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海
偽造、變造貨幣不僅擾亂了金融市場和經(jīng)濟生活,也是對政府權(quán)威的挑戰(zhàn),所以歷代均視其為嚴重犯罪行為。在反假幣斗爭中,中國古代推出了許多有效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反假幣的前提是有“真貨幣”作參照?!罢尕泿拧奔捶ǘㄘ泿?,也就是依靠政府法令使其成為合法流通的貨幣。中國古代被公認的最早法定貨幣是齊刀,產(chǎn)生于春秋時期。齊刀上鑄有“齊法化”“齊建邦長法化”等字樣,“法化”即法定推行的標準之意。齊刀的形制于是固定下來,為尖首、弧背、凹刃,末端還有圓環(huán)。
秦朝統(tǒng)一,建立了大一統(tǒng)的封建國家,統(tǒng)一貨幣是大一統(tǒng)重要內(nèi)容之一?!稘h書·食貨志》記載:“秦兼天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為名,為上幣,銅錢質(zhì)如周錢,又曰半兩,重如其文。”自此,“秦半兩”成為天下流通的主要法定貨幣,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轉(zhuǎn)引《古今注》:“秦錢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辈粌H規(guī)定了統(tǒng)一形制和重量,《秦律》還規(guī)定,只有官府才擁有鑄幣權(quán),任何私鑄都是犯罪行為。
西漢建國后,一度允許各郡國和民間鑄造貨幣,但私鑄貨幣所引發(fā)的弊端很快暴露出來,最大的問題就是標準失去權(quán)威,“劣幣”驅(qū)逐“良幣”,引起市場混亂。所以到漢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朝廷重新將鑄幣權(quán)收歸中央政府,頒布了“鑄錢棄市律”。為消除之前私鑄時期形成的貨幣亂象,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朝廷下詔由鐘官、辨銅、均輸?shù)取吧狭秩佟辫T造五銖錢,稱“上林三官錢”或“上林五銖”,以紫銅為原料,制作精細,重量統(tǒng)一,錢幣上的文字嚴謹規(guī)矩,與假幣放在一起很容易辨識。投入流通后,“民之鑄錢益少,計其費不能相當,唯真工大奸乃盜為之”。
陳忠海,本刊專欄作家、文史學(xué)者,長期從事金融工作,近年來專注經(jīng)濟史、金融史研究,出版《曹操》等歷史人物傳記8部,《套牢中國:大清國亡于經(jīng)濟戰(zhàn)》《解套中國:民國金融戰(zhàn)》等歷史隨筆集6部,發(fā)表各類專欄文章數(shù)百篇。
隋唐以后,貨幣的標準化更加嚴格統(tǒng)一,如唐代“開元通寶”,其標準為:“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边€有唐高宗李治乾封年間所鑄的“乾封泉寶”,其標準為:“徑寸,重二銖六分,一以當舊錢之十?!贝笮 ⒅亓烤鶉栏窠y(tǒng)一,假幣想蒙混過關(guān)就不能“缺斤少兩”,這讓盜鑄無利可圖。從秦朝至晚清,方形圓孔銅錢是流通最廣泛的法定貨幣,不同朝代和時期對銅錢的鑄造標準會有一些改動,如重量、文字、材質(zhì)要求等,但各時期所頒布的標準都是明確的,均由朝廷統(tǒng)一制定,是辨識貨幣真?zhèn)蔚臋?quán)威依據(jù)。
