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摘要:做好電視時政新聞是各級電視媒體的中心工作和核心任務,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傳播形式和傳播渠道的不斷變化,對電視時政新聞的采制和傳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樣的情況下,電視時政新聞記者成了變革中的關鍵主體。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很多電視時政新聞記者并不能很好地趕上媒體融合的步伐。以下本文立足筆者自身的采編實踐,從時效、內容、傳播渠道三個維度展開探討,分析融合背景下電視時政新聞記者的轉型路徑。
關鍵詞:融合;電視;時政新聞;轉型
在筆者看來,電視時政新聞是對本地重要時政活動展開報道的新聞,這里面包括地方領導人的活動動態(tài)、包括重要的工作會議等。在傳播的采編實踐中,作為我們電視時政新聞記者,采制此類報道時,最大的要求就是規(guī)范報道、準確播出。但是在融合傳播的新背景下,從中央電視臺到各省級衛(wèi)視,都在嘗試探索電視時政新聞的融合傳播,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應。這在給我們基層的電視時政新聞記者樹立范本的同時,也給我們提出了適應變革的新要求。筆者以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要具有重大信息的快發(fā)意識
在新聞界,陸定一先生“新聞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的定義一直被大家所認同,在這一定義里,新近發(fā)生被擺在核心位置,這也就說明了時效性在日常新聞傳播中的重要性。
按照傳統(tǒng)的操作模式,受限于播出時段,我們每天上午采制的報道會在當晚的《臨海新聞》欄目中播出,但是午后的很多報道都放在第二天播出,從傳統(tǒng)的時效性上講,這并不存在問題。但是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我們擁有APP新聞客戶端的情況下,在任意時段的快發(fā)成為可能,因此在有重大時政信息時,在審核允許的情況下,作為我們電視時政新聞記者一定要有快發(fā)意識。
筆者梳理了下,重大信息的快發(fā)主要涉及地方重大政策出臺或者重要人事變動,對于這類時政報道,我們目前都是安排兩名時政記者到現(xiàn)場,在和市委辦、市府辦溝通取得同意的同時,一名記者在現(xiàn)場保證本臺電視端的播出內容,一名記者則快速形成文字送審,并且在現(xiàn)場拍攝圖片和小視頻等,為APP客戶端的快發(fā)做準備。經(jīng)過半年多的磨合和積累,目前負責《臨海新聞》時政報道的8名電視時政新聞記者都已經(jīng)具有重大信息的快發(fā)意識,并且掌握的快發(fā)的基本流程。
如2018年12月3日,全市領導干部會議召開,新任命的臨海市委書記和市長到崗,這在臨海本地是很受群眾關注的重大時政信息,我們當時特意安排了四路記者,其中兩路保證快發(fā),會議結束一個多小時后,我們的內容就已經(jīng)通過審核、實現(xiàn)快發(fā),比電視端的播發(fā)早了7個多小時,很好地呈現(xiàn)了時效性,閱讀轉發(fā)量超過“十萬+”。而在此后的臨海兩會報道中,我們對一些重要信息的快發(fā)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要具有核心內容的提煉意識
在傳統(tǒng)的實踐報道操作中,我們的電視時政新聞習慣于就事報事,尤其是時政會議新聞更是無法跳出這樣的思維定勢。這樣的操作,雖然說很規(guī)范,但是在融合傳播的背景下,很難讓普通受眾感興趣,從而使得傳播效果打折扣。因此,對于電視時政新聞記者來說,要具有核心內容的提煉意識,爭取將有價值的內容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成為“網(wǎng)紅”。
這一點,我們將操作的目光聚焦在時政會議新聞上,尤其是對于一些涉及重要民生事項和重大產(chǎn)業(yè)事項的會議,我們都會跳出會議做報道,同時注意提煉會議中蘊含的一些為普通受眾所關注的內容,將其放大在電視端和新媒體端呈現(xiàn),從而讓我們的報道更有價值。
如2019年5月15日,臨海市委副書記、市長王丹主持召開了臨海市政府第24次常務會議,在這次會議中研究了“熊出沒”小鎮(zhèn)項目投資合作協(xié)議。因為“熊出沒”小鎮(zhèn)是臨海人民十分關注的重大項目,從動議后一直是本地熱話題,這次市政府常務會議上傳導出的權威信息正是大眾所期待的。在和市府辦相關工作人員溝通后,筆者在現(xiàn)場馬上對這一信息進行重點了解和提煉,在電視端播發(fā)《市十六屆政府召開第24次常務會議》的報道的同時,在新媒體端推出了《“熊出沒”小鎮(zhèn)的權威聲音來了,就是……》的新媒體推文,將核心內容放大,在一個小時內,閱讀轉發(fā)量就突破兩萬,很好地實現(xiàn)了時政內容的融合傳播放大效應。
三、要具有多端供稿的融合意識
媒體融合,就是要求將報刊、廣播、電視、新媒體的報道資源進行整合后融合發(fā)聲,這不僅僅是播出平臺的融合,更是人的融合。作為電視時政新聞記者,更需要在其中適應,樹立起多端供稿的融合意識。
這就要求,記者不能把自己簡單定義為報紙記者、廣播記者、電視記者、或者新媒體記者,我們更應該將自己定義為融媒體記者。以筆者為例,雖然長期在電視時政記者的崗位上,但是也要適應成為融媒體時政記者,能夠在時政新聞的采訪后為報紙、廣播、電視、新媒體同步供稿。
這就要求我們能夠熟悉報紙、廣播、電視、新媒體報道的不同特性和不同要求,在采訪時注意收集有效的圖片、視頻、音響等元素,以便在后期寫稿和播發(fā)時做到各有側重。在實踐中,筆者現(xiàn)在是攝像機、錄音筆、手機不離手,以確保盡可能多地采集素材。如2019年5月6日,臨海市委副書記、市長王丹在督查“無違建”創(chuàng)建工作中,在每一個督查點都有鮮活的現(xiàn)場音響,筆者在保證拍攝畫面足量的同時,用錄音筆采集了音響素材,用在提供給廣播的稿件中,同時用手機拍攝了20多張圖片提供給新媒體配發(fā),做到了報紙、廣播、電視、新媒體四個稿子各有特色。
參考文獻:
[1]毛晨.新媒體時代傳統(tǒng)媒體時政新聞報道如何創(chuàng)新[J].新聞世界,2019 (05):12-14.
[2]梁耀洋.融媒體時代時政新聞記者素養(yǎng)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9 (06):145-146.