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正利 徐霞
聽了特級教師吳正憲教的“相遇問題”一課,印象最深的是吳老師的教學設(shè)計新穎有趣,善用體驗式教學,激活學生思維,推進教學深入,引導(dǎo)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體驗中學得知識。
【片段一】在表演中認知概念
出示詞語 “相對、同時、相遇、相距”,學生先讀一讀。
師:你能用你的動作、聲音,把這4個詞的意思表現(xiàn)出來嗎?
師:同學們可以找伙伴來一起表演這4個詞。(全班同學站起來表演)
師:請一組同學,把你們剛才表現(xiàn)的過程告訴我們好嗎?(請兩位學生上臺表演)
生:我們先表演“相遇”。( 兩位學生表演“相遇”)
師:哦,這樣就相遇了。
生:“同時”就是兩個人一起向前走。(學生表演“同時”向前走)
師:我請問,如果是相對走,還叫“同時”嗎?
生:也同時。
師:請你倆再表演“同時相對”。( 兩位學生表演“同時相對”)
師:那“相距”呢?( 兩位學生馬上拉開距離)
師:你倆一人代表張三,一人代表李四,我邊說你們邊表演。張三和李四8:00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對走來,8:05分鐘時,兩人相遇了,請問張三走了多少分鐘?( 兩位學生表演)
生:5分鐘。
師:那李四走了多少分鐘?
生:5分鐘。
師:他們一共走了多少分鐘?
生:10分鐘。(學生哄堂大笑)
師:他們8時走的,8:05分鐘兩人相遇的,幾分鐘?
生:5分鐘。
師:為什么不是10分鐘了?
生:因為他們是一同走的,一同相遇的。
生:不是10分鐘,而是5分鐘。
師:同學們對這些基本概念這么清楚,這節(jié)課我相信你們一定能自己拿下來!想挑戰(zhàn)一下自己嗎?
生:想!
【賞析】《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數(shù)學活動和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鄙险n伊始,吳老師先出示“相對、同時、相遇、相距” 這4個詞,讓全體學生用動作、聲音把這4個詞的意思表現(xiàn)出來,同學們紛紛出來表演,課堂氣氛迅速高漲。在活動中,學生積極主動,獲得初步的體驗,感知理解了“相對、同時、相遇、相距”這些基本概念。接著,吳老師又設(shè)定“相遇”情境表演,學生獲得再次體驗,對相遇問題的相關(guān)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教學中,吳老師在概念的形成和構(gòu)建上舍得花時間,善用“體驗”,很好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在體驗中,學生深化了對相遇問題基本概念的理解,從而為解決例題鋪平了道路。
【片段二】在表演中感悟問題
出示題目:小強每分鐘走100米,小麗每分鐘走50米,他們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對出發(fā),4分鐘后相遇,甲乙兩地相距多少米?(學生讀題)
師:第二遍讀題,不急,你們一個當小強,一個當小麗,兩個人一小組,你們的課桌就當路程。一邊讀題,一邊表演,注意相遇了就不要動了,好嗎?
師:開始?。ㄍ篱g分角色表演)
師:你們在哪相遇的?
生:正好在路中間。(吳老師用多媒體演示兩人相遇)
師: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小強每分鐘走100米,而小麗每分鐘走50米,說明小強的速度比小麗快一倍。兩人同時走,小強比小麗走的路多一些。
師:你認為相遇時一定離什么地方比較近?
生:應(yīng)該離乙地近一些。(吳老師又用多媒體演示兩人相遇)
師:所以給出的條件和問題,我們一定要認真審題。
師:現(xiàn)在求甲乙兩地相距多少米,我提出兩種解決方案:第一,吳老師把這題的算式寫在黑板上講給同學們聽;第二,老師讓你們自己試一試,自己解決問題。你們選擇第幾種?
生:選第二種。
【賞析】“學生具有與生俱來的探究能力,他們渴望在活動中獲得樂趣,取得成功?!背鍪纠}后,吳老師安排學生分角色表演,當同學們出現(xiàn)在“路中間相遇”這一場景時,吳老師又用多媒體演示兩人相遇,引導(dǎo)學生觀察、思考,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探究得出“小強的速度比小麗快一倍,小強比小麗走的路多一些”,“應(yīng)該離乙地近一些”。起初,學生對例題中數(shù)量關(guān)系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通過體驗、探究,學生真正地讀懂條件,理清了數(shù)量間的關(guān)系,并大膽做出合情推理。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吳老師巧妙地借助“體驗”,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直觀化,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體驗”過程中,自發(fā)地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片段三】在對話中辨析問題
出示練習題2:一班為準備聯(lián)歡會,分三個小組折紙花和紙鶴,第一小組每小時折50朵紙花,第二小組每小時折60朵紙花,第三小組每小時折40只紙鶴,他們共同折了3小時,一共折了多少朵紙花?
師:(學生板演)黑板上有不同的算式,我們先給它們分分類。[師生把算式分為兩式:A式(50+60)×3,B式(50+60+40)×3]
師:請A、B兩式的代表到前面來,各站一邊,我們來討論一下,你們互相提問題。
生A:請問對方題目求的是什么?
生B:他們一共折了多少朵紙花?
生A:第三小組折的是什么?
生B:紙鶴。
生A:題目求的是紙花,只有第一小組和第二小組折的是紙花,而第三小組折的是紙鶴,根本不用把40只紙鶴加進去。你為什么要把紙鶴加進去?
生B:我等下再減去紙鶴。
師:(看著生B)你狡猾狡猾的。(又問生A)他等下再減去紙鶴,可以嗎?
生A:可以,但這樣會更麻煩,那你為什么還這樣算?
生B:(無語,沉默片刻)我投降了。
師:我們在解決數(shù)學問題時要怎么樣呀?
生:要把復(fù)雜的問題變得簡單簡便。
師:你有什么收獲?
生1:在看題時,要認真仔細。
生2:要列簡便的算式,不能列復(fù)雜的算式。
【賞析】題目給出了多余的一個相似的數(shù)學信息,在解決這題時,學生出現(xiàn)兩種列式,產(chǎn)生分歧。吳老師放手讓學生分組進行了一場精彩的辯論,學生在交流中體會,找到自己的錯因,發(fā)現(xiàn)題目的本意,從而得出學習數(shù)學的心得:“要把復(fù)雜的問題變得簡單簡便?!薄霸诳搭}時,要認真仔細。”“要列簡便的算式,不能列復(fù)雜的算式?!惫畔ED哲學家普羅塔戈曾說過:“人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苯虒W過程,不僅是學生簡單獲取知識的過程,而且是教師和學生共同交流、互相促進的生命活動。整個學生自主討論、交流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像點燃的火把,激起思維的碰撞,在廣泛的聯(lián)系中達到融會貫通,自悟自得,自己找到錯因。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習是一種個性化行動。作為教師,應(yīng)當在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創(chuàng)設(shè)一個有利于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xiàn)生命的活力。在課堂上,吳老師讓學生獲得了體驗的情境和樂趣,知識在“體驗”中“感悟”, 激情在“體驗”中噴涌,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作者單位:江西省龍南縣龍南鎮(zhèn)第三小學)
責任編輯 李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