早在漢代,已有不少人提出通過壟斷鑄幣原料來打擊貨幣盜鑄現(xiàn)象。賈誼在《新書·銅布》中認為“銅布于下,偽錢無止,錢用不信,民愈相疑”,他提出“銅不布下,則偽錢不繁,民不相疑”,為此建議朝廷“上收銅,勿令布下”。到漢武帝時,在推出“三官五銖”的同時,朝廷實施了對銅材的壟斷,不僅壟斷新出產(chǎn)的銅,還曾下令將包括各種“雜錢”在內(nèi)的民間所擁有的銅都集中起來運往長安,熔煉后用來鑄造新錢。
其后,朝廷對鑄幣原料控制的范圍越來越廣。兩漢交替時的王莽執(zhí)政期間不僅禁銅,而且連用煉銅的炭都禁,《漢書·王莽傳》載:“欲防民盜鑄,乃禁不得挾銅炭?!辫T造銅錢所用的其實并非全部是銅,人們發(fā)現(xiàn),在銅里摻入一定比例的鉛和錫可增加錢幣硬度,使錢幣更加耐磨損,相當于增加了錢幣的使用年限,為此,鉛、錫等也進入國家所控制原料的行列,如隋文帝開皇五年(585)詔令:“出錫镴之處,并不得私有采取?!钡搅颂瞥?,下令對銅、鉛、錫等鑄幣原料的開采、冶煉、運輸、交易實施全過程國家專賣,百姓不得私自擁有這些東西,如唐玄宗開元七年(719)朝廷詔令“諸州界內(nèi)有出銅礦處官未置場者,百姓不得私采。金、銀、鉛、镴、鐵等亦如之”,開元十一年(723)朝廷又“禁賣銅錫及造銅器者”。
唐朝以后,禁銅方面的法令不僅繼續(xù)實施,而且更加嚴格,處罰更加具體和嚴厲。五代時期的后晉曾于天福二年(937)頒布詔令:“禁一切銅器,其銅鏡今后官鑄造,于東京置場貨賣,許人收買于諸處興販去?!焙笾茱@德二年(955)詔令:“今后除朝廷法物、軍器、官物及鏡,并寺觀內(nèi)鐘磐、鈸、相輪、火珠、鈴鐸外,其余銅器,一切禁斷?!焙笾苓€規(guī)定,民間隱匿銅器5斤以下的“徒三年”,超過5斤的一律處死。到了宋朝,朝廷詔令:“凡山川之出銅者悉禁民采,并以給官鑄焉。”一些不宜官方督造而又是民間所需要的器物,如寺廟里的銅鐘等,必須由有關(guān)方面向官府提出申請,得到特許后方能鑄造,且必須由官府派專人全程監(jiān)督。南宋《慶元條法事類》將銅列為禁榷品,對違禁者規(guī)定了詳細的處罰辦法:“諸私有銅及鍮石者,一兩杖八十,一斤加一等,十五斤不刺面配鄰州本城。為人造作器物者,與物主同罪,配亦如之,作具沒官。”
宋朝出現(xiàn)了最早的紙幣交子,對于印制交子的材料,朝廷也進行了嚴格控制。古代紙張從原料上可分為麻紙、竹紙、皮紙等幾類,其中皮紙質(zhì)量較高,一種被稱為“楮皮紙”的川紙光亮潔白、經(jīng)久耐磨,被確定為印制交子的專用紙張,“物料既精,工制不茍,民欲為偽,尚或難之”。到了元朝,印制紙鈔改用質(zhì)量更好的桑皮紙,《馬可波羅行記》中有制作這種紙的工藝過程,朝廷將其確定為鈔紙,并嚴格控制,使造假者難以找到原料。
朝廷不僅控制原料,就連鑄幣、印鈔的工匠也進行控制。陸游在《家世舊聞》中說:“兵工失業(yè),亦或轉(zhuǎn)而為盜,故當饑歲,尤宜鼓鑄以聚民?!彼裕斈硞€鑄錢的錢監(jiān)因各種原因停止鑄錢時,一般不會將工匠就地解散,而是把他們派往別的錢監(jiān),以防工匠流落到社會上。對于民間有盜鑄“手藝”的匠工,宋朝政府甚至把他們集中起來,讓他們到官府錢監(jiān)中效力,將功贖罪,元人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記載,宋朝陜西等地“募私鑄人丁為官匠,并其家設(shè)營以居之,號鑄錢院”,這種辦法被“諸路效仿”。
