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慧
摘要? ? 為了研究淶源縣馬鈴薯氮肥最佳用量,修正和完善馬鈴薯氮肥優(yōu)化施肥技術,采用“2+X”方案進行田間試驗。結果表明,常規(guī)施肥區(qū)氮、磷、鉀養(yǎng)分投入明顯較低,且全部養(yǎng)分均一次性作為底肥投入,是造成常規(guī)施肥產量較低的主要原因。馬鈴薯氮肥推薦施肥量(折純)為315~345 kg/hm2。
關鍵詞? ? 馬鈴薯;氮肥;最佳施肥量;河北淶源
中圖分類號? ? S532?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4-0072-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馬鈴薯塊莖可供食用,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為了研究淶源縣馬鈴薯氮肥最佳用量,修正和完善馬鈴薯氮肥優(yōu)化施肥技術,集成馬鈴薯優(yōu)化施肥技術,依據《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規(guī)范》(2011年修訂版),采用“2+X”方案進行氮肥總量控制田間試驗?!?”是指以常規(guī)施肥和優(yōu)化施肥2個處理為基礎的對比施肥試驗研究;本試驗方案“X”是特指針對氮素養(yǎng)分而進行的進一步研究試驗。其中,常規(guī)施肥是當地大多數農戶在蔬菜生產中習慣采用的施肥技術,優(yōu)化施肥則為當地近期獲得的蔬菜高產高效或優(yōu)質適產施肥技術;“X”處理中涉及有機肥、磷肥、鉀肥的用量、施肥時期等應接近于優(yōu)化管理[1-2]。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南屯鄉(xiāng)南屯村,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肥力均勻,保肥保水能力強。代表面積6.67 hm2,前茬作物為玉米,前茬作物施肥量為純N 270 kg/hm2、P2O5 105 kg/hm2、K2O 75 kg/hm2,玉米產量10.5 t/hm2以上。土壤肥力情況如下:有機質12.6 g/kg、全氮0.96 g/kg、有效磷13.58 mg/kg、速效鉀85 mg/kg,pH值7.6。
1.2? ? 試驗材料
供試馬鈴薯品種為紫花白,播種量3 t/hm2。
1.3? ?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5個處理,分別為無氮處理、70%的優(yōu)化施氮量、優(yōu)化施氮量(純N 315 kg/hm2)、130%的優(yōu)化施氮量、常規(guī)施肥(施二銨225 kg/hm2、碳酸氫銨750 kg/hm2,全部一次性底施);前4個處理磷、鉀肥投入量一致,分別為P2O5 180 kg/hm2、K2O 270 kg/hm2,目標產量30.0~37.5 t/hm2,其他管理措施一致。每個處理3次重復,完全隨機區(qū)組排列,小區(qū)面積30 m2(5 m×6 m)。
肥料分配情況:除常規(guī)施肥處理氮、磷肥料全部一次性作為底肥施用外,其他各處理氮肥底施用量占氮肥總量的40%,底施鉀肥占總量的50%,磷肥全部底施。2013年5月6日整地、播種,出苗(6月1日)后,6月20日結合中耕進行第1次追肥,施用10%的氮肥;第2次追肥在開花初期(7月20日)進行,施入氮、鉀肥各20%;第3次追肥在塊莖膨大期進行,追施氮、鉀肥各30%。10月25日收獲,收獲時實收測產,并折算產量。
2? ? 結果與分析
2.1? ? 不同處理產量結果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以不施氮肥的處理產量最低,常規(guī)施氮區(qū)產量提高幅度也不大,二者差異沒有達到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水平。但優(yōu)化施氮、70%的優(yōu)化施氮以及130%的優(yōu)化施氮的產量顯著提高,與農民常規(guī)施肥處理相比較,分別提高了105.4%、33.3%和133.3%;與無氮處理相比較,則分別提高了116.1%、40.3%和145.5%,增產效果明顯。在磷、鉀肥用量和其他栽培管理措施一致的情況下,馬鈴薯產量表現出隨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的趨勢,且各施氮處理之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
2.2? ? 對養(yǎng)分利用效率的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與其他各施氮處理相比較,農民常規(guī)施肥區(qū)氮、磷、鉀養(yǎng)分投入明顯較低,且全部養(yǎng)分均一次性作為底肥投入,這可能是農民常規(guī)施肥產量較低的主要原因。對養(yǎng)分偏生產力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盡管優(yōu)化施氮、70%的優(yōu)化施氮處理的氮投入量明顯提高,但由于產量水平的顯著提高,所以氮肥偏生產力與農民常規(guī)管理基本相當;而在優(yōu)化施氮處理基礎上再增加30%的施氮量,雖然馬鈴薯產量又進一步提高,但氮肥偏生產效率已經表現出下降的趨勢。優(yōu)化施氮、70%的優(yōu)化施氮和130%的優(yōu)化施氮,由于磷、鉀施用水平相當,產量水平逐漸提高,所以磷、鉀肥偏生產力表現出隨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的趨勢,即單位施磷(或鉀)量獲得的作物產量隨施氮量的提高而提高。
2.3? ? 馬鈴薯最佳施氮量分析
對施氮量與馬鈴薯產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施肥量與產量之間的關系只能用線性模型模擬(表3和圖1),sig.F=0.044<0.05,達統(tǒng)計學上的差異顯著水平。模擬方程為:y=46.882x+762.81,R2=0.913 2。
根據此模型無法進行最佳施肥量的推薦,但根據施肥量與馬鈴薯產量的關系以及養(yǎng)分偏生產力的變化,綜合考慮馬鈴薯生產的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最佳氮肥推薦量為315~345 kg/hm2。
3? ?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在磷、鉀肥用量和其他栽培管理措施一致的情況下,馬鈴薯產量表現出隨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的趨勢,且各施氮處理之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同時,隨著氮肥施肥量的增加,磷肥、鉀肥施肥效率明顯提高。說明淶源縣馬鈴薯常規(guī)施肥水平偏低,是造成馬鈴薯產量較低的主要原因,今后應進一步優(yōu)化施肥技術,調整施肥結構。
4? ? 參考文獻
[1] 馬惠,黃平.昭通市昭陽區(qū)靖安鎮(zhèn)凈作馬鈴薯“2+X”氮肥總量控制試驗[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8(15):79-80.
[2] 吳愉萍,孫輝,孫鑫,等.基于綠色食品生產的氮肥減量施用技術對馬鈴薯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寧波大學學報(理工版),2018,31(6):32-37.
[3] 楊海波,楊海明,孫國梁,等.陰山北麓節(jié)水灌溉馬鈴薯田氮素平衡研究[J].北方農業(yè)學報,2018,46(5):50-56.
[4] 黃艷嵐,張超凡,張道微,等.馬鈴薯氮磷鉀效應試驗分析初報[J].中國農學通報,2018,34(27):39-44.
[5] 高興錦,任習榮,高朝雙,等.馬鈴薯推薦施肥方法氮肥梯度試驗[J].云南農業(yè)科技,2018(5):13-15.
[6] 官利蘭,代啟貴,譚衛(wèi)娜,等.前茬冬作馬鈴薯的早稻氮肥合理調控初步試驗[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8,45(8):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