建立學習共同體或學習社區(qū),在互相幫助和共同分享中完成多樣化的學習。四是幫助學生整合他們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并將它們與新的學習活動聯系起來。五是在期望獲得的學習成果、學習活動、評估活動三者之間建立關聯,使它們具有高度的統一性和一致性。
——胡佳怡:《項目式學習中“教”與“學”的本質》(《基礎教育參考》2019年第2期)
教育孩子是一種綿力,要順應孩子的感受與節(jié)奏。
——《這26條關于家庭教育的思考不難懂,卻很少有人做到!》(“人民教育”微信公眾號2019年3月17日閱讀全文請“掃一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