官府在鑄幣時,有時會主動提高鑄造難度,以此作為反假幣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西周時期,當時使用的主要是貝幣,但天然貝較稀少,于是出現(xiàn)了形制上仿海貝的骨貝、玉貝、銅貝等。為了增加錢幣的權(quán)威性,包金貝、鎏金貝應(yīng)運而生,包金貝是在銅貝外表包上一層金箔,而鎏金貝制作工藝更為復(fù)雜,這些技術(shù)為普通人難以掌握,從而減少了假幣的出現(xiàn)。到了秦朝,通用的是“半兩錢”,其表面是平整的,一些不法商人把這種錢最外面的一圈剪下來,用7到8枚“半兩錢”剪下的“邊角料”又能鑄成一枚新錢。針對這種情況,漢初推出法定貨幣“五銖錢”時,為防止有人剪邊,就在方孔圓形基礎(chǔ)上增加了一圈圍邊,如果再剪,圍邊就不在了,真假一目了然。這種圍邊的形制被以后的銅錢所廣泛采用,據(jù)說想出這個辦法的是漢高祖劉邦的妻子呂后。
漢武帝推出“上林五銖”,除統(tǒng)一標準外,還規(guī)定“周廓其質(zhì),令不可得摩取鉛熔”,并規(guī)定“以赤銅為其廓”,這些措施都增加了盜鑄的難度。王莽執(zhí)政期間推出的貨幣“一刀平五千”,又稱“金錯刀”,采取的是錯金工藝,技術(shù)難度超過包金、鎏金、鑲金、鍍金,在當時屬于絕對的“高科技”,普通人根本無從掌握,令其假幣很少出現(xiàn)。除提升鑄造技術(shù),錢幣的外表也有一些防偽措施,如許多銅錢上所鑄的文字都屬特定書法,唐朝“開元通寶”上的文字由歐陽詢等書法家書寫,宋朝的“淳化元寶”“至道元寶”由宋太宗趙光義用楷、行、草等不同字體書寫,宋徽宗獨創(chuàng)的“瘦金體”也用于錢幣文字,這些字體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相當于“防偽標記”。
紙幣出現(xiàn)后,防偽的手段更多了,除了用特定鈔紙印刷,還實行多塊印版套印,有時多達6塊:“所鑄之印凡六:曰敕字,曰大料例,曰年限,曰背印,皆以墨;曰青面,以藍;曰紅團,以朱。六印皆飾以花紋,紅團、背印則以故事?!焙眯┯≡诩垘派系膱D案,都繁密而細致,是精心設(shè)計的,都是鑒定真?zhèn)蔚闹匾獏⒖?。除了圖案,紙幣上還有一些鈐記簽押,是紙幣擁有法定效力的標記。元代時為進一步增加紙幣的權(quán)威性,還印上了皇帝印璽。紙幣上的簽押、密押設(shè)計得隱秘而巧妙,普通人根本看不出來,不掌握其中秘密就無法印制出能以假亂真的鈔票。
打擊假幣離不開嚴刑峻法,歷代以來有關(guān)這方面的法令都相當嚴厲。漢朝沿用了秦朝的做法,規(guī)定:“盜鑄錢及佐者,棄市?!北敝芤?guī)定:“私鑄錢者絞,其從者遠配為民?!碧瞥_元年間規(guī)定:“敢有盜鑄者身死,家口配沒?!碧瞥来灸觊g規(guī)定:“私鑄者抵死,鄰、保、里坊、村正皆從坐?!薄睹鲿洹芬?guī)定:“凡私鑄銅錢者絞,匠人罪同,為從及知情買使者各減一等,告捕者官給賞銀五十兩?!贬槍卧旒垘诺姆缸铮?、元以后都予以重點打擊和嚴懲,宋朝規(guī)定偽造交子“犯人處斬”,宋理宗即位之初“詔天下恤刑”,然而“偽造符印、會子、放火”等不在寬刑之列?!对贰ば谭ㄖ尽匪d有關(guān)偽造紙幣的犯罪規(guī)定就多達12條,有偽鈔罪、改鈔罪、補鈔罪、阻滯鈔法罪等,根據(jù)所犯罪行分別予以嚴厲打擊?!洞竺髀伞ば搪伞分幸草d有偽造寶鈔罪,規(guī)定:“凡偽造寶鈔,不分首從及窩主,若知情行使者皆斬,財產(chǎn)并入官,告捕者官給賞銀二百五十兩,仍給犯人財產(chǎn)?!?/p>
歷代不僅制定了極為嚴厲的刑罰用以打擊偽造假幣的犯罪行為,還將其要點直接印在紙鈔上,如金代貞元年間頒行的紙幣上就印有“偽造交鈔者斬,告捕者賞錢三百貫”;元代至元年間的紙幣上印有“偽造者處死,首告者賞銀五錠”;明代“大明寶鈔”上印有“偽造者斬,告捕者賞銀二十五兩”;清朝的紙幣上印有“偽造者依律治罪不貸”。應(yīng)該說,這些醒目的文字還是很有效果的,至少有一部分心存?zhèn)卧戾X幣想法的人看到“偽造者斬”字樣時,恐怕會心驚肉跳,從而放棄了心中的貪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