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霞
摘 要:對社會及教育現(xiàn)狀進行分析,從學校和家長兩方面入手,采取不同方式,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以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形成積極健全的人格,使學生快樂地學習。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校;環(huán)境;家長
一、原因和現(xiàn)狀分析
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與此同時,全社會對教育的重視,也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重視和關注。而這種情形的產生,讓人喜憂參半。喜的是人們對文化教育的重視,充分說明了人們已深刻認識,并充分體會到了知識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憂的是人們這種對知識、對學習過度關注和關心,必然會在無形中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學生學習競爭壓力加劇。
更有甚者,一些家長為了不讓學生輸在起跑線上,甚至從幼兒園、小學開始,就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輔導班,使他們過早地承受了諸多的學習壓力,以至于讓孩子們產生了一系列緊張、焦慮、壓抑、苦悶等不良的情感反應,為他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帶來了許多的困擾,這樣發(fā)展下去,很容易使小學生出現(xiàn)心理障礙及心理不健康的表現(xiàn)。
為此,學校和家里方作為學生接受教育和生活的兩個主要場所,教師和家長非常有必要采取相應的措施,通過多種方式,有針對性地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
二、途徑和方法
(一)創(chuàng)建積極健康的學校教育環(huán)境
大量研究和實踐表明,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與其他學科教育一樣,要具體化、日?;?,需要教師從細微處入手。為此,在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內容融入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細處、實處,做到真正的“潤物細無聲”。
1.教師要具有正能量
作為教師,除了要傳授學生文化知識,教會學生如何學習之外,同時也有責任和義務教會學生如何應對困難、適應生活,讓學生學會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相處之道等,培養(yǎng)學生具有積極、樂觀、奮發(fā)向上的精神。這些都需要教師自己首先具有健康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滿滿的正能量,這樣才能在日常教學中,運用更多具有鼓勵性的教學語言,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并通過言傳身教,為學生的心理健康傳遞更多的健康養(yǎng)料??梢哉f,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順利有效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2.積極開展各類活動
單一的、說教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學習,只會讓小學生更多地感覺到枯燥乏味,無法對小學生產生教育“走心”的效果。小學生年齡比較小,活潑好動,教師要結合小學生心理、生理特點,通過積極組織開展各類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通過班級內的朗誦活動,幫助學生克服自卑、膽怯、焦慮等情緒,使學生在朗誦中找到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并重新認識自我;通過開展年級間的比賽活動,增進學生之間的團結、交流,融洽師生、同學間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使學生感受到集體的力量和溫暖,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3.加強學生的心理輔導和建設,嚴防校園暴力
學校教育,就是要為學生營造創(chuàng)設一種積極向上、團結奮發(fā)、拼搏有愛的教育氛圍。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講,他們是一群純真、善良、活潑、可愛的小孩子,無憂無慮。防止校園暴力,不僅是要防止小學生在身體上受到傷害,同時也要防止學生在心靈上也受到傷害。因為不論是行為暴力,還是一些語言軟暴力,都會給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很大的損傷。班主任要和心理輔導教師和各科教師,協(xié)同努力,對有暴力傾向的學生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指導,并進行深入的探索、診斷,耐心地幫助他們,為營造良好、和諧、文明、健康的校園學習氛圍而努力。
(二)家校聯(lián)手,搭建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徑
學生的心理問題,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社會環(huán)境和家庭影響也尤為重要。
1.家長要合力配合,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學校單方面的事情,家長要積極參與其中,認真聽取老師的意見,既不要偏袒孩子,也不要打罵孩子,走向教育的兩個極端。學校和家長雙方要共同商討,如何采用科學的方法,對孩子開展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心理思想意識。
2.加強對學生的心理關注,及時進行疏導
有些中小學生有社交恐懼心理,害怕與人接觸,擔心自己不被別人接納,存在自卑心理等。這些情況,學生在家時可能表現(xiàn)不太突出,家長要加強關注并配合學校,鼓勵孩子多交友,并在如何擇友、如何與小伙伴相處方面加強指導。
3.轉變只重智育、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觀念
父母的教育觀念、教養(yǎng)方式、家庭的教育環(huán)境等,都會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長方面對孩子的嬌慣、縱容,容易導致孩子的依賴、自私、蠻橫;或是家長只要求孩子學習成績好,其余事情都不用操心的這種教育思想灌輸,會使孩子的心理在一種不健全的引導中,向著不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家長應培養(yǎng)孩子獨立的人格,引導孩子學會分享、幫助,加強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4.理解、尊重孩子
小學生雖然年齡尚小,但他們也有自己的自尊心,作為家長,應該從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和孩子進行思想交流時,多給以鼓勵。孩子在被愛、被尊重的環(huán)境中成長,他必然也會受到感染,從而學會如何去愛他人、尊重他人,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
學生的生理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是同等重要的,在重視學生身體健康的同時,切不可忽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確保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和諧發(fā)展,他們才會真正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有用新人。
參考文獻:
賀淑曼.健康心理與人才發(fā)展[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