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業(yè)
摘要:愛情在古代對于女性來說沒有選擇的權(quán)利,在封建社會的壓迫下,女性地位卑下。宋代的詩人李清照和朱淑真大膽的沖破封建牢籠,果敢的謳歌愛情的自由和自由。
關(guān)鍵詞:李清照;朱淑真;詩詞
宋代以前的就有不少女性寫的愛情詩詞,但被迫于封建倫理道德的約束,只能含含糊糊,不太明朗。在宋代,李清照、朱淑真筆下的愛情就顯得十分大膽、明朗,甚至達到了“放肆”的程度,遭到了許多封建君子文人的責(zé)罵。“自古縉紳之家能文婦女,未見如此無顧藉也!“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一面風(fēng)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薄朵较场愤@位與眾不同的奇女子,姿容秀麗,文采精華,盼顧神飛?!袄C面芙蓉”“眼波才動”無限風(fēng)情韻致呼之欲出,她不但在與心上人幽會時風(fēng)情萬種,還敢嬌嗔地責(zé)怪對方的愛沒有盡善盡美,大膽寄書相約,在月光朦朧之夜,花影婆娑之時再來傾訴心情。李清照雖然大膽,但她還保持著書香門第,女性的羞澀與膽怯,“眼波才動被人猜”,說明她還擔心被對方猜到自己的心思,或者害怕外界的爍金流言。相形之下,朱淑真就比較直率,放開就多了,表達的更加真真切叨了?!肚迤綐?.夏日游湖》中,朱淑真與情人在水上游玩,愛意綿綿,難舍難斷,“攜手藕花湖上路”“和衣睡到人懷”這樣大膽的行為明顯與大家閨秀是向左的。在封建社會尤其宋代理學(xué)的時代,女詞人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作出這樣的表達。
相見時的繾綣柔情注定了離別后刻骨銘心的相思。李清照的詞大多為思念而作,她把相思、懷念之情寫到了極致,讀來真實感人?!按饲闊o計可消除,才下眉梢,卻上心頭”《一剪梅》這種“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的相思揮之不去,詞人一往情深之態(tài)躍然紙上?!澳啦幌辏熅砦黠L(fēng),人比黃花瘦”《醉花蔭》詞人自比黃花,其相思苦極之情貌讓人憐愛。“夜來沉醉卸裝遲,梅萼插殘枝。酒醒熏破春睡,夢遠不成歸。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更捋殘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時?!薄对V衷情》梅萼本清香宜人,只因熏破了詞人的春睡而受到既捋且捻的待遇?!蔼毐獬顭o好夢,夜闌尤剪燈花弄”《蝶戀花》一個撥弄燈花的細微動作道出了詞人心中多少事!是對過去時光的回憶,是對美好未來的渴望,還是自傷孤獨?“多少事”都包含在這“尤剪燈花弄”之中了。
朱淑真亦是一位毫不遜色的言情高手手?!翱颓榉较e,心事己傷春”《傷春》傷離之情來得如此迅速,如潮水般向她奔涌而來,使得她“梨花細雨黃昏后,不是愁人也斷腸”;“人間何處無春色,只是西樓人未歸”《春詞二首》春光無處不在,因心上人不在,也只能“良宸美景虛設(shè)”,更何況“翠深紅淺己關(guān)愁”?“幾許別離多少淚,不堪重省不堪流”《恨春五首》“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己矣!”多情的女子相思成疾,一夜之間便松了金釧,減了香肌,憔悴如斯!“火燭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fēng)。新歡入手愁忙里,舊事驚心憶夢中。但愿暫成人繾綣,不妨常任月朦朧。賞燈哪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會同。”《元夜三首》燈會熱鬧誘人,卻無心陶醉,約會之時一分一秒干金難買。舊事驚心的恐懼,望穿秋水的凄苦,再會難期的茫然在詞人的心頭互相交織,因而他們愛得如此凄美,如此悲壯!無論是相逢時的繾綣柔情還是別離后痛徹心扉的相思,惟有女子寫來才會更加真實、深刻和細膩,更能接近事實本象。一切的閨情詞在易安幽棲的面前,直如糞土,無可評價。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依南渡之后的李清照,遭遇了滄桑巨變,情感驟然跌落,從“月佩荷裳”到“露濃花瘦”再到“風(fēng)鬟霧鬢”,她歷經(jīng)了高雅的閨閣、美滿的婚姻、生離的傷懷、死別的沉痛、凄涼的晚景,可謂嘗遍了人間百味。此時的她獨自一身,漂泊江湖,形只影單地在黃昏的梧桐細雨里苦苦尋覓,尋覓她昔日的曾經(jīng)美好,失落的愛情和靈魂的棲所。一曲《聲聲慢》道出了她滿腔的怨恨和無限的悲愴。鴻雁雖為“舊時相識”卻不再是“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因為相思之情“無人堪寄”;滿地的黃花堆積在蕭瑟的秋風(fēng)中,無人堪摘,詞人再也沒有心情“與黃花比瘦”了;早年的梧桐“葉葉心心,舒卷有余情”,而如今,梧桐細雨,點點滴滴,滴在愁人的心坎上。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笛梅怨,春意知幾許!”《永遇樂》適值元宵佳節(jié),面對融和天氣,詞人一聲喟嘆:人在何處?此時的李清照己國破家亡,流離江南,酒朋詩侶們依然“寶馬香車…‘直把杭州當汴州”而在詞人的心里,昔日的繁華早己落盡,“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宸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牡丹亭》山河破碎,故人己去,韶華難留,美人遲暮,“如今憔悴,風(fēng)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只得“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了。詞人的悲緒愁情遠非“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能相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沉痛的憂患,凄涼的晚景和絕世的孤獨感使得她發(fā)出了“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樣無可奈何的悲嘆。朱淑真的經(jīng)歷不像李清照那樣大起大落.曲折多變,但卻更加凄美哀婉,催人淚下。少女時代的朱淑真對愛情有著美好的追求,她所憧憬的是品學(xué)兼優(yōu),才貌雙全,瀟灑俊逸的男子。然而,現(xiàn)實是殘酷的,走出閨閣的朱淑真并沒實現(xiàn)她詩女配才郎的美好愿望,而是迫于封建社會婚姻的壓力,也無法逃脫命運的宿命,最終嫁給一個俗吏,從此,便開始了在重重藩籬中苦苦掙扎的生活,直至最后與俗世環(huán)境徹底決裂的命運。
參考文獻:
[1]張江彩跨文化傳播中的文化認同困境及其啟示——以中國題材合拍電影為例[J].社會科學(xué)家,2012,05: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