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彰榮
終于,又一次和學生一起學完《草船借箭》這篇課文。課堂上不經意間,有個學生弱弱地說了一句:“草船騙箭?!庇谑窃谡n堂小結時,我改變了備課初衷,在“借”字上用紅色粉筆重重地畫了一個引號。這一下子,“事”來了。
“老師,為什么要在‘借字上標引號?”一個學生驚呼。
“我知道,是為了強調?!币粋€學生大叫道。
“不對,諸葛亮不是真的向曹操借箭,借要你情我愿?!?/p>
“哈哈,我知道他的箭是騙來的,是草船騙箭。” 剛才那個小聲說“草船騙箭”的家伙大笑道。
……
本來步入尾聲的課堂一下子熱鬧起來,討論者有之,觀望者有之,還有人竟爭辯起來……
“那到底是‘借,還是‘騙呢?剛剛我可是聽到一個孩子說這就是草船‘騙箭哦!”我又稍稍加了一把火。
“我認為是‘騙,諸葛亮就是從曹操那兒騙來十萬支箭的啊?!?/p>
“不,我認為是‘借,用‘騙好像諸葛亮是個騙子似的?!?/p>
“可他本來就是騙??!”一個學生不服氣,爭辯道。
我最喜歡學生爭論了,有爭論才有效果。
“是啊,諸葛亮是騙了曹操十萬支箭??蔀槭裁醋髡咭谩瓒皇恰_呢?”我繼續(xù)加火。
于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思考起這個問題來。無可厚非的是用“借”肯定強于“騙”。雖然事實確實是諸葛亮“騙”了曹操,但諸葛亮用的是自己的聰明才智。
最后總結:“周瑜用計迫使諸葛亮不得不答應造十萬支箭,諸葛亮顧全大局,答應三天內‘造出來,這才有了周瑜吩咐軍匠故意遲延這一情節(jié),對比之下,襯托出諸葛亮的高大形象。諸葛亮用他的慧眼識得魯肅,讓魯肅瞞過周瑜借他船只和軍士,這說明他知人善用。諸葛亮還用他的學識‘騙過了曹操(因為曹操生性多疑),讓曹軍只敢放箭,不敢出兵。這樣的人怎么可能是一個騙子呢?用‘借突出了他的足智多謀,用‘騙突出了他的人品低劣。現(xiàn)在你覺得該用何字了?”
課后反思,我是這樣總結的:教學活動其實就是師與生交流的過程,課堂上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生這樣那樣不可預知的事。但那是好事,證明學生真的聽進去了,學進去了,動腦筋了。就像今天的“草船‘騙箭”,雖然這個學生的學習成績并不優(yōu)秀,但經過今日今時,他的學習積極性一定會提高,以后會“疑而敢問”,哪怕提出的問題是幼稚的、膚淺的。
(安徽省馬鞍山當涂縣湖陽中心學校 24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